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的资料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2-01
2

1
张继,字懿孙,襄州人,登天宝进士第。大历末,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高仲武谓其累代词伯,秀发当时。诗体清迥,有道者风。今编诗一卷。
Image
中文名称
中文名称: 张继
又名: 张懿孙
性别: 男
生卒年: 不详
国别: 中国
作品
正式发表: 枫桥夜泊
生平简介
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人。生卒年不详。天宝十二载 (753)中进士。张继在至德中与刘长卿同为御史,大历年间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与皇甫冉、刘长卿交谊颇深,殁于洪州后,刘长卿曾作《哭张员外继》痛悼之。

张继诗现存约40首,主要是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多为五七言律诗及七言绝句。语言明白自然,不尚雕饰。七绝《枫桥夜泊》情致清远,历来为人所称,北宋时已刻石于苏州(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自欧阳修《六一诗话》就“夜半钟声”提出疑问之后,后人纷纷致辞,大多均列举例证,以明唐代僧寺半夜鸣钟的事实。张继诗还有若干首表现了对于时事和人民生活的关切,如《阊门即事》描写农民被召从军后田园荒芜的情景,《酬李书记校书越城秋夜见赠》反映安史乱中唐室播迁、财政拮据的状况。还有《送邹判官往陈留》一首,写齐宋一带备受战争破坏,其中“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火燎原犹热,风摇海未平”几句,为《中兴间气集》编者高仲武所赞赏。

席启寓刻《唐诗百名家全集》和《全唐诗》均存张继诗 1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和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张继考》。

2
有关张继的资料《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名扬海外,在中华诗坛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但如何正确理解该诗的独特内涵,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至发展到近年来连中学教材也参与了这方面的探讨和争鸣。目前,对这首诗的认识一般有着以下两种不同解释:一种是将此诗形容为一首景物诗,如权威的《唐诗鉴赏辞典》及教科书就认为该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以及诗人卧听疏钟时的感受;另一种是把这首诗理解成一首禅诗,指出该诗以世间笔法,营造了出世间的意境,是籍助于“钟声”用禅心来解除众生烦恼的一首七绝,这一观点如今颇受关注与推崇。

笔者认为,上述两种看法仍未能从整体上把握住该诗的风格,牵强附会地曲解了诗的意境,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其实,严格地讲,这是一首典型的忧国思乡诗歌,从它的内部看,反映的是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无限思念;而从它的外部看,则展现了“安史之乱”给广大民众带来的深重灾难。理解这首诗必须结合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古典诗歌的语法特点

唐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暴发,张继从西北流寓至越吴(今绍兴、苏州)一带。根据现有资料,我们只能确知诗人于至得元年~二年(756~757年)曾在这一地区盘桓,至于何时在故苏作客,已很难考证。不少人认为,张继是在科举落第后而悻然出游姑,的,但据《唐才子传》、《唐诗传》载,张继是在天宝十二年(753)登进士第,也就是说,他是在中了进士之后南下的,因年数未满再加上战乱,他当时未授有官职。

张继虽然飘零江南,但仍心系北方战事,他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流露出了这种心态。在《酬李书纪校书越城秋夜见赠》诗中就如此写道“…寒城警刁斗,孤愤抱龙泉。风辇栖岐下,鲸波斗洛川。量空海陵粟,赐乏水衡钱…”诗中“风辇栖岐下”无疑指肃宗在灵武即位而言,“鲸波斗洛川”是指唐朝军队和安禄山叛军在河南一带鏖战,“孤愤抱龙泉”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爱国忧民的悲愤情态,最后两句则反映了战乱发生后该地经济呈现的一派萧条景象。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同样也给江南人民带来了苦难。

张继在姑苏滞留期间,曾写下了这样一首七绝《阊门即事》:“耕夫招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亩;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诗中反映了农民应募从军,农村老动力缺乏,耕田大量荒芜。可见,战乱给予当地社会经济的破坏是何等深重!因此,我们在阅读与此诗作于同一时期的《枫桥夜泊》时,就须格外注意和认识到战乱会给诗人带来的重要影响,尤其是那种难以割舍的思乡愁绪,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枫桥夜泊》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精神本质。

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历来争议颇多,但对“月落”一词看法却基本一致,认为当时上弦月升得早,半夜时分便已斜沉了。争论焦点是围绕“乌啼”二字而展开的,现共有乌鹊、乌鸦、鸬鹚、乌啼桥数种说法,"乌鹊派"认为,古人讲到乌鸦,通常是用一个“鸦”字,“乌”在没特定所指的时候,一般是泛指,有可能是乌鸦,也有可能是乌鹊,也就是喜鹊。

而“鸬鹚派”认为,无论鸦还是鹊,夜半都是该睡觉的,不可能出来活动,“乌”当指船家养来捕鱼的鸬鹚;而“乌鹊派”则反驳:曹操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唐人“月照城头乌半飞”等,足可为证,若非要把“乌”解释为鸬鹚,则意趣全无,大伤诗境。

也有人认为“乌啼”是指清代寒山寺附近的“乌啼桥”,被施蛰存先生指为大谬,“乌啼桥”“愁眠山”都是因张继诗而得名,先有诗后有景。

笔者认为,在张继诗中的"乌"其实单指乌鸦,可是,在唐代却不叫乌鸦,由于它经常在城墙断垣上憩息所以被称为"城乌",如李白在《庐山主人好》中“为客裁缝君自己,城乌独宿夜空啼”句,如杜甫在《舟月对驿近寺》中“城乌啼渺渺,江雁宿涓涓”句,又如杜牧在《群斋秋夜》中“弛心只待城乌晓,几对虚檐生白河”,再如王建在《秋夜曲》中“向帏合眼何时晓,城乌作营啼野月”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乌夜啼以及对诗人产生的心里感受。

这种称谓,甚至一直保持到了清代,在纳兰性德的词集《天仙子》中,曾这么写道:“心自醉,愁难睡,西南月落城乌起”这里的“城乌”说的也是乌鸦。值得指出,他所说的"月落城乌起"也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启示:大家知道,乌鸦夜晚一般会躲到荒芜杂草丛中睡觉,并不会啼叫,除非它受到了某种惊吓,而种惊吓是否就直接就来自月光的刺激呢?这样的可能是存在的,王维的名作《鸟鸣涧》中曾作过这样描述:"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展示了月亮初升时月光突然照射在山鸟身上,山鸟受惊后鸣叫不已恐慌飞逃的情形,然而,这毕竟是"月出"时的情景,亦即山鸟原先没有受到月光照射的条件下产生的,而在"月落"时,亦即鸟雀原来已熟悉在月光沐浴下休息,随着月落时月光骤失,是否同样会感到了刺激而惊吓呢?答案也是肯定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唐诗中首先发现这一现象的竟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在《辽东山夜临秋》这样提到:"月落半崖阴,连山惊鸟乱",说的是随着月落西下,有一半的山崖已变的暗淡,其中的山鸟受惊高飞后,竟影响并带动了另一半尚有月光山崖的宿鸟。后来李绅在《早发》中也写道:"沙洲月落宿禽惊",刘禹锡在《踏歌词》(其三)“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中更是直接将"月落乌啼"放在了一起,为我们完整地解释了"乌啼"的起因.

张继在姑苏一共留下了三首诗,从另一首《游灵岩》诗句"风满回廊飘坠叶,水流绝涧泛秋花"分析,表明的天气是在秋季,这与《枫桥夜泊》所反映的季节大致吻合。但"霜满天”的描述,初看确实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因为寒霜通常出现在地面上,以至不少人为此句提出了疑义。其实,在古代,"霜'和"露"经常通用,如《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李白在《咏洞庭湖》中"醉客满船歌白芷,不知霜露入秋衣"。因此,张继在这里所想表达的是,因无法入眠而站在船头已经很久很久,身上衣服和面庞不知不觉就被露水沾染了,是啊,难道他身外的茫茫夜气中不也同样正弥漫着满天霜露吗?!

首句写出了诗人在一个月儿西沉的阴冷秋夜,在客船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但导致他辗转难眠而重新走上船头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这还的从寒山寺独特的地理位置说起,寒山寺三面饶水,与枫桥相连通的就是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大运河是当时贯通南北的主干道,沿其北上,不仅可直通战争前线洛阳,还可转抵长安乃至张继的故乡襄阳,诗人先前也正是通过大运河而南下避乱。不难想象,作为一个因避战乱而羁旅的游子,站在运河上,翘首北望,他不会不担忧国家的安危,不会不怀想起远方家乡的亲人。正缘于此,诗人在这一句中还运用了暗喻的手笔:“月落”喻示了长安失守和唐王朝的衰落;“乌啼”鲜明刻画出了安禄山叛军的猖獗;“霜满天”则反映出了战乱给整个国家造成的萧条景象和紧张氛围。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一直是理解该诗的难点,也是争议颇多的地方。“江枫”泛指江边的枫树,“渔火”是指船上的渔火.但笔者发现,在权威正统的《全唐诗》中,这一句竟然被写成了"江枫渔父对愁眠",将"火"改成了"父",并注云“或作‘火’,则也不以父为定本。”这一现象是必须值得我们重视与反思的:为什么在《全唐诗》中将"父"作为正文呢,按理说,把"父"作为注解更合理,这至少表明,在编撰人看来"渔父"比"渔火"更"可靠些。“渔火”一词可信度确实不高,因为停泊靠岸的"渔火"一般是不可能一直亮到半夜三更的,毕竟诗人乘坐的不是艘游轮;再说,渔火又怎么能同枫树相"对卧"呢?_——“渔火”根本就无睡姿可言!无独有偶,笔者去年在上海博物馆参观一件宋代景德镇睡枕陶瓷时,上面赫然刻着的也正是"江枫渔父对愁眠".因此,极有可能的情况是,明清后人在翻版印刻该诗时,将"父"错刻成了"火",两者字体的结构相近,笔画相同,很容易混淆,以至后人一直以讹传讹,直至现在……

有了以上的分析 我们就可以来理解“对愁眠”这一难点了.首先,这还需借用现代的水文地质知识来寻找答案:一般说来,在江边种植的枫树开始总是竖直的,但是,由于其下部边坡的土壤长年累月受到了河流的侧蚀作用,慢慢地就会导致近河侧的土壤大量流失,树体在重力作用下便会不断朝河中倾斜,破坏严重的甚至会与水面平行,形成了躺卧在江面的奇特景色.古代停泊岸边的船只,大多会用绳索系住树根,因为这种老树除安全牢固外,还能遮风避雨,如今在苏州附近的一些老河内仍能目睹到此种现象。如今的枫桥两岸为防止水土流失,已构建了坚固的驳岸.有趣的是,在枫桥的西北角 ,现仍有一棵古树偎依着桥面,静静斜卧在河面,仿佛还沉浸在古老的回忆中……

这样,“江枫渔夫对愁眠”的真实画面就渐渐清晰起来了。原来,诗人在船头看到的是江边躺卧的枫树和树下早已进入梦想的渔夫正“相对而眠”。此情此景,恰恰与诗人的孤刁清寂形成了某种难以名状的反差,这怎能不让他感慨万分啊!一个“愁”字正是道出了他心中对国事对故乡亲人的绵绵哀思。诗人在这一诗句中采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将江枫渔夫的“双双入眠”与他自身的“孤身寂廖”形成了鲜明地对比,同时又将自己的愁绪转移到他们身上,达到了诗人与景物之间那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具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

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说是"江枫"是指寒山寺前面的两座桥,即江村桥和枫桥,两桥横卧在水面,相互对应,故为"对愁眠".但我们能到实地进行认真考察一番的话,就会发觉这种观点是很难成立的.首先,江村桥在寒山寺的西面,与河道呈东西向横跨,而枫桥位于寒山寺北面,与河道呈南北向,从两桥所处的地理位置看,根本就无法形成所谓的"对卧"之景象;其次,由于河道弯流,两者实际距离甚远,笔者曾做过实验,白天站在枫桥上甚至还不能望到江村桥,更别说是在月落西沉的夜晚了.虽说这枫桥已不是张继当年所看到的枫桥了,但河道并没有改变,桥址估计也不会有变化;第三,把"江村桥"和"枫桥"合并简称"江枫",根本不符合古人的习惯,很难相信,诗人会犯这个低级错误,即便对现代人来讲,这种文字游戏仍是令人无法接受的!至于有人将"愁眠"理解为一座山名,更是无稽之谈,这就好比那些不熟悉寒山寺的人把寒山寺当成是在山中的寺庙一样滑稽可笑!

三四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必须放在一起作出解释,因为诗人在这里是运用了“倒序”的写作方法。一般说来,按时间的先后,诗人应是在先听到钟声后方才会想起——这是从寒山寺发出的钟声,也就是说正常的逻辑线索应该是“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城外寒山寺”.可是,诗人在诗句中将这两者次序前后倒述了。应该承认,这种“倒序”不仅符合了当时诗人的忧国思乡情绪,更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意境。可以设想,夜深了,一直久久难有睡意的诗人突然听到了从寒山寺传来的阵阵钟声,他此时最强烈的感受和心情会是什么?钟声,代表着问候,更传递着祝福!此时此刻,诗人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这悠扬的阵阵钟声能够让战区的人民和家乡的亲人也同样能聆听到。因此,正确地诠释这两句诗应该是这样的: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啊,尽管你夜半的钟声是这么悠长亢嘹,可惜仅仅只能让客船上的游子听到!我是多么希望这钟声能够穿过高山、穿过江河、穿过平原,飘荡在战区的上空,飘荡在家乡的上空,让他们一起聆听到——那可是远方的游子对他们的声声问候和呼唤啊……

今人施蛰存在《唐诗百话》指出,如果张继客船就停在寒山寺枫桥边,那为什么诗句是"姑苏城外寒山寺",而且这钟声是"到"客船呢?他依此判断,张继的客船很可能是在在离寒山寺较远的松江上。其实,"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到"字真乃神韵之笔!正常说来,诗人的客船就停泊在寒山寺边上,岸上的钟声应是"传"客船,而"到"字则有从远方回来的意思,诗人将钟声拟人化的特殊处理,真切地反映了自己想与钟声一起飞奔到远方的愿望.而"姑苏城"三字看似多余,其实颇为壮观,"姑苏城"在诗人眼里,已经同远方的"洛阳城"、长安城"、"襄阳城"等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必须指出,诗人张继的故乡襄阳与沦陷区洛阳长安一带,均位于诗人当时所在地枫桥大运河的西北面,枫桥又在寒山寺的西北面,寒山寺又在姑苏城的西北面。因此,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又可以发现,作者的创作思路正是按照钟声沿着“姑苏城——>寒山寺——>客船(枫桥)——>家乡”这么一条由东南往西北方向线索发展的,而这种次序又恰好迎合了诗人当时思乡时的逻辑思维。如果按照正常的“先听到钟声,然后想起寒山寺,再联系到姑苏城,最后忆起了家乡”其线路显也就不能真实反映出诗人所想表达的真实情感。正是如此,一旦钟声把自己同战区和家乡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作者在句中的“倒序”也就达到了深化和统一的效果。需要说明,“倒序”是古代诗歌里较常用的一种语法,如王维的《春日上方即事》中“柳色春山映,梨华藏夕鸟”两句就包含了这种“倒序”结构,又如杜甫《秋兴八首》的名联“香稻啄余鹦鹉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也同样采用了这种语法技巧。

最后,要讲的就是寒山寺的钟声了,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他觉得三更半夜,不是敲钟的时候,故诗句不错,却不符合现实。此言一出,反驳者如潮,唐人诗句中就有“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秋深临水月,夜半隔山钟”等这样为数不少的描写,可见当时各地都有半夜钟声.但为何夜半要打钟呢?人们大多觉得只有晨鼓幕钟才符合是寺庙的规律,但"晨鼓幕钟"又出自哪?作什么用途呢?

其实,钟和鼓原本都是古代乐器,以后一直被用于报时。据史籍记载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 可见,晨鼓幕钟的实际用途是用来报时,而并非寺院僧侣的专用法器.

古人把每夜划为五更,黄昏戌时(19时至21时)曰定更,又曰起更;人定亥时(21时至23时)曰二更:夜半子时(23时至晨1时)曰三更;鸡鸣丑时(晨1时至3时)曰四更;平旦寅时(晨3时至5时)曰五更,又曰亮更,即天明之意,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撞钟,其二至四更,则只撞钟不击鼓:鼓之击法,先快击18响,再慢击18响,快慢相间计6次,共计108响。看到这里,大家或许明白为什么每年寒山寺的新年钟声只敲108下了, 其实这还包含有佛教的内容 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古人在夜半时一般用敲钟来报时,因此,张继当年听到的很可能就是敲打夜半三更时的钟声.在<苕溪渔隐诗话>中就提到宋人陈正敏为核实姑苏夜半钟声的经历:"尝过姑苏,宿一寺,夜半闻钟,因问寺僧,皆曰分夜钟."看来,夜半钟声当时还是用来报时的.从宋陆游"客枕依然半夜钟",明唐寅"客船夜半钟声渡",直至清王士祯"疏钟夜火寒山寺",可谓代代相吟。因此,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是存在的!

千百年来,人们早已习惯于借助于一轮“明月”来表达自己对亲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佳句不胜枚举!然而,诗人张继在这儿却独特地采用了“钟声”来传达自己强烈的国情和乡情,这种“静与响、明与暗,虚与实、远与近”的有机结合并将国家的安危和个人的乡愁紧紧串联起来,终于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境界,这较之前者更为耐人寻味、更为扣人心弦、更为发人深省!——这才是《枫桥夜泊》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寒山寺的钟声,不仅寄托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深深呐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声声祝福……愿寒山寺的钟声更响、更长、更广!!!
第2个回答  2006-12-04
张继

唐代诗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人。生卒
年不详。天宝十二载 (753)中进士。张继在至德中与刘
长卿同为御史,大历年间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
洪州。与皇甫冉、刘长卿交谊颇深,殁于洪州后,刘长
卿曾作《哭张员外继》痛悼之。
张继诗现存约40首,主要是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
作,多为五七言律诗及七言绝句。语言明白自然,不尚雕
饰。七绝《枫桥夜泊》情致清远,历来为人所称,北宋
时已刻石于苏州(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自
欧阳修《六一诗话》就“夜半钟声”提出疑问之后,后
人纷纷致辞,大多均列举例证,以明唐代僧寺半夜鸣钟
的事实。张继诗还有若干首表现了对于时事和人民生活
的关切,如《阊门即事》描写农民被召从军后田园荒芜
的情景,《酬李书记校书越城秋夜见赠》反映安史乱中
唐室播迁、财政拮据的状况。还有《送邹判官往陈留》
一首,写齐宋一带备受战争破坏,其中“女停襄邑杼,农
废汶阳耕”,“火燎原犹热,风摇海未平”几句,为《中
兴间气集》编者高仲武所赞赏。
席启寓刻《唐诗百名家全集》和《全唐诗》均存张
继诗 1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和傅璇
琮《唐代诗人丛考·张继考》。
第3个回答  2006-12-06
张继,字懿孙,襄州人,登天宝进士第。大历末,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高仲武谓其累代词伯,秀发当时。诗体清迥,有道者风。今编诗一卷。
Image
中文名称
中文名称: 张继
又名: 张懿孙
性别: 男
生卒年: 不详
国别: 中国
作品
正式发表: 枫桥夜泊
生平简介
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人。生卒年不详。天宝十二载 (753)中进士。张继在至德中与刘长卿同为御史,大历年间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与皇甫冉、刘长卿交谊颇深,殁于洪州后,刘长卿曾作《哭张员外继》痛悼之。

张继诗现存约40首,主要是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多为五七言律诗及七言绝句。语言明白自然,不尚雕饰。七绝《枫桥夜泊》情致清远,历来为人所称,北宋时已刻石于苏州(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自欧阳修《六一诗话》就“夜半钟声”提出疑问之后,后人纷纷致辞,大多均列举例证,以明唐代僧寺半夜鸣钟的事实。张继诗还有若干首表现了对于时事和人民生活的关切,如《阊门即事》描写农民被召从军后田园荒芜的情景,《酬李书记校书越城秋夜见赠》反映安史乱中唐室播迁、财政拮据的状况。还有《送邹判官往陈留》一首,写齐宋一带备受战争破坏,其中“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火燎原犹热,风摇海未平”几句,为《中兴间气集》编者高仲武所赞赏。

席启寓刻《唐诗百名家全集》和《全唐诗》均存张继诗 1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和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张继考》。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你是说写<枫桥夜泊>的张继还是红萍果乐园的张继?如果是前者,那楼上已经介绍的很详细了,如果是后者,那我给你答案哦~~ 生日:4.29

星座:金牛座

血型:AB型

身高:1.85M

体重:75KG

特长:唱歌

最喜欢的生活:和家人、朋友在一起

最喜欢的色彩:黑、白、粉红、天蓝、浅绿

最喜欢的季节:秋天

最喜欢的演员:陈道明

最喜欢的运动:排球(打了六年排球)

最喜欢的书:人性的弱点

最想做的事:带家人环游世界

最难忘的事:17岁第一次参加“新丝路超模大赛”北京赛区季军

理想中的恋人:温柔善良、知书达理

什么是勇气:勇于超越一切不可超越的事情

最开心的一刻:和家人、朋友在一起时

什么是奢华:一切无实际意义且价格昂贵的东西

平时的我:平静如水

最珍惜的宝物:亲人和朋友

最热衷的事情:睡觉

从艺经历:电视剧《红苹果乐园》一剧中饰演天野

电视剧《星梦缘》一剧中饰演许俊璂

电视剧《极速的浪漫青春》一剧中饰演贝野

上海东方音乐频道《天地英雄榜》主持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