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饼起源于什么时候,有什么故事?

如题所述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
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7-07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 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2个回答  2014-07-08
月饼这东西,不仅是一种糕饼,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正如过春节少不了饺子一样,过中秋节也少不了月饼。在洛阳,即便是再困难的人家,每逢八月十五也要买几盒月饼,自家人吃不吃外人不知道,给亲朋好友送月饼是礼数,一定要行到。 中秋节为什么非得吃月饼、送月饼?这个问题,若想从正史中求得答案,恐怕是白费力气,但翻开《洛阳民俗传说》,那便容易解释了—— 相传,七仙女私降凡间,与董永结婚生子。冷酷无情的王母娘娘知道后,派天兵天将下界,把七仙女抓回了天宫。可怜董永(比后羿更可怜!都有了爱情结晶了,还被人抢走老婆)痛失爱妻,真想一头撞死了之,但念及儿子,他不得不振作精神,开始艰辛地抚养儿子,并给儿子取名董卓(注:此董卓与火烧洛阳城的三国奸雄董卓无关)。 某年八月十五,董卓与玩伴斗气,孩子们骂他是没娘的孩儿。小家伙伤心难过,跑到院子里,对着天上的一轮圆月大放悲声。哭声传到天宫,惊动了太白金星。他差仙鹤童子下界,把董卓驮上了天,并偷偷地把他带到了仙女们的住处。七仙女悲喜交集,抱住儿子大哭。众姐妹劝她:你与儿子难得一见,光哭何用?不如好生款待孩子,给他留下美好的回忆。七仙女一想也是,就把冰糖、蜂蜜、花生、核桃搅在一起弄成馅儿,用面皮包成状如圆月的大饼让儿子吃。 母子俩正互诉思念之情,忽听天鼓作响,原来,王母娘娘听说董卓私上天宫,派天兵来抓他了。眼看董卓性命不保,太白金星舍下一张老脸苦苦相劝,王母娘娘这才网开一面,同意将董卓遣返人间。临别时,七仙女将那个圆月形的大饼塞入儿子怀中,含泪嘱咐:回去让你爹尝尝,如此,也算咱全家团圆了。 董卓回到人间,把圆饼奉献给父亲。董永手捧圆饼,泪如雨下,见其状如圆月,喃喃地称其为“月饼”。他舍不得独享月饼,便将其切成小块,叫儿子分送给全村父老。后来,董卓当了官,想起月饼,思绪万千。由于他与母亲是在八月十五相见的,于是每逢八月十五,他就吩咐手下人做月饼、敬月神,并将月饼馈赠众人。此风传到民间,便有了中秋节吃月饼、送月饼的习俗。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月饼在洛阳是奢侈品。曾听一位老城人讲:其家中姊妹5个,过中秋节爹娘只买回来两块月饼。捧着分到手的小半块月饼,她宝贝得什么似的,藏在枕头下舍不得吃。 现在的人,很少为吃不到月饼而发愁。生在了好时代,赶上了好政策,想吃什么有什么,买两盒月饼,对大家来说小菜一碟。不过,为了一盒豪华月饼,动辄花费上百元、上千元乃至上万元,有损劳动人民本色,有违“八荣八耻”原则,奉劝诸位:当吝啬时须吝啬,此风莫跟!
记得采纳啊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1-24
第4个回答  2019-08-13
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