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场中,不同级别的官员是如何称呼同僚的?

古人讲究等级分化,那么,在官场中,官员如何称呼同僚的?

汉语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用于称呼别人的词更是五花八门,需要根据对方的身份恰当使用,而在官场中尤为如此,一个搞不好就会对仕途产生影响。现代官场中上下级之间的称呼没那么繁琐,但在古代则讲究多了,并不像我们在电视剧里看的那样称呼某某大人那么简单。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姓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般来说,除了父母、亲人、关系特别亲近的朋友和职场中的上级,连名带姓的直呼别人全名是不太礼貌的。这一点对古人来说尤为重要,在古代官场,不管是上下级还是平级的同僚之间,几乎没有直呼姓名的情况,哪怕是争得你死我活的敌人,辱骂对方时也避免直接用全名。

说回古代官场,其实,古代官员间的相互称呼主要还是遵循一个原则,即避免直呼全名,以及善用对方的表字。第一种情况,两人是同一阵营的上下级关系,那么上级就可以用下级的字来称呼,下级称呼上级则一般用姓氏加“大人”或者具体官名,以示尊敬。

第二种情况,如果两人是平级关系,只要关系不是特别差,一般相互用对方的字或者官职称呼即可。还有一种情况,分别属于两个对立阵营的人,不管谁的官职比较高,一般来说见了面就互相称呼一句某大人或以官职相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31
一般都是“大人”,这样子的说法,要不然就是他们的“字"后面加个”兄“的称呼。这个比较没有那么正式。具体操作都是称呼他们的官职,加上个”大人“。
第2个回答  2019-07-30
古代官场中,不同级别的官员,都以“大人”称呼同僚。“大人”一词最早见于《周易·乾卦》的九二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里指圣人或君子,也就是身居高位的当权者,后来《墨子》中的“王公大人”也是这个意思。
第3个回答  2022-03-25
这就涉及到汉语的神奇之处了,多数情况下,一般都是称对方为“大人”,很少有别的称呼,但“大人”的使用方法也有细分,如果只有两位“大人”在说话,那么甲大人只称乙大人为“大人”即可,因为此种场合具有排他性,是不可能混淆的。
如果有第三位、甚至更多的“大人”们在场,则要连同对方的姓氏再加上“大人”,比如张大人、李大人、王大人等等,目的就是为了有所区分,省得一声“大人”叫出口,在场的所有大人集体懵逼。
倘若遇上有同姓的“大人”也在场,那还是有办法的,就是加上对方的职务,比如在场的有知县也有知府,恰好两位都姓张,那么就要称“张知县张大人”、或者“张知府张大人”,这样就不会混淆了。
如果碰上更极端的例子:比如在场的大人姓氏和职务都相同,那也难不倒咱们神奇的汉语,只需要将他们担任职务的属地也加上去就行了,比方说两个知县都姓张,那就是“XX县张大人”,两个知府都姓刘,那就是“XX府刘大人”。
大家觉得汉语神奇吗?如果是外国人,多半要落荒而逃。
第4个回答  2019-07-31
如果下级遇到了上级,两个人属于同一阵营,或者是师徒关系。上级会直接喊下级的字,而不是对方的名字。如果下级和上级不是一个阵营,双方都会非常客气,但都敬而远之。如果下级和上级属于同一阵营,但是关系一般,一般会称呼上级为“部堂大人、中丞大人、府台大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