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卫生事业科学发展观建言献策

如题所述

我市卫生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卫生改革与发展现场会以及省委[2005]2号文件精神,在省卫生厅的具体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观,在以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为总领,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抓手,以农村、社区卫生工作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发展,加大卫生执法监督力度,完善医疗安全保障措施,重视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争取各级财政对卫生项目的投入,构建城乡均衡发展的卫生服务网络,努力提高全市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为构建和谐做出新的贡献。在最近开展的第二届“建设杰出贡献奖”20个事件评选活动中,经过公众投票、社会调查机构调查和评审委员会投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位居第五名,充分说明领导、社会、群众对医疗卫生改革发展成果的认同。现将我市卫生工作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

(一)加快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 顺利完成国务院在召开的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副总理参观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会代表300多人参观了的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 出台了支撑社区卫生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经过近一年的时间起草、征求意见、修改,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府发[2007]38号);二是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综合配套的政策支撑:劳动保障、财政、人事等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20多个配套文件,如财政对社区公共卫生经费按服务人口进行补助,中心城区的补助标准已从年人均5元提高到20元,其余区(市)县不低于年人均10元。

3. 统筹规划、加强标准化建设。合理布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八统一”要求,加快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目前已完成70%的建设任务。

4. 扎实推进双向转诊制度建设。作为省对口支援的试点城市,在省卫生厅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了16家驻蓉部、省、市三甲以上医院对口支援中心城区5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目前有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64家对口指导全市8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对口支援的全覆盖。

5. 启动了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改革工作。一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已启动收支两条线的试点工作,正在论证中;二是区实行了药品零差率等工作。

6. 加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工作。一是开始了全市710名社区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工作;二是举办短期短缺专业班4期487人。

(二)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 全面实施建制公立乡(镇)卫生院(站)标准化建设。一是以“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貌、统一标识、统一配置)为核心,对公立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设备进行标准化改造和完善,以进一步优化功能布局、美化院容院貌、改善基础设施,进而提高公立卫生院的整体服务水平;标准化建设,截止6月底,全市224个标准化建设项目,已开工222个,占总数的99.5%;已完工190个,占开工总数的85.6%。二是按照《市村卫生站建设标准(试行)》、《市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对村卫生站的管理体制、人员、设备、设施等方面制订了统一的标准。对全市2230个行政村、471个涉农社区按项目建设规划设置,共需建设村卫生站2336个,现已完成1072个,余下的1264个村卫生站,将在2007年底全面完成。

2. 大力推进规范化建设。在定编、定岗、定责、定员的基础上,以“三分开一委派”(管办分开、医药分开、收支分开、会计委派)为切入点,再造公立卫生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本着先易后难,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等分别在3个、4个、5个公立卫生院进行了试点工作,在成立了医院管理中心,药品集中配送,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方面作了很好的尝试工作。县遵循“先调查、后商讨、再定案”的原则,制定了一套完善、可行的乡(镇)公立卫生院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一是乡(镇)公立卫生院在编人员的基本工资纳入财政预算,财政为全县乡(镇)公立卫生院交纳养老保险金、基本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并财政按照原经费补助渠道拨付公共卫生经费,通过强有力的监管,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余区(市)县也正在规范化建设工作中进行积极稳步探索和推行。 今年3月市委书记在作客央视节目时,将农村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作为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进行了介绍。

经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后的公立卫生院,其就医环境、功能布局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得到了进一步规范,整体服务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门诊人次、住院人次与同期相比相应增加,而每门诊人次费用、住院人均费用下降了15%以上,不仅为农民提供了一个舒适、优美、方便、实效的就医场所,也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构建了一个优质、高效的服务载体。可以坚信,这项工作全面完成后,必将对提高我市农村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机构能力,更好地发挥公立卫生院的枢纽作用,从而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按照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战略规划,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医疗卫生应急救治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应急指挥体系。

重点建设六个中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市精神卫生中心、市紧急救援中心、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血液中心。

1. 不断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一是制定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送审稿)、《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送审稿)上报市政府。指导各区(市)县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乡镇)应急预案;二是加强卫生信息体系建设的步伐,在全市20个区(市)县分别举办了该系统使用培训学习班;三是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举办全(本文来自中科软件园www.4oa.com,转载请注明!)市急救技能大赛,参加省市“2007天府”生化反恐演练、市大面积停电事故演练;四是加强卫生应急信息报送。进一步统一规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和要求,提高信息报送、分析质量;五是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的市、区(市)县、乡三级联动机制。

1—5月,市急救指挥中心受理呼救电话289217个,救治伤病员数38263人。上半年,共接警处理重大突发公共事件25起,均得到及时处理

2.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完善。完善了传染病、地方病、食物与职业中毒等的监测、报告和处理应急网络体系。进一步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加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非典、霍乱等疾病的监测工作,着力控制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乙肝等重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认真做好中央补助经费艾滋病、结核病、计免等项目工作,强化慢性病防治工作,注重疾控机构能力建设,提高技术水平。全面贯彻国务院《艾滋病防治条例》,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积极开展艾滋病综合干预措施,使艾滋病在我市得到有效遏制。2006年我市人均期望寿命为74.78岁。

3. 卫生监督工作不断加强。举办了食品、学校、医疗执法、公共场所、职业卫生、依法行政培训;对农民工进行了《职业病防治法》宣传教育活动;开展行政审批改革试点;全面推行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继续推行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推广到游泳池、美容美发和洗浴等场所;加大食品卫生执法力度;开展部门联动,与整规办、工商局、公安局、监察局、计生委、科技局等联合重拳打击非法行医;做好大型活动(会议)的卫生保障工作。

4. 信息网络体系。在现有卫生防疫信息系统基础上,实施了向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延伸,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实现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在线报告。

5. 医疗救治体系。制定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方案》。重点建立多维子体系,即传染病救治体系、紧急医疗救援体系、职业中毒和核辐射应急救治体系、传统医学诊疗体系。

6. 强化妇幼保健的公共卫生职能。一是重点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积极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实施母婴安康项目;二是在对贫困孕产妇实施500元一次性救助的基础上,要求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当地民政、财政部门建立“贫困孕产妇急救专项经费”。龙泉驿区拨付100万元专款建立“贫困孕产妇生育救助专项资金”,对辖区内贫困孕产妇孕期检查、住院分娩、新生儿疾病筛查、母子系统保健及高危孕产妇。

本篇文章来源于:科学发展观心得网(www.fwsky.cn) 原文链接:http://www.fwsky.cn/html/huibao/2009/0421/1648.html

参考资料:http://www.fwsky.cn/html/huibao/2009/0421/1648.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