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

如题所述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它不仅直观形象,颜色绚丽,音乐动听,还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特有的教学情景。综合以上特点,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使学生较快的掌握知识,开阔视野,展开想像,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新课程标准细分了美术教学的知识领域:欣赏·评述、设计·应用、造型·表现、综合·探索。在各个领域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一些心得体会如下: 一、欣赏·评述 在这个教学领域方面主要实现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在欣赏·评述类课程教学时,怎样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应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教师还要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但学生一动起来就会乱,这就需要老师的调控、引导,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表扬。 在这个领域中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最为明显,欣赏过程中需要大量资料,让学生直观的欣赏是最好的方法。在备课过程中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去搜寻所需资料,更快,更完整。 在上课的时候用多媒体显示,把相关图片一一播放,让学生欣赏,效果比传统的方法好。如:《真实动人的艺术形象》一课主要讲西方绘画艺术,怎样让学生对西方绘画的特点有一个大的概念,我认为可用中国水墨画和西方油画数张在一起作比较,这样学生可非常直观的感觉出西方绘画以写实为主,这些形象是真实动人的。 波提切利的《春》, 画面上到处洋溢着春天的诗情画意。 芳香袅袅的风吹拂着结满金色果实的橙子林和树木间的羊齿叶, 它们不断的颤动闪烁出光影; 郁金香、银蕾花、 水仙等鲜花, 犹如织在地上的刺绣, 遍地盛开。柯罗的《阵》,透明、 银灰色的画面, 在学生的眼里呈现出迷茫的状态, 似乎使他们听到阵风呼呼作响,感受到大自然丰富的生命, 活跃的脉搏, 在心灵上唤起健康与美的情绪。第三幅《梅杜萨之筏》强烈的明暗对比, 强烈的运动感和悲剧气氛, 令人触目惊心. 画面以昂扬的激情赞颂了人与命运抗争的救生意志。用多媒体播放这些图片简单方便,配上轻松的音乐效果又好。 又如:在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欣赏系列中,有黄山、秦始皇兵马俑、印度泰姬陵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介绍。但书中的图片只有一张,很难满足学生欣赏的需要。记得有一次上《黄山》一课,黄山可以说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并以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四绝著称于世。黄山独特的花岗岩峰林,遍布的峰壑,千姿百态的黄山松,惟妙惟肖的怪石,变幻莫测的云海,构成了黄山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巨幅画卷,赋予了黄山的艺术魅力,塑造了黄山永恒的灵性、神奇的风采。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说过"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人据此又称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但书上图片只有一张,文字介绍也很简单,去过黄山的同学也很少,学生看了半天并不觉得黄山有多么美丽、雄伟、壮观。怎么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了解黄山呢?我收集了大量黄山的图片,各种风景的都有,有天都峰、迎客松、送客松、光明顶、云海、雾松等。学生看了情不自禁发出感叹:“太美了!”这样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 然后再提出问题:“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黄山除了秀美的风景外,还有什么呢?”引出黄山还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等。如:活字印刷术创始人毕升,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明清三朝元老、军机大臣许国(历仕明嘉靖、隆庆、万历)、曹振镛(历仕清乾隆、嘉庆、道光),富可敌国的大盐商鲍漱芳,著名戏剧家汪道昆,医学家汪机、汪昂,徽墨、歙砚高手李廷珪、李少微,新安画派的创立者和近代著名代表渐江、黄宾虹,哲学家戴震,理财家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中国人),珠算大师程大位,近代教育家、学者有陶行知、胡适,音乐家张曙,还有工程技术专家詹天佑、郑复光,孙中山元帅府秘书长、近代法学家徐谦等,都是徽州人。同时,由徽商兴盛而形成了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盆景、徽墨歙砚、徽派建筑、徽雕、徽刻、徽剧、徽菜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流派。然后根据介绍再欣赏其它相关图片,这样一节课下来同学们对黄山的认识才能全面、直观。 美术课中欣赏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这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方法。用多媒体上这类课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二、设计·应用 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1、 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 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这属于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品质的培养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 在这类课程中如:《可爱的吉祥物》、《生活中的标志》、《我喜欢的卡通形象》等课程其实学生是非常喜欢的,但上好这类课程需要一个巧妙的引领,学生才能有新颖的想法,用多媒体在各教学过程中展示各种图形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记得有次上《我喜欢的卡通形象》一课,因为认为卡通形象学生本身很喜欢,上起来难度并不会很大,因此在准备的时候,只是找了几张普通的卡通挂图,虽然很好的上完了这节课,但离我想像中的效果相差甚远,总结分析,发现可能展示图片太少,变化不够,学生并不明白如何进行变化设计,没有把学生的创作思维真正打开,因此,在上其他班的时候,我精心用多媒体制作了课件,当我把卡通图片,卡通片,卡通物品等一系列卡通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特别是播放卡通片的时候,学生的热情非常高,所有同学都进入了状态。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把各种设计变化过程用多媒体一步步展现播放。学生的设计思路也放宽了许多,设计出来的卡通形象明显比前一节课的丰富,上课的气氛也比前一节课热烈,这就是多媒体带来的效果啊! 三、造型·表现 通过“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应分别在三个方面达到一定的目标,分别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知识目标基本概括了造型艺术语言的要素和原理;能力目标则要求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情感态度目标突出艺术教育的特征,强调了体验乐趣产生兴趣,并形成一定的价值态度。 这类课程需要学生有较好的技法表现能力,对于技法表现力较差的学生,上这类课较难,总觉得自己画的不如别人。但 兴趣是推动人们认识活动的内部动力,它是构成青少年学习积极性的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是自觉完成任务的力量源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得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用多媒体设计一种情境,把所讲内容贯穿在这些情境之中,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情景之中,使学生产生兴趣。如:《空间的魅力》一课,本身学习内容比较抽象。我在备课时收集了许多室内外的风景照片,这些照片空间感较强,有建筑、有马路、有湖泊等,让学生欣赏、感受透视变化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另外,用简单的三维动画设计了一个立方体各个面转动的动画,使学生一目了然,感觉到透视变化的神奇。还有,记得以前玩过一个三维游戏,进入金字塔内去寻宝,里面有各种暗道,从不同的地方观察很重要。这个游戏给了我启示,学生喜欢游戏,何不把这个游戏的空间搬入课堂,让学生有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呢!当我把游戏打开,同学们都很惊讶,“上课真的可以玩游戏吗?”我说“如果表现好,当然可以,但我要提几个问题,注意观察啦。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面有何不同,特点如何?”学生为了能够表现一下,对物体变化观察非常仔细,在观察之后也发现了许多不同的地方,三维动画游戏进入课堂,使学生对物体的变化一目了然。以上都是上《空间的魅力》一课的方法,用多媒体使得枯燥,抽象,难懂的课程容易了许多,使学生产生了兴趣。 记得还有一次上《森林之歌》,这课主要内容是认识色彩,感觉色彩。我请计算机老师配合,在计算机教室上了一堂课,学生每人一台电脑,在电脑面前操作不同色彩搭配的感觉。我准备了一幅山水风景画,变换不同的冷暖色调,画面产生了不同的变化,给人的感觉也不同。学生在计算机上操作,配上不同的色彩,这样技法不强的同学也能根据自己的感觉画出美丽的风景画,画的不理想马上就能进行修改,比用手工绘画效果好。 四、综合·探索 这类课程的学习目标如下: 1、了解美术发展趋势以及美感的多样性,拓展想像的空间,综合运用丰富多样的美术媒材、形式、技能表达自己的创意, 美化环境与生活。 2、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的关联,能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形成综合学习的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3、以个人创造与集体合作的形式参与综合美术活动,发挥个性,学会合作,体验探究、发现的愉悦与成就感,激发美术学习的兴趣。 我一般上这类课程,会在各个过程中根据需要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在每一课展示作品时,我一定会用多媒体,因为综合·探索课是一堂动手能力较强,要求同学勇于发现探索的课程。如:《欢快的节日》、《美丽的家园》等课程,我会把上课的过程用摄像机拍出来,包括学生活动过程及作品展示,在下一节课播放给学生看,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并且学生可以根据录像了解每位同学在这个活动中、任务中担任了什么样的角色,任务完成的如何,有哪些问题,那么在下次上课是就能注意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提高。 在这些课程当中,我尝试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确实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