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的功与过是什么

急用啊!
快!

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总体来说是功大于过。
朱棣十一岁就被父亲朱元璋封为燕王,并于二十一岁就番北京,当时蒙元的势力虽然已经被赶到了大草原上,但还具有相当强的军事实力,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部边境。因此北京并不安宁,它是作为一个军事重镇而存在的。朱元璋将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代替功臣宿将掌握兵权,从而使明朝的政权更加稳固。可谁知就是这个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权最终夺取了皇帝的位子,这是当初朱元璋无法预料到了。
朱棣在北京期间,在众多忠臣猛将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了一位合格的军事指挥家,并在对元朝的作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自己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加强,在洪武末年已经成为北方最强的一镇诸侯。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文即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进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齐泰等人的提议下开始削番。在先后削夺了五位番王后,建文帝的矛头直指燕王朱棣。朱棣也立即采取行动,杀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驻守大臣,发动靖难。由于洪武时期的功臣已经被朱元璋杀戮待尽,因此朝廷只得派一些年轻将领挂帅。但由于朝廷的兵力强大,双方还是处在一个拉锯战的形势下。而此时建文帝的软弱就暴露了出来,由于它的一些列决策错误,加之朱棣直导南京策略的成功,建文四年,朱棣占领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在群臣的“劝说”下,朱棣在南京即位,年号永乐。
永乐初年,为清除建文余党,朱棣采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杀十族”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有个文人犯了罪,不光他的亲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也要被株连处死,这就叫杀十族。当时的恐怖气氛可见一斑。太监的势力在永乐朝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许多太监都参与到了政治中来,并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永乐时期的一个重大事件就是郑和下西洋。 朱棣的另一个壮举就是建造紫禁城,当时北方还不安定,随时都有战争的可能,南京距离较远,指挥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禁城,准备迁都。1416年开始修建阿北京宫殿,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朱棣在文治上也颇有建树,《永乐大典》的编纂就足以证明。《永乐大典》是解缙等人组织编修的,被誉为古代类书之冠。与清代的《四库全书〉相比,《永乐大典》更具价值,因为他对古代的书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类,并没有大的改动。而满清统治者编的《四库全书》对于反映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尽量抽毁,对于不得不收录的名家名作则大肆篡改。因此《永乐大典》无愧于古代类书之冠的称号。
永乐十年以后,为打击北元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朱棣开始了北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北征的频率越来越快。1424年7月,朱棣在第五次北征时,病逝于榆木川,在位22年,终年65岁,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下的长陵。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3538.html?wtp=tt#13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26
功绩是1.在朱棣先生的领导下,明王朝迅速的度过了危险地瓶颈期,给中国带来了相当长的一段和平稳定的局面。
2。朱棣先生当亲王和当皇帝后数次对漠北用兵,虽说有几次无功而返,但总体上,通过几次对漠北的打击,加快了漠北北元残余势力的分裂和衰亡,减轻了漠北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威胁,注意,我说的只是减轻而不是消除。
3,命以解缙为首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历经千辛万苦,编纂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虽说这主要是那些默默无闻的进行编书工作的文化工作者的功劳,但是朱先生在背后大力支持,不能不说也是对中国文化事业的一个伟大贡献。
4。派以郑和为首的庞大舰队下西洋,对许多国家之间进行了友好访问,加深了中国人民和这些国家人民之间的感情,不管朱先生对此事的初衷是什么目的,总而言之,这件中国外交史和航海史上的壮举,朱棣先生也是有一分功劳的。
5.在位时,收回来独立了1000年的越南北部交趾地区,为我国收回现在被认为不可能收回的许多失地,提供了一个参考。(比如外蒙啦、黑龙江北,乌苏里江东、库页岛、巴尔喀什湖地区)
6过失,朱棣的过失也很多,比如靖难之役后,灭人家方孝孺十族,又残酷杀害方孝孺、练子宁、铁铉、暴昭等一大批正直之士和其无辜的亲朋好友,采用了极其可恶的瓜蔓抄的方法,严重的蹂躏了人权,泯灭了人性,可谓是丧尽天良,我们说无论这个人对国家民族有多大的贡献,对他所犯下的残暴的罪行也绝不能以任何理由回避和辩解。好了,朱棣的功与过我就先说这么多了(手好累),有不足的欢迎其他的朋友补充一下
第2个回答  2009-04-26
功: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明成祖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
过:拥兵自重、篡位 朱棣在位期间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他对建文时逆命诸臣,残酷屠杀,大肆株连。方孝孺等学子被诛杀。
第3个回答  2009-04-26
明成祖五次亲征漠北功过得失

元顺帝在被徐达赶出大都北逃漠北后,经过几次内乱及争权变更,蒙古分裂成瓦刺、鞑靼和兀良哈三部。鞑靼居现外蒙古的大部分地区,瓦刺居外蒙西部及准葛尔盆地,兀良哈居辽河流域一带。三部互有残杀,经常骚扰大明边境。永乐七年,朱棣派使臣郭骥去鞑靼,结果被本雅失里所杀。朱棣大怒,遂令淇国公丘福为大将军,率精骑10万出征鞑靼。到了胪朐河,只见靼鞑的一些散兵游勇,丘福不顾诸将劝阻,孤军深入,被本雅失里所诱,中了埋伏,全军覆灭。消息传至朝廷,朱棣大为恼怒。为了消涂边患,决计御驾亲征。

永乐八年,朱棣领军50万第一次亲征鞑靼,本雅失里听到这个消息,丢了牛羊,七骑逃往瓦剌部。太师阿鲁台往东逃。朱棣打败本雅失里后,挥师攻击阿鲁台,双方交战于飞云壑和静虏镇(今哈拉哈河南岸)。朱棣亲率精骑直冲敌阵,阿鲁台坠马, 然后逃遁。朱棣乘机追击,斩杀无数。这时,明军食粮已尽,朱棣命令停止进攻,胜利还师。鞑靼部经过这次打击,向明朝称臣,每年向明朝进贡马匹。明朝也给予优厚的赏赐,其部臣阿鲁台接受明朝给他的和宁王的封号。

永乐十二年成祖带着皇太孙朱瞻基(即后来的宣宗)第二次亲征瓦刺,前锋在三峡口(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击败瓦剌部游兵。朱棣乘势向西北方向进攻。行至忽兰忽失温(今乌兰巴托),遭瓦剌军的依山阻抗。朱棣便以精骑引诱瓦剌军离开山势出战,另外部署神机 炮及时炮击,自己率铁骑冲入敌阵,杀敌无数。瓦剌军遂大败。朱棣顺势追击,并分兵三路夹击瓦剌军的反扑,亲率一路精骑再次冲入敌阵,瓦剌军败遁。瓦剌部受此重创,此后多年不敢犯边。次年,瓦剌向明朝贡马谢罪。

永乐二十年,阿鲁台复叛,成祖第三次亲征鞑靼,采取长驱直入,直捣巢穴的战略方针,师至清平镇(即应昌,今内蒙古达来诺尔湖西岸)。鞑靼首领阿鲁台为牵制明军,分军攻万全(今河北宣化)。帝曰:“诈也。彼虑大军捣其巢穴,欲以牵制我师,敢攻城哉。”成祖不为所动,奋师北进。七月初四日,抵达杀胡原(今内蒙古呼伦湖北)。阿鲁台闻讯,尽弃马驼牛羊辎重,携家属北逃。明成祖以兀良哈为阿鲁台羽翼,遂挥师东南,进攻兀良哈部。先选步骑2万人,分5路进发,迂回捣毁其根据地;亲率武安侯郑亨、成山侯王通、阳武侯薛禄等数万精锐,邀其西逃之路。明军于屈裂儿河(今内蒙古境内之归流河)与兀良哈军数万发生遭遇战,大败之,斩获甚众。遂平定屈裂儿河南北各地,俘获数千人。九月初班师回京。此役给蒙古三卫以沉重打击,巩固了北部边防。

永乐二十一年,朱棣闻悉阿鲁台又来侵犯,决定再次亲征,九月上旬,师至沙城(今河北张北北)。阿鲁台部众阿失帖木儿率部众降附。十月,明军继续北上。鞑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部众来降。朱棣立即封其为忠勇王,赐名金忠。十一月班师回京。

永乐二十二年,阿鲁台率军进犯明山西大同、开平,朱棣决定第五次亲征。四月,师出北京北上,进军途中,得知阿鲁台远遁,成祖令全军急速追击。六月十七日,进至答兰纳木儿河,命张辅等穷搜山谷三百里无所得。朱棣遂令班师。七月,回师至榆木川(今内蒙古林西北),十八日朱棣病死军中。

纵观成祖五次亲征,确实有效地打击了蒙古三卫,对明朝的边防做出了重大贡献。首次及第二次亲征可谓大胜尔归,但再看第三次亲征,几十万大军连阿鲁台人影都没找到,就赶着一群牛羊往回跑,这样回来多丢脸,只好发兵顺便把兀良哈灭了,以驳回点面子,其实灭兀良哈部何需50万大军,2万精兵足矣。第四次除了收了一些降军外一无所获,第五次更惨了,白跑一趟不算,老命也搭进去了。古之帝王一到老年定有昏头的时候,像汉武帝、李隆基、乾隆等,朱棣也未能免俗,前三次亲征已消灭北元残余的主要势力,足亦稳定边防。拿几十万大军来在诺大的草原上抓一群流窜犯,得不偿失,也不可能抓到。对付这种流动性非常强的游牧民族,只能以骑兵对付骑兵。

再来看看五次北征的规模,第一次率50万大军,并调用武刚车3万辆,运粮20万石,沿途每10天行程存一批粮,以备回返时食用。第二次同样率兵50万人,发山东、山西、河南及凤阳、淮安、徐、邳民十五万,运粮赴宣府。第三次大军有多少未有考证,但从明史记载“役民夫二十三万五千有奇,运粮三十七万石”,规模不亚于前两次。后两次规模明史亦未有记载。后三次亲征分别为永乐20年、21年、22年,如此频繁的大规模亲征,前期准备需非常充足才可以,那只能动用更多的人力财力去支持前线,如此劳命伤财结果只是空手而回,只能说成祖到了晚年也变得好大喜功!

综合来看前三次北征已经基本消除了北元残余势力对大明统治者的威胁,其功劳可谓烁古震今,其气魄历代帝王罕见。后两次北征只能说画蛇添足,穷兵黩武,加重了人民负担,同时也反应了成祖的好大喜功!
第4个回答  2009-04-26
功劳
1.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北方起码安定了30年。
2.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为明朝的政策: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奠定了基调
3.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4.设立奴儿干都司(今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 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安定了近200年。
5.郑和下西洋。
6.对洪武、建文两朝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嗜佛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7.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对待政见不同的人,手段太残酷,在已经得到天下的情况下,他对建文时逆命诸臣,残酷屠杀,大肆株连。

在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当中,和明成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是郑和下西洋、奴儿干都司、《永乐大典》等等。稍有点历史知识的人还知道,明成祖五征漠北,80万大军下安南,浚通大运河,大规模营建北京。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明成祖能干好其中一件事就足可跻身到著名帝王之列,他却干成了那么多,而事实上还不止这一些。但是,他的名字也和“诛十族”、“瓜蔓抄”之类的残暴行为联系在一起,因而使得他的形象严重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