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

简单点300字就行了!

项羽是位战神,喜欢喋血,如果帮他找个理念的话,就只能归结为武力至上,是我战,故我在。在他那里,天下就是弱肉强食,谁能打,谁就可以独步天下。他的这种理念源于现实和家族的双重影响。

从现实看,他少年时,强秦正在横击6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肯定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秦始皇东巡时,他还啥也不是,作为围观群众,竟放出“彼可取而代也”的狠话。他凭什么取而代之,当然要靠武力。

从家族影响看,项氏系楚国贵族,世代为将,到了他这一辈,虽说国破家亡,但尚武的家风犹在,他要接过先辈手中枪,继续这种传统。他学文不成,学剑也不成,立志要学万人敌,为此,他叔父项梁改教他兵法。在项氏的字典里,万人敌就是兵法。

项羽,项氏,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

扩展资料:

关于项羽的事迹:

1、霸王别姬:项羽有一美人叫虞姬,常常陪伴项羽左右,但项羽要率领精骑准备突围,不得已作歌与虞姬诀别,虞姬也作歌附和,表必死之心,与项羽泪别。霸王别姬后又被改编为戏曲、影视、小说、歌曲等文艺作品。

2、破釜沉舟:巨鹿之战时,项羽率军渡过漳水后,下令把船全部凿沉,把做饭的器具全部毁坏,只带着三日粮草与秦军作战,项羽士卒因此以必死之心奋勇向前,项羽军因此战斗力得到大幅提升,个个以一挡十,杀的诸侯军人人胆寒,最终,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3、四面楚歌:项羽兵败垓下后被刘邦军四面围定,刘邦军在晚上高声唱起了楚地的歌,项羽军听到歌后都非常的伤心,以为刘邦已经平定楚地,项羽军的军心也因此被瓦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项羽 (西楚霸王)

人民网-英雄项羽为何穷途末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9

项羽是英雄。在项羽之前,六国面对秦国的吞并都只是在观望的姿态,而项羽响应农民起义,带领八千江东子弟一路杀到秦朝的大本营。最后击败秦军,虽然之后被刘邦捡漏先入了咸阳宫。

项羽有情有义。即使是面对跟自己争夺权力的市井流氓刘邦,项羽依然在鸿门宴上放走了他。而在个人感情上,项羽一生到死最爱的女人也就只有一个虞姬,即使是自己四面楚歌的时候,也还是担忧虞姬和骏马的安危。

随后是项羽的个人实力,秦始皇东巡时,他还啥也不是,作为围观群众,竟放出“彼可取而代也”的狠话。他凭什么取而代之,当然要靠武力。从家族影响看,项氏系楚国贵族,世代为将,到了他这一辈,虽说国破家亡,但尚武的家风犹在,他要接过先辈手中枪,继续这种传统。他学文不成,学剑也不成,立志要学万人敌,为此,他叔父项梁改教他兵法。在项氏的字典里,万人敌就是兵法。

扩展资料:

有关于项羽的轶事典故:

1、沐猴而冠

项羽攻占并烧毁咸阳之后,想要东归彭城。韩生听到后说:“人说楚国人像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羽听见这话,便把韩生扔进锅里煮死了。

2、锦衣夜行

项羽率军破咸阳之后,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又思念家乡想回去,就说:“富贵不回故乡,就像是穿着锦绣衣裳在黑夜中行走,有谁能知道呢?”

3、霸王别姬

项羽有一美人叫虞姬,常常陪伴项羽左右,但项羽要率领精骑准备突围,不得已作歌与虞姬诀别,虞姬也作歌附和,表必死之心,与项羽泪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项羽

人民网_英雄项羽为何穷途末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1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一日,始皇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项梁因此奇之。其后,举事而起,从者云集。破釜沉舟,救赵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及自封西楚霸王,众王反叛,更见其骁勇:讨伐乎东西,征战乎南北,往来翕乎,未知疲倦。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真正的勇士,是无法被震慑的。 

     但是,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领袖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气度。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历史评价:

      司马迁:“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岂不谬哉!”

       楚国诸老将:“项羽为人僄悍滑贼,诸所过无不残灭。”

       陈平:“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郦食其:“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於人之功无所记,於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於汉王,可坐而策也。”

       高起、王陵:“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刘邦:“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韩信:“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王充:“项羽恶微,号而用兵,与高祖俱起,威力轻重,未有所定,则项羽力劲。”

      郭嘉:“昔项籍七十馀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

      诸葛亮:“昔项籍总一强众,跨州兼土,所务者大,然卒败垓下,死於东城,宗族如焚,为笑千载,皆不以义,陵上虐下故也。”

      刘邵:“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于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

      段灼:“秦失其鹿,豪杰竞逐,项羽既得而失之,其咎在烹韩生,而范增之谋不用。假令羽既距项伯之邪说,斩沛公于鸿门,都咸阳以号令诸侯,则天下无敌 矣。而羽距韩生之忠谏,背范增之深计,自谓霸王之业已定,都彭城,还故乡,为昼被文绣,此盖世俗儿女之情耳,而羽荣之。是故五载为汉所擒,至此尚不知觉悟,……甚痛矣哉!”

       蔡漠:“夫以白起、韩信、项籍之勇,犹发梁焚舟,背水而阵。”

       李德林:“项羽诛秦摧汉,宰割神州,角逐争驱,尽威力而无就也。”

       房彦谦:“故蚩尤、项籍之骁勇,伊尹、霍光之权势,李老、孔丘之才智,吕望、孙武之兵术,吴、楚连盘石之据,产、禄承母弟之基,不应历运之兆,终无帝主之位。”

       司马贞:“秦鹿走,伪楚狐鸣。云郁沛谷,剑挺吴城。勋开鲁甸,势合砀兵。卿子无罪,亚父推诚。始救赵歇,终诛子婴。违约王汉,背关怀楚。常迁上游,臣迫故主。灵壁大振,成皋久拒。战非无功,天实不与。嗟彼盖代,卒为凶竖。”

       苏洵:“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

      范浚:“若籍则无能有是,得范增不能用,得陈平不能用,得韩信不能用,皆使之怨偾弃去,徒以匹夫小勇,欲决雄雌于挑战间,至力蹙势穷,犹将驰杀一二汉将,以见枝能,此楚所以失天下也。然则籍之亡也,又胡望乎天哉?”

      何去非:“项羽之于力尝强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彼项羽以百战百胜气盖于一时,手袭天下以王豪杰而宰制之,自以天下莫能抗也。观其所赖以为资,盖有类乎力者矣。虽然,彼之所谓力者,内恃其身之勇,叱咤震怒足以威匹夫;外恃其众之劲,搏捽决战足以吞敌人而已。至于阻河山,据形便,俯首东瞰,临制天下,保王业之固,遗后世之强,所谓真力者,彼固莫或之知也。是以轻指关中天险之势,燔烧屠戮逞其暴,卒举而遗之二三降虏,反怀区区之故楚而甚荣。......惟其知夺而不知其有,此所以亡耳。”

       刘叔友:“项王有吞岳渎意气,咸阳三月火,骸骨乱如麻,哭声惨怛天日,而眉容不敛,是必铁作心肝者。然当垓下诀别之际,宝区血庙,了不经意,惟眷眷一妇人,悲歌怅饮,情不自禁。”

      朱元璋:“项羽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逊,济以宽仁,卒以胜之。”

       李晚芳:“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笔,写神勇之人。亦千古无二。迄今正襟读之,犹觉喑嗯叱咤之雄,纵横驰骋于数页之间,驱数百万甲兵,如大风卷箨,奇观也。”

      蔡东藩:“惟观于项王之坑降卒,杀子婴,弑义帝,种种不道,死有余辜,彼自以为非战之罪,罪固不在战,而在残暴也。彼杀人多矣,能无及此乎!天亡天亡,夫复谁尤!”

      周恩来:“时势之英雄,固若是其众也,然非吾之所论于项羽、拿破仑也。夫二氏,世界之怪杰也。具并吞八荒之心,叱咤风云之气;勇冠万夫,智超凡俗;战无不胜,攻无不取;敌邦闻之而震魄,妇孺思之而寒胆;百世之下,犹懔懔有生气,岂仅一世之雄哉!是犹其勇之著于外也。若其关系于世界之进退,人类之盛衰,又非一时豪俊、二三学者所可同日而语。虽以帝王之尊、宗教之力、金钱之势,莫以易之。故二氏者,吾之所谓造时势之英雄也。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0

项羽是一个真正的性情中人,一个真正有血有肉的人,没有政治家的肮脏手段和伎俩,没有小人的勾心斗角,活的自由,活出自我的人。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一日,始皇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项梁因此奇之。其后,举事而起,从者云集。破釜沉舟,救赵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

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真正的勇士,是无法被震慑的。 

但是,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领袖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气度。

拓展资料:

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楚汉战争,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突围至乌江边自刎而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4

项羽是一个聪明勇敢果敢的人。

项羽(前232一前202),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汉族。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中华史上最强武将。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人称西楚霸王。楚汉时代杰出的军事家。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江东崛起,举兵反秦。三年,征伐九州,一统天下 。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号为“霸王”,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神话。

他是由叔叔项梁养大的,他从小便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于是,他的叔叔项梁教他书法,他不用功:让他去学习剑术,他也不肯努力。项梁很生气就骂他没有出息。项羽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说,学写字只够记个姓名罢了,学剑术也只能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能对抗上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他学习兵法。项羽大喜,但略略明白一点大意后,又不肯学完。项梁因为杀了人,和项羽一齐到旲中(即今江苏吴县)躲避仇人。吴中的贤士大夫才能都在项梁之下,每当吴中地方有大的徭役和丧事,项梁常替他们主办,暗地用兵法部署训练参加的宾客及青壮年,借此了解他们的才能,培养骨干。

拓展资料: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以其伟大的失败而被称之为英雄的异类,从他去世之后,他的名字就定位了人类生存的某种状态,或许能够说,因为有了他才弥补了人性卑鄙自私的先天缺陷。

后人出了许多书来谈论他,有记实的、有杜撰的、有褒义的、有贬义的,但无论何种版本,都不约而同地在表现一种精神一一大气蓬勃。

他就是项羽,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於项,故姓项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项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