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读完感受

如题所述

《凿壁偷光》读后感

《凿壁偷光》这本书我读了三遍,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想。主人公匡衡是我的同乡,是位闻名遐迩的汉朝丞相。他从小好学,虽然家里穷得连根蜡烛也买不起,但他没有放弃读书的愿望,在自家的墙壁上凿了个洞,借着邻居家的光亮继续读书,这便是著名的“凿壁偷光”的故事。

掩卷深思,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平时,我读书只不过凭自己的喜好,妈妈让我去图书馆,我说太浪费时间,可当我坐在电视机前消磨时光时,又有多少新的好书在出版,新的知识在出现。图书馆的好书我置之不理,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我却哈欠连连,比起匡衡,真是自愧不如啊!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寸金丢失尚可找,光阴丢失无可寻。”让我们珍惜每一秒时间,做好每一件事情吧,否则便会“老大徒伤悲”!

扩展资料:

西汉时期,有一名丞相叫匡衡,他学识渊博。匡衡小时候家境贫苦,上不起学,但是他特别渴望读书求知,每天帮父母干完活都会去私塾门口听先生讲课。

“那个穷小子匡衡又来偷听我们上课了。”

“文大郎,他不是你们家的邻居吗?”

“匡衡,送你个苹果。”文大郎把苹果砸到匡衡的头上,哈哈大笑的走开了。

这时先生走过来,说:“匡衡,你又来了。”

匡衡说:“是的先生,我很想学习。请问先生,是不是听了您讲的这些书,我就能学会所有的知识了呢?”

“不不不,这些书只是茫茫书海中的一朵浪花。要想成为真正有用的人,必须博览群书,做到胸中有文章。难得你这么好学,你每天都可以从我这拿走一本书,回家要好好地读,有什么不明白的你就来问我。”

“真的!谢谢先生。”

“跟我来吧,我带你去书房。”

正要溜出去玩的大郎被文老爷抓个正着,“好哇,你又出去玩,今天的书背会了吗?背不对看我怎么收拾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莫我肯顾。逝……逝将去女。”

“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只见骑着牛的匡衡嘴里振振有词的从家门口路过。

文老爷看着匡衡,生气地对大郎说:“你听听你听听,乐国乐国人家都背下来了,你真给我丢脸。今晚关你禁闭,背不熟别睡觉了!”

匡衡回到家高兴地说:“妈妈,先生借我的书。”

匡衡母亲看着微弱的光,“看不见就明天再读吧!”

“啊?要是咱家有蜡烛就好了。”这时匡衡看见墙上透过一束光线,“亮是亮,可惜太细了,我来把它凿大些。太好了,光线好像大了一些,可是还是有点小,再凿大一些。哐哐哐,这下差不多了。”

正在背书的大郎听见“哐哐哐”凿墙的声音,本来心里很害怕,突然发现墙上出现了一个大洞:“有有有贼呀,有贼。”

文老爷闻声赶来:“好哇,在我们家墙上凿洞,想抢偷东西呀?小小年纪就学做贼,走,跟我去官府。”

“我不是做贼,我,我只是想看书。”

文老爷听后,说:“给我看看可以吗?”文老爷拿起书透过那一束光线,又说道:“真是一个好学之人哪!这样的孩子何罪之有,以后你就到我家里和大郎一起读书吧!”

从此以后,大郎和匡衡一起学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9

首先要介绍一下这个故事的总体发展以及对事件的评价,接着叙述故事的情节发展和自己的深刻印象,最后总结感受即可。

《凿壁偷光》读后感受范文:

《凿壁偷光》这个故事主要是说了西汉时有个出生于农民家庭的孩子非常勤奋好学,他就是匡衡。

匡衡从小就喜欢读书,但是他的家里太穷,根本没有钱送他去读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没钱买书,只能借书来读。那个时侯,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从不肯把书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但是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他只有利用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他的邻居家里很有钱,一到晚上,好几个屋子都点起了蜡烛,把屋子照的通亮。匡衡悄悄的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里透了过来,就这样匡衡慢慢的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宰相,成了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匡衡在那么艰苦的生活环境里都能认真、刻苦的学习知识,而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物质环境里却不能专心致志的对待学习,和他相比,我们应该感到惭愧无比。从这个故事里,我得到很大的启发:不管在什么状态下,我们都要勤奋学习。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源泉,能让人间更美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31

匡衡和那些山区的小朋友在那么艰苦的生活环境里都能认真、刻苦的学习知识,而我生活在这么好的物质环境里却不能专心致志的对待学习,和他相比,我应该感到惭愧无比。

匡衡的成就是通过他的努力得来的。我一定要用实际行动向匡衡学习,学习他勇于向困难挑战,勤奋读书的精神。

扩展资料

1、启示: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外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我们要学习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匡衡不怕艰难学习的恒心与毅力。

2、《凿壁偷光》原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3、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7
《凿壁偷光》这个故事主要是说了西汉时有个出生于农民家庭的孩子非常勤奋好学.他就是匡衡.
匡衡从小就喜欢读书,但是他的家里太穷,根本没有钱送他去读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没钱买书,只能借书来读.那个时侯,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从不肯把书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但是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他只有利用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他的邻居家里很有钱,一到晚上,好几个屋子都点起了蜡烛,把屋子照的通亮..匡衡悄悄的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里透了过来,就这样匡衡慢慢的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宰相,成了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匡衡在那么艰苦的生活环境里都能认真、刻苦的学习知识,而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物质环境里却不能专心致志的对待学习,和他相比,我们应该感到惭愧无比.从这个故事里,我得到很大的启发:不管在什么状态下,我们都要勤奋学习.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源泉,能让人间更美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5-02-12
要好好读书,珍惜一切可以获取知识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