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湖州地区的建筑特点?急用!很急!

请快点回复明天要交的大家帮帮忙把!谢谢拉!

朋友,你一定见过城市里的画,但你见过画里的城市吗?它就是湖州。早在唐代,湖州城就入诗入画了。这有杨汉公《题郡城楼》诗为证:“吴兴城阙水云中,画舫青帘处处通。溪上玉楼楼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宫。”其实在宋代欧阳修也写过:“吴联水晶宫,楼阁在寒鉴”等诗句。李白、杜牧也都写过湖州的诗句,如杜牧于公元850年到湖州,次年8月居霅溪馆,就写下了:“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风定苏潭看月生”等名句。
许多城市的古建筑都很多,但没有哪座城市的古建筑能如湖州这样密度大。在这块不到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汇集了数量罕见的古建筑:先说园林,江南园林,世界闻名,但明清园林保留最多的就是湖州。仅一个南浔小镇,最鼎盛时曾拥有20多处名园,其中5园享有“园林巨构”之称,其恢弘富丽,全国独一;再说古桥,湖州是中国古桥密度最大的城市,仅市区范围内登记在册的古桥就有248座。有ll座被列入文保单位,年代跨越南宋至解放前;再说莫干山上的258幢石头老别墅,荟萃了英、法、美、德、俄等1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大都为西欧乡村田园式和中世纪城堡式建筑。所有别墅中,仅有3幢为中国园林式建筑。各幢别墅无一雷同,被称为“别墅博物馆”;最后说说湖州的古巷,据记载,湖州在历史上有200多条古老的巷弄。
园林别墅、古桥古巷、依水民居紧聚密集,构成了一幅典雅的古画。它们凝固了古老的时空,让现代人随时感悟着古风古韵。
中西合璧的古建筑并不罕见,但没有哪座城市的中西合璧建筑能像湖州这样密度大,有人评价说,湖州是世界建筑的博物馆。南浔园林的5座“巨构”,都是中西合璧的建筑珍品,早为世人熟悉,另外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如湖郡女中旧宅,它建于1905年,粗看上去是典型的美式建筑,屋顶采用美国乡村别墅大斜坡款式,但细看进去,其弧线的运用和三角形的屋顶、歇山顶,又融会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又如南浔的丝业会馆,在它西式雕刻牌楼式的门面上,刻有“SILK CLUB”的外文,今天还清晰可见。
很多城市都有个性奇特的古建筑,但没有哪个城市的个性建筑能像湖州这样密度大。笔者在此略举三个例子:桥中桥、塔中塔、庙中庙,它们是湖州的三大名胜。湖州古桥的工巧别致,堪为天下一奇,被称为“桥中桥”的潮音桥就是代表。这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石桥中间更有木桥,具有现代立交桥的雏形;塔中塔,指的是飞英塔,最早只是一座石塔,建于唐代,宋代时有人发现石塔里有佛光闪现,于是人们就修建了一座木塔,把它包裹起来。后来飞英塔被毁,但重建时仍然保持了双塔的建筑格式。现在所见的内塔建于宋代,八角五层。外塔是楼阁式的飞檐砖塔;“庙中庙”说的是城隍庙,在江南很有名气。
古建筑历经百千年,其上吸附了无数骚人墨客包括帝王将相的诗书画以及历史故事,建筑本身的文化价值不断增值。在中国,没有哪座城市古建筑上的文人墨迹能像湖州这样密度大。就拿古桥来说,几乎每一座桥都有不同的石雕艺术,几乎每一座桥的桥名都有一个故事,大部分桥都有桥碑,大部分桥都有桥楹,部分桥还入诗入画,使古桥从简单的交通工具变成了价值很高的艺术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3-16
湖州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历史上属于“三吴”中的“西吴”,地域文化以太湖流域的“吴文化”为主,掺杂有楚、越文化因素。由于地域文化的交流,在传统民居建筑中,宋元时期受杭州影响较大,而明清时期受苏州影响较大,至清中晚期则逐渐受徽州、婺州(即今之金华)之影响,到民国时仍然处在多种建筑流派的交汇之中,始终没有出现自成一派的建筑风格。

湖州传统民居在布局上早先一般都是尽可能傍水而筑,成带状分布,这是因为水乡交通以河流为主的缘故;后来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形成以街道、里弄为依托的“里坊式”民居群。沿街设置以“前店铺后作坊”形式的“街面房”,但楼上仍以居住为主,故其建筑形式仍然应当归属民居类。

从平面上看,一般传统民居都是成轴线布置,称为“路”。一路建筑从三进深到七进深都有(后期出现两进深有厢楼连接的“走马楼”),从“门厅”、“正厅”、“楼厅”到“楼房”,每进之间辟有天井,并设“仪门”配以“八字砖雕门楼”(也有做成“平开入墙式”的),另有“辅房”或在主体建筑后或在一侧,大户人家也有并列二至三路的,相邻建筑之间有侧门相通;也有在主体建筑一侧布置园林式庭院的,设有“水池”、“花厅”、“假山”、“书房”、“女眷楼”等。在各路住宅及园林之间,辟有纵深的狭小的通道,称为“备弄”或“避弄”,前通边门,后接河埠,十分便捷。

因受古代建筑等级制度的局限,传统民民建筑面阔一般都是三开间(中间称“明间”,两侧称“次间”),也有五开间的,但两边的“梢间”须向后退一步架,称为“耳房”。因古人以奇数为阳,以偶数为阴,即使宽度只有两间的位置也要做“破二作三”的处理,即将两次间做成二分之一开间宽度,看上去仍然是三开间的形式。到清晚期,建筑制度已逐渐淡化,出现了看似四开间的楼房,开始只是在三开间的一侧傍建一间,我们称“三加一”的,后来就有二开间、四开间的做法,还有在三开间两侧连接厢房的做法,看起来就象主房是五开间的,但这仅见于楼房,不见于平房。早期厅堂一般为明间稍宽,后期则大都为等分做法。楼房大都在两侧出厢,有前出的也有后接的,还有出单边厢的,厢房宽度大约为次间的三分之二,也有出敞廊的则约为二分之一弱了。

从立面上来看,传统民居一般为一二层建筑,少见三层的。建筑形式以硬山造为主,山墙式样间有半圆形的“观音兜”与平伸出的“马头墙”,很少出现简易“歇山顶”和“四坡顶”式样,转角处也有做半边歇山的。大门一般开在门厅正中,极少有仿北方风格开在次间的,甚至有在一侧另辟大门的(门厅成了四合院的“倒座”),徽派的则有开在侧面的,但大都开在廊或厢里,很少开在“檐墙”中。除规格较高的“台门”外,大门一般都是“石库门”,门宕内高与宽之比约为二比一,双扇对开实榻门,石门楣高与石门柱宽约为三比二左右(苏州约为一比一,徽州约为二比一);个别有将大门做成“矮橽”式样的;到民国年间有些弄口还立有西式“门头”。

湖州古城有不少沿河的“半边街”,大都以“某某河头”来命名的,沿河民居或店铺喜欢于楼下临街设廊,既增加了公共活动空间,又避免雨天走湿路,习惯称其为“骑楼”(分全骑与半骑两种式样),一般是在山墙上开半圆形“券门”,形成廊与廊相接,环与环相扣的优美景观;此外还有跨过小弄的“过街楼”,别有一番风味。

传统民居门厅的前檐墙一般用三到五皮飞砖叠涩做成“硬出檐”,也有大户人家在石库门外加“门罩”甚至“外八字”砖雕门楼的,到清末民国初,前檐墙上方出现砖细的“抛枋”与“挂落”等装饰(后期大都为砖砌粉饰及“堆灰”做法),抛枋上还有镶嵌人文故事雕刻图案,挂落中还有嵌“绿松石”等;这一时期在原先院墙上开砖瓦垒砌式“漏窗”(景窗)的基础上出现了琉璃制作的成品漏窗。

由于风水因素,湖州传统民居中也有大门外设置“影壁”(俗称“照壁”)的,也有做成“歪门樘”的,还有在正对路口桥头的墙壁中嵌有“泰山石敢当”或“八卦”图案的。

湖州传统民居外墙底部普遍使用“侧塘石”和“立石”,立石又称“墙界石”,也有刻上堂名,很少有刻上宅基地界尺度的,侧塘石从一皮到九皮的都有,一般人家则做三皮就够了。天井内侧也有做青石“墙裙”的,考究的室内采用砖细“勒脚”,到清末民国初,厅堂内墙两柱间做出砖细线道框子,后期也有用纷灰仿制用墨画框的。

因湖州多雨水,民居建筑出檐较深,大户人家有出“飞椽”的,楼房一般出“副檐”以避风雨,后檐则大多做成硬出檐(砖封檐),前檐一般用“格扇门”(俗称“落地长窗”);除大厅外,其余建筑在次间及厢房普遍使用“槛窗”,在廊里也有安装“支摘窗”的(俗称“和合窗”),窗格图案以“万字”、“海棠”、“冰纹”为多,间有“满天星”与“书条式”等。

出廊的檐下有施“挂落”的做法,很少用“雀替”装饰。挑檐梁头下一般用“蒲鞋头”承托,也有采用“琵琶撑”或“牛腿”的。前檐设敞廊的大多于次间安花式栏杆,楼房与厢楼前檐“裙板”外也有装饰花式栏杆或吉祥图案的。

厅堂一般于前檐设“轩廊”,楼厅则有“楼下轩”或“骑廊轩”,也有设“副檐廊轩”的,轩的形式以“船蓬轩”、“鹤颈轩”为多见,也有“菱角轩”出现;考究的还有将楼厅前厢做成轩廊的,与楼下轩做转角连接。廊前于两次间处安栏杆或“坐槛”,而于明间设台阶(分“垂带式”与“如意式”两种)。

平厅室内一般不作隔断,但普遍使用“退堂门”,位置在后步架前侧,其作用是避免一路建筑直拢通,明间退堂门非大事一般是不开启的,通常在这位置上挂“中堂画”与“对联”,上部悬有“堂匾”,两侧“金柱”(俗称“步柱”)前配“抱柱对”;正厅退堂门后还设有“穿堂”与“仪门”相连,俗称“茶亭间”。楼厅大都在前后金柱间用“纱隔”作隔断,装裱上字画,也有直接用板壁做隔断的;室内也有用“花罩”的,以“飞罩”居多,规格高的才用“落地罩”;个别还有在大厅前添加“抱厦”的以扩大进深尺度的做法,俗称“龟头屋”,只是在普通民居中并不多见。

湖州传统民居屋顶做法较为统一,基本上都是小青瓦做成“阴阳合瓦”式样。即以同样大小的小青瓦分别用作“底瓦”与“盖瓦”乃至“竖瓦脊”,“斜沟瓦”则稍宽,个别也有底瓦比盖瓦大一号的,目的是加宽瓦楞沟有利于排水;檐口则一律用“花边瓦”与“滴水瓦”,饰以吉祥图案,两山喜欢做“簑衣楞”,也有做“硬山边”的,而两厢大都依托高檐墙做成“单坡檐”。

屋脊基本是水平铺设的,民居以“甘蔗脊”为主,厅堂大都做成滚筒式的“纹头脊”,个别有特殊身份的才做成“哺鸡脊”,辅房则做成简单的“游脊”俗称“泥鳅脊”。以竖瓦为脊的做法不单单只是为了挺拔好看,主要的还是因为小青瓦易碎,湖州多雨需要经常“捉漏”,必要时可以拆脊取瓦用来更换破碎的瓦片,所以多年以后脊上的瓦片越来越少,便成了斜铺瓦片的游脊了。

早期民居都不用“封檐板”的,到民国年间不少民居还在封檐板外安装铁皮“天沟”排水,以解决“檐口滴水”问题,这适合西式砖石结构的做法其实并不适合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其实反而使檐口烂得更快。
再从构造上来看,湖州传统民居大都采用在“块石基础”之上立“大木构架”加 “砖砌墙”的做法。块石基础上有用砖砌“磉基”的(但很少见到使用“土衬石”),其上布置“阶条石”、“磉石”、“侧塘石”等,与阶条重叠处有用“半磉”的,正方磉石上立圆形石鼓墩为础。清早期以前仍沿用“覆盆式柱础”,也有在覆盆上再加鼓墩的做法,鼓墩的肩随着时代的推迟逐步往上提,底部也随之收缩并使腹部成直线形。檐口“廊柱”用方形柱的,早期多见使用 “马蹄形”鼓墩,后期也有用“古镜式”的,柱与墩都出“讹角”。

建筑所用石料主要有四种,按出现先后分别为“青白石(太湖石)”、“红砂石(武康石)”、“青石(台州产)”、“花岗岩(本地产)”。室内一般铺方砖地坪,也有平铺青砖或竖铺“黄道砖”的,天井则铺条形青石板为多,后期就有铺花岗岩的了。湖州因为地势低洼,所以房屋往往就建在旧房基之上,年代久远的古民居可以找到二到三层旧基础,新建筑就造在瓦砾堆上,好象没有外运建筑垃圾的习惯。

湖州传统民居砖墙的砌筑方法也几乎相同,底部是一人高的“实砌墙”,其上则是“滚砖墙”,至楼层“踢脚线”上就是“空斗墙”。滚砖墙就是用残破的“半砖”并列砌在墙的内外两面,中间留空部分以瓦砾填实,上下用砖平砌而成;空斗墙分“一斗一平”至“三斗一平”不等,“斗”就是用砖横立砌成空斗状,也有“一顺一丁”至“三顺一丁”不等,空斗中用也可填以瓦砾的,也有留空的,“平”就是平砌,间或也有二平的。无论何种砌法,墙体中往往都有暗铺的“木筋”(龙骨),尤其是“山墙”每隔一人高低就会铺设一道,还与“边贴”的柱子钉牢,所以山墙上很少开窗户,一般到了楼上才开窗,这是因为对楼层墙体的强度要求略低的缘故吧。

湖州自古盛产石灰(太湖石就是石灰岩),所以传统民居建筑的墙面全部用灰泥粉饰,一般是用“草和泥”打底,“纸筋灰”粉面,“石灰浆”数道粉刷照面,形成“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风格。到了清末民国初出现仿西式建筑,才有了清水砖墙,也有了“水涮石墙面”和“水泥印花地”,西式小洋楼里用上了进口“釉面花地砖”。

湖州传统民居的大木构架基本上是“圆作”的,个别有“承重梁”是“扁作”的,很少有全部采用扁作的,直到民国间出现仿西式的“人字梁”才是全部扁作的。梁架有“抬梁式”、“穿斗式”及“混合式”三种,就一座建筑来说,纯粹意义上的抬梁式与穿斗式并不多见,反以混合式居多。

厅堂(平厅与楼厅)明间“正贴”都是抬梁做法,一般是在前后两“金柱”间用“五架梁”(俗称“四界梁”,即上部承托四个步架),其上立一对“童柱”(俗称“瓜柱”)承“三架梁”,其上立“脊瓜柱”,“瓜柱”圆形,上细下粗,骑梁处略收,做鹰嘴,中起筋(越晚的越突出);楼厅底层则相应用跨四步的“承重梁”,平厅最大有用“七架梁”的,而“边贴”大都用“中柱”做成前后用“双步梁”,边贴也有全部用穿斗式做法的,但较少见到,一般的民居建筑正贴与边贴一样都是采用混合式做法。

古建筑将相邻的两根“檩条”间水平距离称为一步架(一界),所以对厅堂建筑的构架习惯称“内几界前几步后几步”,而对一般建筑则称“几架椽屋用几柱”的。“内几界”是指前后金柱间跨了几步架;民间也有习惯以“脊檩”为中心说“前几界后几界”的,如一般厅堂是“前三后四”,即前檐有三步架后檐有四步架,用意在前檐比后檐高,增加光照、通风与气派。

梁架中也有“减柱造”的做法,常见的是将厅堂的明间前金柱改成不落地的“挂柱”,称“垂莲柱”或“花篮柱”,将这种厅称为“花篮厅”;也有将“花厅”四金柱全部减去的,中间做“回顶”或“藻井”,其外做成四周轩廊的,虽然结构上有点薄弱,但是造型优美,加上装饰考察,煞是好看。

最具湖州地方特色的是沿街店铺前檐立面使用的“大额枋”,俗称“骑门大梁”,也有叫“冬瓜梁”的。由于店铺门面需要畅通,一般都安“落地长窗”,也有明间开“格扇”门次间设“槛窗”的,或者全部用“排门板”的,其上方是很醒目的位置,大额枋用半圆形整料做成,最大的三开间用一整料,依树木原状弓背朝上,两端雕“梁眉”,以“卷草纹”为多见,也有正中雕“聚宝盆”的。

湖州传统民居很少有不做油漆的,大都使用“广漆”,高档的也用“生漆”。柱子、大门有“麻刀灰地仗”的做法,一般用“腻子”做底;色彩以“荸荠色”为主,偶见深褐色,除大门外很少用黑色,有些建筑构架略深,门窗装修较浅,也有装修用大红的;使用“清油”的也有,但不多见;至于“彩绘”与“壁画”几乎没有见到。

另外也有一些细部做法值得注意,如大梁与轩梁下用的“梁垫”与檩条下用的“短机”大都有精美的雕刻,梁上施“满雕”的也不在少数,轩廊“荷包梁”两侧装饰早期有“螭龙”,后来大都是“象鼻头”;内檐下椽子间一般满铺“望砖”,但出檐部分喜欢用望板,以减轻荷载;门楹与窗楹有上大下小的做法。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以上仅仅是我在工作实践中的点滴积累,大都是观察与思考的内容,也只是点到为止,离阐述湖州传统民居建筑这个大课题还差很远,但我仍然觉得有必要作个梳理,希望对从事湖州文物保护与古建筑维修的同行们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