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堂三溪镇3月25号召开的什么开工典礼

如题所述

金堂县福兴镇名片-四川省成都市

一、 镇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行政区辖及人口概况

福兴镇以福兴区原驻地福兴场命名,象征幸福、兴旺。地处龙泉山脉中段,位于金堂县东北 部,距县城28公里,东邻金龙镇、西接三星镇、栖贤乡,南靠三溪镇、赵家镇,北连中江县兴隆镇、太平乡,是一个山、丘、坝兼有的农业大镇。镇域位于东径104°29ˊ40″—104°40ˊ57″,北纬30°46ˊ25″—30°53ˊ06″之间。海拔最高931米,最低451.4米。2006年,全镇幅员面积73.5平方公里,辖福乐、三合碑2个社区;牛角、园觉寺、积善、双宏、三福、金福、卧龙、清河、长乐、三王庙10个村,279个村(居)民小组。截止2006年全镇总人口为48188人,其中:男24575人,女23613人;农业人口37510人、非农业人口10678人;汉族为主,其中回族3人、藏族4人,朝鲜族1人、羌族1人。

(二)建制沿革

清同治二年(1863),于此置福兴场。1935年,分别设置福兴乡联保、观音乡联保。1940年,分别建置福兴乡、长乐乡。解放后仍名福兴乡、长乐乡。1958年10月,置福兴人民公社、长乐人民公社。1984年3月复名福兴乡、长乐乡。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由原长乐乡、福兴乡合并置福兴镇。2004年10月,实行村级区划调整,由水巷子居委会与伏牛村合并为福乐社区,原园觉村与七一村合并为园觉寺村,原宏观村与双篱村合并为双宏村,原长偃村与八田村合并为三福村,原龙桥村与茅谷村合并为金福村,原跳礅村与菱角村合并为清河村,原东风村和三合碑村合并为三合碑社区,原莲花礅村、羊毛沟村、花林村合并为长乐村,原独柏村、山王村、高石梯村合并为三王庙村,原牛角村、积善村不变。

(三)自然、交通条件及资源状况

1、自然条件:

福兴镇西北高,东南低,全镇地形似“游龙状”,有丰富的页岩资源,土壤以姜石黄泥、紫色土为主,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2℃,降雨量850毫米,无霜期295天。境内有河流清溪河、麻柳河、资水河,小(一)型水库一座——东风水库,小(二)型水库一座——双巴堰水库,山平塘265,蓄水池2300口,建有大小提灌站21处,渠道总长75公里。除长乐、三王庙、积善村系自然灌区外,均属东风水库、九龙滩灌区直灌村。年有冬干伏旱,秋季雨量集中,耕作制度水田一年二熟,旱地一年三熟。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

2、交通条件:

全镇有公路221公里,其中省道唐巴路途经我镇三王庙、长乐村长约4公里,县道“兴石路”途经三合碑社区、园觉寺、牛角、积善、福乐社区、清河、卧龙、金福村10公里,“三金路”途经三合碑社区2公里,于2003年实现村通水泥(柏油)路,目前建成村道水泥路24公里,组道水泥路47公里。

3、资源状况

全镇现有耕地总面积36249.9亩(其中:水田:12403亩、旱地:23846.9亩)农业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红苕、小麦、豌豆、胡豆等: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生姜、辣椒、大蒜、西瓜、南瓜、食用菌等。镇内盛产食用菌、南瓜,是成都市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和伏季水果、黑山羊生产基地,其中南瓜年种植面积达1.8万亩,年产量2万吨,被誉为“中国南瓜第一镇”。2006年,全镇粮食总量13368吨,油菜籽产量217万公斤,花生572万公斤,蔬菜42419吨,柑橘288万公斤,食用菌763万公斤(干鲜混合),生猪出栏37399头,羊17609只,牛3575头,小家禽38.7万只。

(四)福兴镇于2000、2004年被分别列为省级试点小城镇、县级示范小城镇,也是金堂县城乡一体化“2+5+1”区域中心城镇之一。近年来,福兴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统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超常规推进,跨越式发展,构建和谐金堂”的战略部署,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强化项目工作,不断加强和完善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991至——2005年全镇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共投入3亿元(包括农民投工投劳)。2003年4月投入资金700万元,在三王庙、长乐村建微水池2000余口;2000——2003年投入资金1200余万元新建水泥(柏油)路71.9公里,2003年实现了村村通水泥(柏油)路目标;2004年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安装程控电话3300余门;2005年投资300余万元新建车站农贸市场9600平方米;2005年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实施“三金路”、“兴石路”改造;2005年6月投入资金4600万元实施园觉寺、牛角村土地整理,平整土地7000余亩。2000——2005年,投入资金800余万元,实施农电改造,山平塘整治50口,改造机电提灌站6座,开发荒山荒滩面积1000余亩。2003——2005年,投入资金800余万元,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建成标准化学校5所,建筑面积50000余平方米,学生宿舍1000余平方米。按照无公害、反季节、优品质的标准,以“建设菌蔬产业强镇”为奋斗目标,全力建设食用菌、蔬菜两个生产基地,打造唱响“中国南瓜第一镇”经过不懈努力,全镇农业产业结构有了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常年蔬菜种植达2.5万亩,产量达5万吨;年种植食用菌3200万袋,产量1.6万吨,产值达6400万元,粮经比已达5:5,山区三王庙、长乐村更是达到2:8。基本形成了山区蔬菜、黑山羊养殖;坝区食用菌、丘区水果、蔬菜的农业格局;农业实现了从传统单一的粮食作物到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并举的复合经济模式的转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