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面贾诩与诸葛亮谁聪明?

三国里面贾诩与诸葛亮谁聪明?
如果是贾诩,那么要有贾诩的简介,和3~4个例子.

个人觉得是诸葛亮,(聪明并不是.........)
诸葛亮也许算是中国古代最完美的几个人之一。忠君爱国,礼贤下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蜀汉政权耗尽了自己最后的心血,命陨五丈原。是个治国之能臣,可惜他也有缺陷。他选人力求完美,导致蜀汉后期人员凋蔽匮乏,无法和蜀汉前期相提并论。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在处理杨仪和魏延的事情上他一味偏袒杨仪,对于魏延,爱其才用之,但因其脑后有反骨一直处处提防,殊不知,杨仪真小人,阴险毒辣,睚眦必报,等诸葛亮死后杨仪和魏延矛盾爆发,蜀汉都向着杨仪,只因为朝中人都知道丞相不喜欢魏延,导致蜀汉因这场内耗国力大损,还损失了魏延这位大将。不过在他死前蜀主刘禅派李福询问身后事,他非常英明的推荐了两个人:蒋琬和费祎。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蜀汉政权的维系和他政治思想的延续。我觉得诸葛亮是个治国之能臣,旷世奇才!

你们觉得呢?(不是我刻意让你们选诸葛亮)
我觉得司马懿也不错,,有计谋,老谋深算,深不可测。
你们说呢?谢谢,好的有加分50以上(我保证!!!!!)

谢谢啦!!!!!!!!!!!!

周瑜像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为东汉太尉。其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周瑜高大英俊,“瑜长壮有姿貌”( 《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周瑜志向远大,自幼刻苦读书,尤喜兵法。他生逢乱世,时局不靖,烽火连延,战端四起,于是总想廓清天下。 周瑜与孙策是挚友。当年孙坚兵讨董卓时,家小移居舒县。孙策和周瑜同岁,交往甚密。周瑜让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孙家居住,且登堂拜见孙策的母亲,两家有无通共。周瑜和孙策在此广交江南名士,很有声誉。 孙坚死后,孙策继承父志,统率部卒。周瑜从父周尚为丹阳太守,周瑜去看望,时孙策入历阳(今安徽和县西北),将要东渡,写信给周瑜。周瑜率兵迎接孙策,给他以大力支持。孙策十分喜悦,说:“吾得卿,谐也。”(《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于是,二人协同作战,先克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长江北岸)、当利(今安徽和县东,当利水入江处),接着挥师渡江,进攻秣陵(今江苏江宁秣陵关),打败了笮融、薛礼,转而攻占湖孰(今江苏江宁湖熟镇)、江乘,进入曲阿(今江苏丹阳),逼走刘繇(参见孙策平江东之战)。时孙策部众已发展到几万人。他对周瑜说:“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阳。”(《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于是,周瑜率部回到丹阳。 不久,袁术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随周尚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袁术发现周瑜有才,便欲收罗周瑜为已将。周瑜看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只请求做居巢县长,欲借机回江东,袁术同意了周瑜的请求。 建安三年(198年),周瑜经居巢回到吴郡(今江苏苏州)。孙策闻周瑜归来,亲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将,调拨给他士兵两 千人,战骑五十匹。此外,孙策还赐给周瑜鼓吹乐队,替周瑜修建住所,赏赐之厚,无人能与之相比。孙策还在发布的命令中说:“周公瑾雄姿英发,才能绝伦,和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丹阳时,他率领兵众,调发船粮相助于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论功酬德,今天的赏赐还远不能回报他在关键时刻给我的支持呢!”周瑜时年二十四岁,吴郡人皆称之为周郎。 因庐江一带,士民素服周瑜的恩德信义,于是孙策命他出守牛渚、后来又兼任春谷长。不久,孙策欲取荆州,拜周瑜为中护军,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随军征讨。周瑜、孙策攻破皖城,得到桥公两个女儿,皆国色天姿。孙策自娶大乔,周瑜娶小乔。(注:大乔、小乔本姓桥,后桥、乔二姓不分,都作乔,通称二乔。演义中为了抬高二乔身份,把她们的父亲叫做乔国老。)孙策对周瑜说:“桥公之女,虽经战乱流离之苦,但得我们二人作女婿,也足可庆幸了。”(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也有说法,流离做光彩焕发貌讲。)接着进攻寻阳,败刘勋,然后讨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周瑜留下来镇守巴丘。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孙策遇刺身亡,享年26岁,临终把军国大事托付孙权。时孙周郎顾曲权只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数郡,其偏远险要之处也尚未全附。天下英雄豪杰散在各个州郡,他们只注意个人安危去就,并未和孙氏建立起君臣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关键时刻,首先出面支持孙权的是张昭、周瑜、吕范、程普等人。周瑜从外地带兵前来奔丧,留在吴郡孙权身边任中护军。他握有重兵,用君臣之礼对待孙权,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军政大事,其他人自然不敢有异议异动。 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兵威日盛,志得意满,以为天下可运于掌。于是,在建安七年(202年),下书责令孙权,让他把儿子送到自己这里来做人质。孙权亦是人英,当然不愿如此受制于人,便召集群臣会商。臣下众说纷纭,张昭、秦松等重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 孙权本意虽不想送人质,但由于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支持,也有点举棋不定。于是,他只带周瑜一人到母亲面前议定此事。周瑜立场坚定,坚决反对送人质,他给孙权分析利害说:“当年楚君刚被封到荆山之侧时,地方不够百里。他的后辈既贤且能,扩张土地,开拓疆宇,在郢都建立根基,占据荆扬之地,直到南海。子孙代代相传,延续九百多年。现在将军您继承父兄的余威旧业,统御六郡,兵精粮足,战士们士气旺盛。而且,铸山为铜,煮海为盐,人心安定,士风强劲,可以说所向无敌,为什么要送质于人呢?人质一到曹操手下,我们就不得不与曹操相呼应,也就必然受制于曹氏。那时,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过就是一方侯印、十数仆从、几辆车、几匹马罢了,哪能跟我们自己创建功业称孤道寡相提并论呢?为今之计,最好是不送人质,先静观曹操的动向和变化。如果曹操能遵行道义,整饬天下,那时我们再归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骄纵,图谋生乱,那么玩兵如玩火,玩火必自焚,将军您只要静待天命即可,为何要送质于人呢?” 周瑜这番话,说到了孙权心里。孙权的母亲也认为该这样做,她对孙权说:“公瑾的话有道理,他比你哥哥只小一个月,我一向把他当儿子对待,你该把他当成兄长才是。”孙权便没给曹操送人质。 周瑜越来越得孙权的信赖,而他也越发竭诚尽智,为孙氏集团的崛起奔波劳碌,不辞辛劳,说得上忠贞不二。《江表传》记载,曹操曾派人去游说,想使周瑜为自己所用,所派的人是九江蒋干。 蒋干仪容过人,很有才气,善于辩说,江淮人士,无人能比。 这次受命后,他头戴葛巾,身着布衣,装作闲游,去见周瑜。 周瑜猜出了他的来意,出来迎接,劈头便问:“子翼真是用心良苦,居然远涉江湖,不是来替曹操来做说客的吧?”蒋干被周瑜开口便道破机关,颇为尴尬。勉强自解:“我和您本是州里乡亲,这次来,不过是来拜访您,顺便看看您的部队罢了。您却说我是说客,岂不过分?”周瑜笑道:“我虽不及夔与师旷,称不上知音,但闻韶赏乐,足知雅曲。”言下之意,你的心理,我是清清楚楚。 于是请蒋干进入营帐,摆设酒宴,盛情款待,酒罢,对他说:“我有军机密事,您先到外面客馆住下,等事办完,我去请您。”三天之后,周瑜又把蒋干请人营中。这次,先领着他遍观军营,检视仓库和军资器仗,然后,仍然置酒高会。席间,周瑜向蒋干展示了自己的侍从、服饰珍宝,并对他说:“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忠臣之义,内结骨肉之亲,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即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周瑜既已表示得十分坚决,蒋干也就无话可说,只好微笑。 蒋干回见曹操,对曹操说,周瑜器量端雅,趣致高卓,言词说他不动。 天下之士,因此愈加佩服周瑜。 建安十一年(206年),周瑜率孙瑜等讨麻、保二屯,斩其首领,俘万余人。江夏太守黄祖遣部将邓龙率数千人入柴桑,周瑜率军击之,生俘邓龙。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进而想统一全国,第一个战略目标便是荆州。时刘备中原逐鹿失败,正寄居在荆州刘表那里。孙权也早看中了荆州之地。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孙权讨江夏,周瑜为前部大督都,打败了盘踞在那里的黄祖。 曹操恐孙权占了先手,在同年九月,大举挥师南下。时刘表病死,刘琮不战而降。刘备力孤,无法与曹操争衡,率众南逃。曹操顺利占领荆州,收降刘琮的八万人马,拥有大军数十万,实力陡增,骄横益甚。扬言要顺流而下,席卷江东。行前,曹操写信给孙权,信中说:“我奉旨南征,刘琮束手就擒。如今我训练了大军八十万,准备与您会猎江东。” 在这严重的局势面前,东吴的谋臣将士十分惊恐。孙权召集他们商讨对策,以张昭为首的大部分人都认为应该“迎曹”。他们说:“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只有鲁肃等少数人力主“抗曹”,然而不足以扭转局势。鲁肃建议孙权把周瑜从外地召回。 周瑜一归来,便力挽狂澜。他针对“迎曹”派的观点向孙权指出:“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揖,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新·周瑜 孙权闻言大喜,对周瑜说:“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台,此天以君授孤也。”(《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当夜,周瑜为了坚定孙权的信心,消除他的疑虑,又单独进谒。他对孙权说:“大臣们一见曹操的战书上写有水步兵八十万,心中恐惧,也不认真推测一下虚实,就提出了降敌的见解,这是没道理的。现在,我们可以认真地估算一下,曹操所带的中原士兵,最多十五、六万,而且是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之众;收降刘表的人马,最多不过七、八万,而且这部分人尚心怀观望、怀疑,并未一心一德。曹操统御着这些疲惫病弱、狐疑观望的士兵,人数虽多,何足畏惧?我们只要有精兵五万就完全可以战胜他。请您不要迟疑,不要有所顾忌。”孙权听了,大受感动,拍着周瑜的背说:“公瑾之言,大合我心!张昭等人,顾惜家人妻小,只为小我考虑,真让我失望。只有你与鲁肃的看法跟我一致,这是老天让你们二人来辅助我的!五万人,一时难以凑全。但我已选好三万人马,船只粮草和各种战具也已准备妥当,你和鲁肃、程普马上就可以带兵出发。我会继续调发人众、粮草,做你的后援。你能一战破曹,当然好,假如遇到挫折,就回来找我,我将与曹操决一死战!” 那时,刘备欲率军渡江,与鲁肃在当阳相遇,共图计策,刘备于是进住夏口,派诸葛亮谒见孙权,孙权与刘备遂结成联盟,共同抗曹。孙权任命周瑜为左督,统军三万。程普为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周瑜。周瑜和刘备部队会师,沿江而上,与曹军在赤壁相遇。曹军新到江南,不服水土,疾病流行,士气低落。刚一接战,立即败退,只好驻扎在江北,想等冬天过后,第二年春天再战;周瑜所部,初战获胜,士气振奋,驻扎在南岸。 曹营将士,好多人不习水性,为了克服这一弱点,曹操下令把战船用铁索锁在一起,上面铺上木板,连接成水上营寨,以便利行走。他自以为得计,称这些船为连环船。 看到这种情况,周瑜部下老将黄盖献计:“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周瑜认为黄盖说得有理。便选蒙冲斗舰数十艘,里面装满柴草,浇上油脂,外面用帐幕包裹,插上牙旗,做好火攻的准备。 黄盖先派人送信给曹操,信中说:“我世受孙氏厚恩,地位待遇本不低卑,但是,为人当识时务。孙氏要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与中原百万之众对抗,众寡悬殊,胜负已定。江东士吏,不分贤愚,均知此理。只有周瑜、鲁肃执意如此。”他还在信中表示:“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 周瑜选择了一个刮东南风的夜晚,命令黄盖带领数十艘战船(每一战船后拖一只小船,以备放火人员后退时使用),乘风向曹营进发。曹军以为黄盖真来投降,毫不防备,只是指点观看。船队行到距离曹军水寨一里左右,黄盖下令各船同时点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曹操留曹仁守江陵,自己返回北方。 周瑜又与程普进军南郡,和曹仁隔江相持。两军尚未交锋,周瑜先派甘宁前去占据夷陵。曹仁分出一部分兵马包围了甘宁,甘宁向周瑜告急。周瑜采用了吕蒙的计谋,留下凌统守卫后方,亲带吕蒙去救甘宁,解除了甘宁之围。周瑜率兵屯驻北岸,约定日期大战曹仁。周瑜亲自骑马督战,被飞箭射中右胁,伤势严重,退兵回营。曹仁闻周瑜卧病在床,亲自督帅士兵上阵攻击吴兵。周瑜奋身而起,巡视各营,激励将士,用命杀敌,曹仁只好退走。 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兼仁南郡太守,并把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作为他的奉邑,让他屯兵于江陵。 赤壁之战,曹操统一中国的大业暂告中断,三足鼎立局面已露端倪,周瑜则声威大震,名扬天下。赤壁战后,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已乘机攻占了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驻在公安。刘表旧部多附刘备。刘备为了进一步扩大地盘,到京口去见孙权,以江南四郡地少,不能安民为理由,请求孙权把南郡借给他,使他得以控制荆州地区的局面。 周瑜上书给孙权,书中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但孙权认为曹操在北方势力太大,应该广泛招揽英雄人物才能与之抗衡;而刘备又绝非可以轻易制服之人,所以,没有采纳周瑜的建策。 周瑜扼制刘备的计谋未被采用,很不甘心,于是又向孙权献上另一计策。时刘璋任益州牧,张鲁不断生事滋扰。周瑜对孙权说:“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周瑜这一计划,非常有战略眼光。孙权当即表示同意。 周瑜想赶回江陵,做出征的准备工作。半途染病,死于巴丘(今湖南岳阳。一说死庐陵巴丘,今峡江县巴邱镇),享年三十六岁。 《江表传》载周瑜临终前给孙权的上疏曰:“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 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 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 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 方今曹公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 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 虽短短篇幅,却足以写尽对东吴一生的忠诚。透过这篇遗言,我们不难看出其智虑筹谋之深远,以及文采之出类拔萃。 周瑜一死,孙权感到痛折股肱。于是,亲自穿上丧服为他举哀,感动左右。周瑜的灵柩运回吴郡时,孙权到芜湖亲迎,各项丧葬费用,全由国家支付。 周瑜一生征战,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横行天下的报负;周瑜少年得志,风度可人,议论英发,有口皆碑;周瑜文采超群,精于音乐,即使是酒后,仍能听出乐人演奏的音乐中的很细微的疏失,每当这时,他总要转头看一看。所以当时有谣谚说:“曲有误,周郎顾。”(《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周瑜待人谦恭有礼。当时孙权只是将军,诸将及宾客对他礼仪并不全备,比较草率。只有周瑜对孙权敬慎服事,完全按君臣之礼来对待。 周瑜心胸开阔,以德服人,应该说,这才是周瑜的真性格。 程普曾一度和周瑜关系不好。程普认为自己年龄比周瑜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却始终折节容下,从不跟他一般计较。程普后来特别佩服周瑜,曾对人说:“与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饮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至于后人说周瑜气量狭小,忌贤妒能,被人气死,则纯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 对周瑜的才干,刘备、曹操、孙权都非常清楚。刘备曾私下挑拨周瑜和孙权的关系。一次,孙权、张昭等人为刘备送行,张昭等人先离开了,孙权和刘备谈话。刘备叹息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只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曹操则有意贬低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战,正赶上我的将士们染病,于是,我自己烧船退却,没想到,这下倒使周瑜成了名。” 不过,不论别人怎样评论,孙权心中有数。周瑜去世,他痛哭流涕,说:“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对公卿们说:“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

周瑜强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25
如果你是以《三国演义》为基础,那肯定是诸葛亮,因为《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是属于BUG级人物,这个就没有什么好讨论了。如果你是以《三国志》为基础,那么还有的说。
其实诸葛亮并没有那么神,《三国志》里说:“亮以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意思就是说他是个政治奇才,治理军队,管理人民绝对是好手,但是如果让他领兵打仗,奇谋定胜负,这个就不是他的强项了。在蜀汉政权的前期,其实真正为刘备出谋划策的是法正和庞统,并不是诸葛亮。所以你看刘备大战役都是不带诸葛亮的,比如入川之战,还有夷陵之战。试想如果诸葛亮料事如神,是军事奇才的话,刘备是不会不带他去的,小说里的“守家”解释是不足信的。所以,客观的来看,诸葛亮是个类似于萧何似的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但是却不是像张良那样的军事家,更不是像韩信那样的名将。
而纵观贾诩,开始是为李傕、郭汜这些人献计,他们听了贾诩的话,果然“成气”打跑了吕布,搅的举国不安,之后虽然被评定,那时候贾诩早以离他们而去。贾诩在张绣帐下,张绣区区鼠辈,却能让曹操、袁绍都发出橄榄枝,而且宛城一役,使得曹操的长子曹昂、爱将典韦阵亡,自己也受了伤。如果不是典韦拼死阻挡追兵,魏武太祖的庙号此役之后就可以祭出了。虽然历史上没有记载,这里面一定有贾诩的计谋。之后贾诩归顺曹操,受到重用。他还在曹丕的立储之争中为曹丕献策,使得曹丕“逆转”战胜曹植,成为储君。贾诩也不失富贵,直至他病逝,曹丕对于他还是相当的够意思。
其实,从才华上来讲,贾诩未必在诸葛亮之下,三国里面,咱们抛开小说,只看正史,诸如荀彧、郭嘉、贾诩、周瑜、鲁肃、陆逊,这些人都可谓是有经天纬地之才,但是为什么他们的评价都不如诸葛亮呢?不是因为诸葛亮的才能在这些人之上,更大的原因是因为诸葛亮有最广阔的舞台。蜀国人才少,庞统和法正又早逝,一切军政大事都落在诸葛亮一人身上,所以他有时候也是一种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无奈。而看其他人,曹魏人才济济,除了荀彧,还有司马懿、贾诩等奇才,每个人分到的舞台太小;而孙吴方面,几任大都督都英年早逝,给他们的表演时间太少。而且,君主也不同,魏国在司马氏篡权之前,大权还是在皇帝手里,孙吴更是一直有孙权把持,而蜀汉很早就叫到了诸葛亮的手里。所以,诸葛亮有一个面积足够宽广,时间足够长久,能够让他尽情表演的舞台。而我想,如果把诸葛亮和其他人换位,这些人未必就会比诸葛亮差。
但是历史是不能假设的,换位终究是不能的,客观的评价,诸葛亮做的很好,三国里,蜀最弱,能挺到那么长时间才灭亡,诸葛亮功不可没。
最后,我想说一句:魏延脑后无反骨,诸葛亮死前设计杀魏延也是没有的事,那些都是小说之言,杨仪和魏延的“历史纠纷”,谁对谁错,在学术界也一直是个悬案,只不过,诸葛亮生前没有协调好二人的矛盾,他死后这么一闹,使蜀汉的实力进一步削弱,这些一定都是诸葛亮不希望看到的。
第2个回答  2010-06-22
唉!为什么大部分人都被易中天给毒害了呢。
按照易中天所说,郭嘉和贾诩都比诸葛聪明!
可是,真的是这样嘛!?
首先,我们看看历史评价。
1、 史载:贾诩,郭嘉都是谋士,也就是说是参谋长。
诸葛亮是属于谋士加统帅,外加丞相,也就是说是司令员加参谋长再加总理!!
并且诸葛亮是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这比谋士高级很多倍了)

2、我们从未见到贾诩郭嘉等人出过书籍或军事战略,也就是说他们的理论没有诸葛亮那么丰富。
因此贾诩郭嘉等人是讲师,而诸葛亮是院士!

3、论成就!魏国有多少谋士,大家知道不?荀彧,荀攸叔侄(这两个家伙可是不得了人才啊!!)
,贾诩郭嘉 司马懿,程昱等等数也数不清。而曹操更是变态人物。政治计谋非常厉害!!
郭嘉总算运气不错,帮助曹操攻下河北(大家可以去查历史,官渡之战是荀彧出的主意,许攸献的计谋,与郭嘉关系不是很大)
至于贾诩无寸土之功。(宛城是他投降的,不能算)
诸葛亮呢?刘备没他前,没兵没地方没粮食,凡是大战就是输,有了诸葛后,赤壁大胜(虽然有周瑜,但是史载并力拒曹公),夺取荆州。
(有一部分是鲁肃送的,但是,如果自身实力不强,是不可能的)
攻取西川(庞统早死,还是要累诸葛前去),定汉中(先主在外法正为谋,但诸葛供兵供粮),评定南蛮。北伐中原。
(刘备东征不带诸葛,结果自嘎嗝屁了。)
大家都知道,魏国实力远大于蜀国,特别是蜀国荆州丢掉以后。可是,曹操到死都没能打败刘备,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诸葛善治国,百姓都附至!!

4、指定接班人。其他人都没做到。刘禅舒舒服服又做27年皇帝。

5、古今评价极高!!!!!!(只有没脑子的人才认为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在唐宋时期,对诸葛的评价都极高!!)

6、诸葛死后,刘备没有庙,但是老百姓却私下拜祭诸葛,最后,蜀国建立君臣一体的寺庙,可见人心!!!!

7、至于立储位,刘备说,如果儿子可以辅助就辅助,不能就随便你处理吧!!!
我靠!大家看看,根本不用什么建议,废立大权都在诸葛手中啊!

8、这是历来有争议的就是魏延问题!反骨一事是演义胡说的,历史上没有。
但是,我个人认为魏延同志是一个出色的军人,但,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
为什么呢,因为他根本没有大局观!
《三国志·魏延传》:“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个人认为魏延为人孤高,深明大义,多立战功,在后期尤其为诸葛亮所倚重。从六盘鏖兵到阵斩王双,在蜀汉后期的将领里,魏延的勇猛善战有目共睹,且魏延能够善待卒伍,深得军心,在蜀国他完全称得上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但他也存在一个大问题,就是一直没有大局观。
在时人眼里,杨仪、魏延属于一个类型,就是“牧竖小人”(孙权语)。在蜀国,他要是和杨仪相争,众人的支持度恐怕不相上下。但他在蜀军退兵的时候发动对杨仪的攻击,一下子把自己推上了绝路。当时蜀国上下,最普遍的心情就是失去丞相的哀痛与国家存亡的危机感。这个敏感时刻,驱使部下为个人目的对蜀汉自己的军队发动进攻,无论是谁,都必然把自己放到了蜀国军心、民心所向的反面。如果魏延是一个有大局观的将领,他一定不会选择这个时机和杨仪兵戎相见。他完全可以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诸葛亮安排蒋琬作政治继承人,以杨仪之野心,其回到蜀国后的命运几乎已经呼之欲出了。而从军事上,姜维的根底又远不是魏延的对手。魏延将来开个大会声讨孔明当年对他的“迫害”都不是不可能。
这也说明了诸葛亮对杨仪和魏延定位的准确。这两个人都是优秀的战地指挥官,退军的成功几乎必须依赖其一。同时都难以和同僚较好的合作,不过杨仪会遵照诸葛亮的调度撤军,而如果遗命给魏延,他一定会抗命继续和魏国交战。由于蜀军长期以诸葛亮为核心,在这个时候和魏军决战,战略上是相当愚蠢的行为。所以诸葛亮选择杨仪指挥这次行动是明智的,杨也确实不辱使命。从魏延的观点看,至少他还不懂得军心向背的重要性。和“攻心为上”相比,其短视也明显。关羽被吕蒙所败不也是败在这"攻心为上"的吗。
至于袭击长安的计划,魏延的奇袭的确很有吸引力。但后世李渊等成功直取长安的攻击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当时中原群龙无首,软弱的中央政权无力西顾,取长安就可以在混乱的状态下迅速确立中央政权的权威,号令四方。而三国的情况不同,当时并非群雄并起,魏国的中央政权又稳定又强大,占据长安并没有现成的离心势力可以号召,需要魏国国内发生连锁反应式的叛乱才可以。
无论这种叛乱是否可能发生,看到这步棋的风险,魏国必然拼命和蜀国争夺长安,形成蜀魏在长安的决战。以当时的实力对比,长安并非好守之地。蜀汉很难在反叛势力形成有生力量前压制魏国的反攻(这和司马懿无关,因为历史上当时魏军的前线统帅是张郃,大概这也是诸葛亮对此人必杀之而后快的原因吧)。因为吴国不会配合——它当然不会为蜀汉的“中央政权”所号召,必然坐山观虎斗。看得见的反叛势力除了孟达再无其人。从战略角度看,这个风险太大了吧,几乎可以说毫无胜算。
蜀国之刘备夷陵战败后就不可能灭掉魏国了。就算用奇谋攻下长安也不能打败魏国,因为战略时间已经过了。
蜀国是以复汉为目标的,因此,在曹丕登位时是最好时间,以众人思汉之心,发兵攻打,则天下必定响应,可用奇计速破长安,再据潼关攻洛阳,天下必定震惊,这样,魏国的反抗势力就会开始抬头,魏国一乱,破许昌必然了。然而这一切都被刘备给破坏了。
所以说,魏延是一个出色的职业军人,却是一个外行的军事政治家。
唉,蜀国大将中唯有魏延与关羽性格十分接近,两人都是狠角色,但人际关系都不好,太孤高了。
其实,诸葛亮的计划并不是为了破长安的,我认为他是为了攻下凉州,联合羌族,再破长安的。(他十分爱重马超就可以看出。后来姜维也用此计的)
所以魏延与诸葛亮的战略方向上有差异,还有就是蜀国国小,所以是以步兵和弩兵为主的,魏以骑兵为主,这差异也让诸葛亮对奇袭长安的计谋表示怀疑。

由此可见,贾诩郭嘉属于谋身之人!也就是说他们是人才!!!诸葛亮属于谋国之人,属于国士!!!!

袁子说: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第3个回答  2010-06-23
贾诩在聪明上比诸葛强上不少。
贾诩一生出计策很少,但每次都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宛城之战,保全了自己,成就了智名,受到曹操重用。宛城败曹操是为了给张绣增加投降时的价码及凸显出自己,他从未想过消灭曹操。
其次,他为曹操用反间计击败了马超,尽收陇中,为曹操获得价值连城的军马来源。三河马虽好,适应性却远远比不上陇中。
最后,他是唯一一个参与到曹操立嗣斗争并得以保全的人。用袁绍的例子,一针见血点醒曹操。
至于诸葛,对于他打仗的事我从来都不信。他是合格的政治家,但如果聪明,又怎么会迫于国内压力,不得不去打仗?因为锋芒太露,俨然成为了救世主。
从做人和为臣。贾诩都胜过诸葛亮。
至于那些说贾诩早死的,我也只能一笑了。贾诩比诸葛多活十余年。如果贾诩早死,诸葛还没出生吧?
第4个回答  2010-06-23
我支持贾诩 他是先谋己后谋人 三分天下是他先提出来的 并不是诸葛亮 还有他懂得低调 最后诸葛亮死了他都还没死 他懂得保护自己 也不怎么出来表现 这就是证据 我看你是受演义的熏陶 诸葛亮并不是那么神 他是一流的政治家 一流的军事家 但是他不是一流的将军 在打仗方面 他就会指挥正规战斗 打怪仗乱仗 以奇兵制胜他不会 就拿赤壁之战来说 他只是撮合了孙刘联盟 领军打仗的是周瑜 根本没他什么事 什么借东风啊 草船借箭啊 全是假的 知道 东风不与周郎便 这首诗吗 很明显没提到诸葛亮嘛 草船借箭那是孙权的专利 不是他的 至于司马懿来说我只能说很强 但是还是差那么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