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谈谈舞蹈编导的学法 最好3000字 不够也可以 无论多少

如题所述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创新团队隆重推出精品课程汇报展演周,在此期间编导系特举办了“首届舞蹈编导教学学术研讨会”。各路专家汇聚一堂,从舞蹈编导专业的教学需要出发,以单人舞、双人舞编导教学的基础理论、技术技法为核心,针对目前国内舞蹈编导教育的教学环境与现状,共同探讨了编导教学的相关问题。 编导是能教出来的 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主任张守和教授用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向我们展示了舞蹈编导应该如何去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认为,我们现在必须明确,对于一个具备全面素养的编导人才而言,哪些东西是可以学的和可以传授的,哪些东西是不能通过教学达到目的的。戏剧人类学专家巴尔巴曾说过: “导演未必是能教出来的,但是确实是可以学的。”可见编导系所创立的这套编导教学体系并非是要给学生传授一套百试不爽的编导技术,而是要提供一种实际可行的操作方法。 资深编导家、教育家、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肖苏华,凭借其几十年的创作和教学经验,认为编导是可以教出来的,而编导家是教不出来的。他说北京舞蹈学院创办编导系就是为了培养编导,如同作曲专业培养作曲人才一样。学院就是要讲求规范,要去总结规律。学生经过对编导知识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技术技巧,才能更有效地掌握动作,运用动作,编创动作。技法的学习是初级阶段,掌握技法后,还要靠文化的积淀进行融会贯通。 德国现代舞蹈大师皮娜·鲍希有句名言: “我在乎的是为何而动,不是如何动。”这套体系所关注和解决的正是“为何而动”,而不是一些人所认为的技术技法只是解决“如何动”。 技法不等于创作 技法不等于创作。我们绝不能用技法的堆积来创作作品。从事理论、表演、教育、编导方面的专家们分别以各自的角度阐述了这一观点。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大家对这一观点是认可的。 张守和教授认为:编舞技法是一门基础课,我们的学生在经过四年的学习之后,基本能熟练掌握并运用它。但我们对学生的要求却不应仅仅只是懂点技术。编导系一直在不断地总结规律,修订教学大纲,提供给学生一系列方法,按教学步骤一步步地引导他们,但这些都是手段,不是目的。真正的艺术创造应该是“法无定法”。所以舞蹈编导教学与舞蹈创作是两个层面的问题。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新中国第一代编导家章民新指出:任何的技术、技法都不等同于创作,这点不是仅仅指舞蹈,其他艺术也是一样的。每一个有社会责任的编导,都会清醒地认识到技术和创作的不同。 “技法”是用来解决出动作难、舞蹈语汇不丰富的问题,但只有一大堆动作或者一个回课作业这不能称之为是舞蹈创作。 江东研究员说:技法是使你快速进步的一个方法,但绝不能代替你的创作。最终谁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编导,完全取决于你在驾驭这个方法之后的一些表现, “法无定法”,编导就是这样,超越这些你才有所进步。所以我们在充分肯定这个重要教学成果的同时,还应有一个忠告:学了这一套东西,要把它最终上升到艺术的层面。 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刘敏,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谈论这个问题。她认为学到各种技能之后,技法只是为你服务,不会、也不应该成为你的阻碍。表演如此,创作也如此。她指出:舞蹈,可以说已经走向成熟阶段,任何一个艺术家,无论你是搞编导还是搞表演,无论你是从事教学还是创作,要把一个作品打造成精品,仅仅用技术是不够的,但是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她认为创作过程和编导教学过程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技法和创作绝不能混为一谈。 关于技术技法,肖苏华教授提出了两个宏观的问题。其一,编舞技法不应分中外,因为编舞技法是没有阶级性的,可以在各个国家通用,中外任何技法都可以学习。其二,编导理论技术技法不应分舞种。我们应该彻底打破舞种。编导不应该一元化,而应该是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对一个艺术家而言,并没有什么“法”,我们应该超越“法”,应该形而上地理解“法”,而不要具体地把它看做是哪一个舞种的技法,或拿它与芭蕾、古典舞的一些技法相对立。对编舞技法的研究是必须的,但会技法并不等于就会创作,技法只是一个通向编导艺术之路的工具。 摸索中的探讨 专家们用他们积累的经验,针对编导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肖苏华教授谈到编导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成立以后,曾有过两次大的冲击波。这两次冲击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并且是任何人所不可否认的。一次是交响编舞的推出,一次是现代舞的进入。他说他很欣赏“自由的人体蕴含无穷的力量”这句话,如果你解放不了思想,解放不了身体,那该怎样去发展舞蹈艺术?随着现代舞学科的创建,舞蹈编导教学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可现状是我们学习和借鉴还不够,我们现在缺乏真正的国际大师,必须下大力气推进现代舞、当代舞的创作。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刘建所关心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编导专业的设置问题。北京舞蹈学院的编导专业分为中国舞编导和现代舞编导两个方向。但是中国舞方向的师资力量、体系建设以及作品的推广比现代舞要弱,而且弱很多,我们应该对此有一个反思。例如林怀民,是美国现代舞起家,无论他去印度、日本编舞,最终他还是回到中国舞这一原点上。再比如王玫,她不承认有中国现代舞,只承认有现代中国舞。可见他们明白编舞的终极目标是编出中国人的舞蹈给世人看。那么我们中国舞的现代方向该怎样加强,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二是编导专业的专业课程建设问题。我们现在的技术化非常强,甚至走到了一种极端的方式。他支持张守和提出的“把技术上升为语言”的观点。就是说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技术本身就潜藏着语言的特质。编导教学也要把技术上升为语言,这个语言不是体操也不是杂技,而是动作审美和文化合一的语言。最后他希望能够将专业技术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相结合。 前进中的收获 与会专家都高度评价了这套教学体系,充分肯定了这套教学体系的价值,并对张守和教授在编导教学上的努力和付出给予了充分肯定。 江东研究员认为,从前几场的课程展演到当日的学术研讨都是一种实践,一种体验。张守和所推出的这套教学体系在中国是一个很大的教学成果。这主要体现在他提供的方法论上,因为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方法论。他把这套教学体系放在具有科学意义的一个过程之间去做,使之完善、规范,并将编导教学上升到一个学术层面。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可以使学习这一套技法的学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掌握到非常好的方法。他今天的这一切正是在舞蹈学院编导系几位前辈、老一代教授所奠定的基础上一路走来并取得的。 张守和教授表示这是一份前进中的收获。他说:我们的成绩是站在前辈舞蹈编导的肩膀上取得的,编导系的发展永远离不开大家的支持,我们也将继续持一种开放的态度来求发展。秉承现代舞开拓创新的精神,我们还将继续努力,以期待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健康发展。 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创新团队所举办的这次展演和探讨,极大地推进了全国舞蹈编导学科的发展。这场探讨不仅仅是一种教学观念、教学体系的探讨,更是一种对如何培养编导人才的思考。

采纳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