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毁土地复垦研究现状

如题所述

杨子生(1999)认为,“灾毁耕地”即灾害损毁耕地,与“因灾废弃耕地”的概念一致,指因山洪、泥石流、滑坡等以重力侵蚀为主的水土流失灾害造成农田被冲毁或沙埋、石埋,耕作层遭到破坏,变为沙荒地、砂砾地或石砾地、淤沙或淤泥地,需要采取一定改造措施后才能恢复耕种,甚至难以再恢复耕种。

郧文聚(2011)根据土地复垦措施逆推认为,“灾毁土地”不仅涵盖自然灾毁地,也包含人为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生产方式带来的耕地污染、盐碱化、渍涝、酸化和退化等破坏土壤结构和功能修复的所有人为破坏的耕地。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复垦不仅仅是针对损毁的耕地,还包括损毁的林地、园地、城镇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土地等。

因此,灾毁土地复垦可定义为:对自然灾害和因其发生引起的人为损毁的各类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在复垦过程中要遵循尽可能复垦为原土地利用类型的原则将灾毁土地恢复利用,但对于可复垦为农用地的要优先复垦为农用地。

地震、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作用强、影响范围大,能够使灾区自然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泥石流、滑坡、堰塞湖等地质灾害也使灾区地表环境和土壤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例如,地震后由于土壤所依附的岩体的移动、崩塌、地裂、喷沙、冒水、泥石流、堰塞湖等原因导致土壤结构变化、砂石混杂、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郭达志(1996)研究了矿区滑坡的成因及发展规律,提出了预防滑坡产生的对策:①为防止古滑坡体复活,应尽量不在其上加大负荷;②要采取多种工程和生物措施护坡,增大地面绿色覆盖,以疏为主、防疏结合;③降低地下水位,减少滑坡体水的补给途径。在采矿塌陷区防治滑坡产生的主要途径:一是采用适宜的采矿技术;二是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办法,防止地表水流入裂缝(如填土夯实裂缝,疏通流水渠道等)。

谷庆宝等(2008)认为,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细致排查灾害所致土壤环境污染基本情况及风险源的动态变化,通过系统认识土壤环境的灾害破坏,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针对地震衍生的主要土壤环境问题,提出了以下一些应急对策和建议:①高度重视地震对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②关注震后建筑垃圾对农田的侵占;③重视震后城镇土壤(场地)污染调查与环境监管;④防治消杀药剂使用对土壤介质的污染;⑤调查和防止矿山破坏对农田的破坏和环境污染。

吴树仁等(2002)通过对滑坡灾毁土地的分析认为,滑坡损毁土地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大多数滑坡只是局部表现为失稳滑动,而整体上处于蠕滑拉裂变形阶段,只有少量滑坡发生快速整体滑动。毁坏土地面积较大的滑坡主要为岩土混合滑坡和土质滑坡,特别是发生快速块体滑动的岩土混合滑坡,规模大、灾情严重。根据滑坡变形过程中土地毁坏程度,可将滑坡损毁土地现状分为三类,即土地完全毁坏、局部毁坏和拉裂破坏。

土地完全毁坏主要是指:土质滑坡或岩土混合滑坡发生整体的快速滑动,滑体经历了一定距离的剧烈位移和不均匀运动后,表层岩土(含耕地和其他土地)发生翻转、倾倒、重新堆积和埋覆,使表层土地完全毁坏,不能耕种。

土地局部毁坏主要指:斜坡滑体局部变形滑动,使表层土地局部发生倾倒、翻卷和堆积,破坏了原有土层结构,使其当年不能耕种。

土地拉裂破坏是指:滑坡在长期变形蠕滑过程中,滑体表层土地局部拉裂、撕开、陷落,使土地结构破坏,不能灌溉和耕种。这类土地结构破坏在山区普遍存在,使大片耕地因无法灌溉而荒废。

彭轩明等(2006)在分析历史上三峡地区滑坡灾害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危害、灾毁土地现状及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库区滑坡灾毁地土地整理模式(图1-2),认为滑坡体及其周围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该地区的灾毁土地整理复垦不仅要建立良好的土地利用类型结构,还要兼顾生态效益。生态效益要作为土地利用结构挖掘资源潜力是否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之一,滑坡无论大小、开发用途如何,都要使遭受滑坡体损毁的耕地完成生态恢复和重建。

图1-2 滑坡灾毁土地整理模式(据彭轩明等,2006)

杨尽等(2009)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区损毁土地的实地调查,根据灾毁土地成因,结合土地整理复垦工程措施,提出各类灾毁土地复垦模式。认为地震地质作用、后期营力作用及次生地质灾害作用的崩塌、堰塞湖损毁土地复垦模式以工程措施为主,表现为清—挖—填—平—耕;次生地质作用中,滑坡、泥石流损毁土地为防止灾害的再次发生,复垦模式突出防预性工程措施,表现为截—排—挡或疏—挡。

杨尽(2011)在对汶川地震灾区多次实地调查后,根据灾毁土地损毁类型及特征,结合灾后地质灾害调查成果,认为:地震损毁土地复垦受到当地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汶川地震灾区土地整理复垦潜力评价体系,得出了损毁土地复垦潜力评价标准值。

滕彦国等(2012)认为,土壤作为重要的环境介质,地震中泄漏的化学品,救灾中使用的消杀剂、医疗用具、板房,以及在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都可能造成土壤的性质及环境质量的变化。在对地震灾区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后得出:灾区农田土壤各单因子污染程度依次为镉>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滴滴涕)>六氯环己烷>汞>铬>砷>铜>铅;20.0%的采样点未受污染,44.4%的受到轻度污染,受到中度和重度污染的分别占24.4%和11.1%;土壤采样点中Cd不同程度超标的原因,主要是土壤背景值中Cd偏高,这与震区的矿山开采有关。

通过总结国内外土地复垦研究现状,发现:国外土地复垦研究以构造适宜的土壤介质与稳定和谐的景观,以及恢复植被和地力为研究重点,并且向各种高新技术和努力提高复垦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发展;国内土地复垦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可观成果,这些都为灾毁土地复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方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