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字的来历 快 50字左右

如题所述

东周灵王的太子名叫晋,此子聪明灵秀,尚未成年,就英气蓬勃的,颇有名气。与周灵王一道治水,他给父亲提出不同治水方法,父亲不同意,于是发生口角。父亲以为此子傲慢无礼,把太子的位置都给他除掉了,父亲一怒,将他贬为庶人。等于从太子的椅子上一脚把他踹下来了(这场口角代价也太惨重了嘛!)。晋的家人,也一下子从王室成员 变成了普通百姓。妈妈、外公外婆当然十分生气,但岂敢找丈夫理论,这已是“父系社会”时代了,况且他又是一国之王,有七个老婆,只好忍气吞声。这样活生生地没当成国王,岂可心甘,晋妈妈日夜以泪洗面。全家人商量了一下,干脆集体姓“王”。是以怀想过去的宫庭生涯。于是就有了“王”作为“姓”。王姓的大多数支派,都是由王太子晋族后裔形成的。
  另一支派是改原姓为“王”姓的,可考的还有姬,妫 ,子,夷四姓。是少数民族之姓夷姓。姬姓的起源 又分为三支,一是周文王姬昌第15子毕高公的后裔,主要居住在京兆,河间;著名的太子 晋的后裔,主要居住在太原,琅邪;还有一个支派是战国时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国公子无忌之孙卑 子的后代,主要居住在泰山。子姓之王,是指商王太丁之子,王子比干的后代,主要居住在汲郡, 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河东等地。姒姓之王,是指舜的后裔妫满的后代,主要居住在北海,陈留。 王氏的早期,主要在北方发展,直到西晋末年,才开始向南方发展。并主要居住在北海,陈留。 王氏的早期,主要在北方发展,直到西晋末年,才开始向南方发展。并于明末开始,有王姓迁往台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1-03
古时候的人无论男女一生只剪一次发,那就是出生后剃胎发至此以后再也不剪头发。小女孩是把头发盘在两耳边这叫做丫,丫头由此而来。小男孩的头发也是梳在两耳边,但是直立向上,称之为总角。在男孩20岁的时候即到了弱冠之年便把头发全部扎在头顶挽起来用簪子固定举行成年礼这表明这个男孩成年了。在很多古装电视剧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装扮。不同的是穷人家孩子是用布把头发包起来再用簪子固定,而有地位人家的孩子不用布而用一个金属的装饰物套在头发上再用簪子固定,这称之为冠。古代的贵族共分为4个等级:王、诸侯、大夫、士。所以能用这样的装饰物的人家一般都是有一定官职和爵位,社会地位比较高,最低也为士。而等级再高些的在冠的两边会垂下两根带子,带子的下端会串有玉珠垂在耳边,这称之为充,充耳不闻就是这样来的,意思就是不该你听的你就别听。再有在冠的上面横了一块板这块板就叫做冕(冠冕堂皇)前后有珠帘垂到眼前,就像秦始皇的那个装扮。这垂到眼前的珠帘就叫视,视而不见也就是这样来的,意思就是不该你看的你就别看。那么为了表示这最高的阶层,在士的上面加冕,就是王字了。
第2个回答  2013-11-17
本作“士”,是能独立任事的人,后加一横,表示在“士”之上,即人间的最高统治者,而帝 是天上的最高统治者。后“帝”、“王”同步降职,帝成了人间的皇帝,而“王”成了对臣子的最高封爵。本义:天子、君主
殷周时代对帝王的称呼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诗�6�1小雅�6�1北土》
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6�1周语上》
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说文》
王,天子也。――《释名》
王,有天下曰王。帝与王一也。周衰,列国皆僭号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5-12
汉字是已颉创造的,比如:典、册、删。当然你们以为仓颉是天才。他也是通过努力。发现鸟的足迹才受到启发创造出有始以来的汉字!!
第4个回答  2013-11-17
汉字,史书上记载的汉字是由黄帝史官仓颉创造的。但事实上,汉字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是劳动人民通过劳动探索而创造出来的一个独立于世界其他民族文字的汉族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