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很调皮?

如题所述

孩子打架、争吵、捣蛋……孩子的调皮行为,令家长苦恼不已!但是,你明白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吗?调皮背后的心声是什么?

  孩子不爱写字、捣乱、打架、乱跑乱跳……你家的孩子是否也是这么调皮呢?你是否也因此烦劳不已呢?心里也不免有些埋怨吧?有时免不了放出狠话:“我怎么就生了你出来呢!”但爸爸妈妈,你懂得孩子调皮背后的心声吗?

  心声一:“其实,我只是想你们多关注我一点”

  家明5岁,他的爸爸妈妈整天忙于工作,所以只好将他放在奶奶家,周末的时候才将家明接回家。爸爸妈妈发现家明很奇怪,家明平时在奶奶家还是比较听话的,但一回到自己家,就整天大吵大闹,哭鼻子吵着买东西,一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没完没了,弄得爸爸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对他凶,拿出大棒子来“威胁”,但家明并没有变乖,反而越来越调皮。尤其是在送回奶奶家的前一晚,更像孙悟空大闹天宫,令父母头痛不已!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被接回家之后更顽皮了,那是因为孩子在父母面前特别娇气!这种“娇气之风”绝不能纵容!于是孩子越捣蛋,家长就越严厉,但很多家长发现,这样孩子会更加不听话……

  家明的爸爸妈妈整天忙于工作,缺少时间照顾孩子,所以在周末,家明就一反常态,其实,他是想吸引爸爸妈妈更多的关注,家明心想:看看,我捣乱了,爸爸妈妈就更加关注我了,我大吵大闹了,爸爸妈妈就会满足我的要求了,虽然我得不到爸爸妈妈的赞许,但责骂也是一种关心,我只是,我只是想你们多爱我一点,再给我多一点点的时间,哪怕是一点点……

  正确的做法是:在平时,家明的爸爸妈妈就应该多关心孩子,而不只是在周末,在平时,可以给家明打电话,送他喜欢的礼物,最重要的是让家明明白,爸爸妈妈是很关心、很爱他的。

  心声二:“其实,我只是不想你们吵架”

  彩珠今年4岁,她爸爸妈妈关系不好,整天吵架,有时还举起菜刀和扫帚,可谓战况激烈。开始,彩珠会在一旁大喊大叫,大哭大闹,爸爸妈妈看见她这样子,就不忍心再吵下去了,后来,爸爸妈妈的关系越来越差,彩珠不再哭闹了,反而出现了很多行为问题,在幼儿园的时候经常抢小朋友的玩具,经常跟小朋友打架,平时也不爱跟小朋友玩,自己坐在一旁,坐着坐着就突然大哭,不仅不听老师的话,居然还咬老师,弄到老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彩珠就像一个问题小孩一样,她爸爸妈妈实在没办法,只能花更多的时间管教她,也没什么心思再吵下去了。

  有些家长会抱怨,孩子真是不懂事了,本来家庭关系就很紧张了,孩子还在那里捣蛋,让自己操心,怎么孩子就这样不让人省心啊!

  其实,孩子只是想跟你说:“我只是不想你们吵架”

  虽然很多家长会认为自己家庭紧张,不是孩子的责任,而年纪轻轻的孩子也不能为家庭做点什么,但孩子可不是这么想,著名的德国家庭系统心理治疗师海灵格认为,孩子会将自己看作是家庭的保护神,他们会想方设法维护家庭。

  他们的潜意识会认为:“我爱我的爸爸妈妈,我不能让他们互相伤害下去,我对爸爸妈妈是有责任的”于是,他会惊喜地发现,当自己发生问题时,爸爸妈妈就会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在他的身上,暂时放下“恩怨”,爸爸妈妈的关系看似就好转了。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应该积极地改善关系!不让孩子“操心”!

  心声三:“其实,我是太想念奶奶了”

  西西的奶奶刚刚去世,西西的家人都沉浸在悲伤之中,西西却像没事发生一样,反而比以前更加顽皮了,偷吃拜祭奶奶的食物,在灵堂时大喊大叫,弄脏家具,还居然在客厅里大小便!简直就是“无恶不作”!爸爸妈妈火冒三丈!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啊!奶奶才刚刚去世,就这样胡闹了!于是,轻则摆起“包公脸”,批评孩子,让孩子不再捣乱,重则举起木棒。

  其实,你们都错怪孩子了!孩子只是想说:“奶奶,我太想念你了!”

  因为奶奶在去世之前,就跟西西说过:“你真是气死我了!”不久之后,奶奶就真的去世了,西西感到很害怕,觉得是自己气死奶奶的!他感到深深的罪恶感,又不知道怎么告诉大人,所以他就变得更加顽皮,希望上天能惩罚他,将他一起带走,带到他奶奶身边,或者惹火爸爸妈妈,让爸爸妈妈责罚他,让他愧疚的心好受一点。

  正确的做法是:鼓励西西将对奶奶的愧疚和怀念说出来,家长要耐心地倾听,而且要清楚地告诉西西,奶奶的去世并不是他的错,他没有必要感到愧疚。另外,家长也要多陪伴西西,一起走过这个悲伤的时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04
有时候,实在是烦透了考拉的皮样。你看吧,我在厨房,他跟进来,拉开了厨房的三四个抽屉,将里边的东西全部扒拉出来,弄出一幅兵荒马乱的场景后出去了;我在洗衣间,他硬挤着门进来,抱着我的腿,非要我抱起来,不抱就又哭又嚷;我给他准备的晚餐刚端上他的小桌,返个身去拿他的饭衣,他早已将他的饭碗倒扣在盘子里,正往腾出来的空碗里盛汤;给他买了一整箱的仿真工具,我明明放在那张小几上,可他一看到,立即走过来将整箱玩具全部倒出来;我去个卫生间出来,发现床头的一摞书早已经四散在床底,有的页面也被扯破了……
总之,现在深刻地明白,为啥欧洲一些国家将孩子的这个阶段叫做“魔鬼阶段”。我既受不得环境乱糟糟,又郁闷自己上班之余还得拼命打理家里。于是整理之余,总是唠叨不停:“考拉!你长大了得给我付劳务费!”“你这个坏蛋!”“天啊,我真是打两份工啊,上班累半死,下班累到死……”老猫听了我的唠叨经常偷笑:“你是深闺怨妇吗?”
怨归怨,如果动态地观察完考拉的所有调皮行为,我还是得承认,孩子并不是故意跑来添乱,而是有想法的。
A、我在厨房,他跟进来,拉开了厨房的三四个抽屉,将里边的东西全部扒拉出来,弄出一幅兵荒马乱的场景后出去了——在他眼中,也许妈妈在的地方玩起来比较安全,但是抽屉里摆的东西却毫无新意让他腻烦,他只好失望地离开了。
B、我在洗衣间,他硬挤着门进来,抱着我的腿,非要我抱起来,不抱就又哭又嚷——我曾经很多次抱着他透过洗衣间的窗户看月亮和烟花,他希望再次看到。
C、我给他准备的晚餐刚端上他的小桌,返个身去拿他的饭衣,他早已将他的饭碗倒扣在盘子里,正往腾出来的空碗里盛汤——最近他进入了这种敏感期,超爱左碗倒右碗,右碗腾左碗的举动。
D、给他买了一整箱的仿真工具,我明明放在那张小几上,可他一看到,立即走过来将整箱玩具全部倒出来——这箱玩具放的位置很醒目,因此很容易让他注意到,但是小几的位置对于他来说还是很难触及,而箱子又很深他够不到里边的玩具,全部倒出来是很自然的做法。
E、我去个卫生间出来,发现床头的一摞书早已经四散在床底,有的页面也被扯破了——他想看有棒糖做封面的那本故事书,但是这本书却被压在其它书的底下,他抽着抽着不小心就把别的书弄丢在地上了。
我完全相信,孩子的脑子其实不是不过事情,而是也会充分考虑。问题是,他们毕竟还小,脑神经发育不够完善,因此,他们不可能会有能力知道东西丢了得拣、也不能做到在享受玩水的乐趣的同时,能防范好衣服不弄湿,或者先将阻碍物拿掉再取自己要的东西等等,自然就出现了前面所说的那些“调皮”的恼人现象。
首要原则,对孩子多一点耐心,理解孩子的用意。
请注意将孩子的玩具放在孩子能自己拿得到的地方,而不是高高地放置,也不要一大箱玩具一起交给孩子,这样,有可能将孩子喜欢的玩具淹没;
切实满足孩子发育中正常的好奇心。比如,偶尔,主动带孩子玩玩水,在这之前,帮孩子换上防水的衣服。我有一件幼儿雨衣,哈哈。其实夏天让孩子玩水很方便。只要及时换掉湿衣服,孩子并不容易感冒。
在孩子眼皮底下收拾他的玩具,进行“潜移默化”,慢慢地吸引孩子和自己一起收拾玩具。当孩子开始自己收拾玩具,要及时表扬,而如果不遵守规定,则要实行惩罚,比如少给一次零食等。
最后,假如孩子在玩危险的东西,或者行为确实无理而且有失教养,那么,宁愿让他哭闹也要坚决说NO!并且在事后要进行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1-23
同胎教育有关。以及父母的性格。遗传关系。父母亲都很温柔。一般不可能伸出调皮的小鬼。
第3个回答  2019-05-16
孩子爱捣乱的原因:
01运动能力迅速发展
在1岁左右,随着大脑和身体的迅速发育,孩子的动作技能迅速发展,扩大自己独立活动范围的愿望日益强烈。
因此,他们开始不断地独立尝试新的事情,进而获得各种经验,提高认知发展水平。
02好奇心缺少满足
这个阶段孩子的知识经验非常贫乏,但好奇心很强。
在他们的眼里,许多事物都充满神奇和奥秘。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渴望了解更多的事物,也希望自己能摸摸试试。
在这种探索心理的驱使下,就会做出很多“捣乱”的举动。
03自我意识迅速萌发
在这个阶段,由于自我意识的萌芽。
孩子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迅速提高,他们开始意识到“我”的力量。
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想尝试周围的世界,发现自己的能力。
04
有意识的捣乱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他们可能会有意识地“捣乱”。
例如,有的孩子表现欲非常强,喜欢引起成人的注意,因此,他们常常做出捣乱行为。
有的孩子喜欢用捣乱行为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05
精力过剩造成的“捣乱”
随着年龄增长,宝宝的各种能力不断提高。
父母所提供的活动环境和条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剩余的精力无处使用,可能会产生“捣乱”行为。
总而言之,“捣乱”是孩子的天性,是建立在探索欲望上的行动,是一种求知欲和创造生活的原动力。
因此,父母要充分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他们的探索行为。
不要用成人的思维方式与整洁要求限制孩子的探索性行为。
孩子爱“捣乱”的对策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经常会出现一些“捣乱”的行为,让父母头疼不已,甚至会“忍无可忍”。
面对他们的“捣乱”,特别是可能对他人产生干扰或具有危险性、破坏性的行为,父母应该怎么做?
正确的做法是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要急于干预他们的“捣乱”行为。
要努力分清“捣乱”行为的本质和动机,采取适宜的策略。
孩子“捣乱”的背后有什么秘密?父母要如何应对?
01
对好奇心引发的“捣乱”
父母如果一味地斥责或打击,他们的求知欲望会被泯灭,正在萌发的自信心会被扼杀。
因此,父母要珍惜他们的“捣乱”,抓住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
一方面,要给孩子介绍新接触的事物的简单知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另一方面,要耐心引导,把他们的兴趣和精力引到适宜的活动中,提供广泛的学习机会。
02
精力过剩带来的“捣乱”
父母要创造各种机会,提高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正确疏导过剩的精力。
父母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并积极参与孩子的活动。
比如,在游戏中,不要只给孩子玩具,要教给他们玩法,和孩子一起从玩具和游戏中获得乐趣。
父母要“童化”自己,以同伴的身份和宝宝一起游戏,还可以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
引导他们将捣乱行为转化为有意义的探索活动。
03
对于想引起成人注意的孩子
父母要尽量放下正在做的事情,去关心孩子,倾听他们的要求,进行合理的教育。
让他们理解父母是关心自己的,使其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保持正确的行为。
因此,父母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先打“预防针”。
让他们及时感受到父母的关注,避免引发其“捣乱”行为。
04
对有意而为之的“捣乱”
父母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既不要打骂,也不要训斥,等事情平息之后,再指出其不良行为,并给予纠正。
父母也可以采取“自然后果”法进行惩罚,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
总而言之,面对孩子的“捣乱”和“不听话”,父母不能简单地阻止,也不能一味的应付和纵容。
而要因情制宜,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待成长中的孩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