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过饱和溶液?

如题所述

某物质溶解的质量高于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就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
同一温度下,同种物质的过饱和溶液比饱和溶液的浓度要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13
过饱和溶液是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大于在这个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含量的溶液(即超过了正常的溶解度)。溶液中必须没有固态溶质存在才能产生过饱和溶液。
制取过饱和溶液,需要在较高的温度下配制饱和溶液,然后慢慢过滤,去掉过剩的未溶溶质,并使溶液的温度慢慢地降低到室温。这时的溶液,它的浓度已超过室温的饱和值,已达到过饱和状态。
过饱和溶液的性质(不稳定),当在此溶液中加入一块小的溶质晶体(作为“晶种”),即能引起过饱和溶液中溶质的结晶。
过饱和溶液能存在的原因,是由于溶质不容易在溶液中形成结晶中心(即晶核)。因为每一晶体都有一定的排列规则,要有结晶中心,才能使原来作无秩序运动着的溶质质点集合起来,并且按照这种晶体所特有的次序排列起来。不同的物质,实现这种规则排列的难易程度不同,有些晶体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自行产生结晶中心,因此,有些物质的过饱和溶液看起来还是比较稳定的。但从总体上来说,过饱和溶液是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是不稳定的,若受到振动或者加入溶质的晶体,则溶液里过量的溶质就会析出而成为饱和溶液,即转化为稳定状态,这说明过饱和溶液没有饱和溶液稳定,但还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这种状态又叫介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