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实现“以学定教”

如题所述

  以学定教”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状态、发展规律等调节教学顺序,并做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它强调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情境,而不是先行做出“想要他们做什么的规范”。它的真正含义就是坚定以育人为本而改变过去以知识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课堂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内容,以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为主线,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确定教学思路。
 在数学教学中做到“以学定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找准教学起点,确定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师做好学情调查,合理确定教学起点是落实以学定教的前提条件,这是最关键的问题。然而这恰恰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问题。数学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这里所说的“基础”不仅是指学生已经学过了哪些,更重要的是指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同时也包含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所形成的数学思维方法。只有做好了这些方面的学情分析,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加速实现从旧知向新知的自然迁移。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找不准教学起点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现象较为普遍。教师在设计教案前必须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学习新知所必需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哪些知识的获得需要教师的点拨等。
  (二)根据学生兴趣,灵活调整教学流程和顺序。
  克莱恩认为,一般人努力完成工作却很少成功,成功的人则喜欢所做的事并视它为一种游戏,实际上是强调了保持儿童学习兴趣的决定性意义。在教学中,应视这一因素为生命,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那个点为线索,从而调整教学顺序,使学生在最惬意的活动中,投入最主动的学习,此时才赋予教学以真正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这节课时,涉及到以下几个知识点:
  1、 数序:(1)正数、倒数 (2)中间数 (3)相邻数
  2、11-20各数的大小比较:
  3、11-20各数的书写
  4、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1)10个一是一个十
  (2)十几就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2个十是20
  教学中,老师在出示了课题以后,提出一个问题:“关于11-20各数你都知道哪些知识?”这个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根据自己对这些知识的了解踊跃发言,有的说:我会写这些数;有的说,我会数;有的说我知道()比()大;有的说,我知道()比()小……
  教师则顺应学生的思维顺序,把这些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对于激发学生的内部情感十分重要。教学中,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了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以学生的思维为线索,合理安排了教学结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巧妙的利用了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内部资源,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孩子们自始至终都保持着饱满的精神状态。这次的教学满足了学生的情趣特点和心理需求,实现了教者与学者在情感上的融洽和在情感上的共鸣。
  (三)关注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为学生提供探究时机和空间。
  为了能顺利地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以下教学现象:1、遇到问题绕道走,无视学生遇到思维障碍;2、有意将学生可能遇到的困惑“消灭在萌芽之中”,让学生的思维步步就范等。这样,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学习活动就仅仅局限于理解性思维。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而这种探究与交流活动的最佳时机正是学生学习的困惑之时,因为伴随这些困惑而来的就是对新知的渴望。比如,刚才所举之例,当学生提出许多的问题时,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及时有效地组织他们围绕这些问题开展探究活动:或者假设猜测,或者动手操作,或者实验验证,或者相互交流,在各种生动的探究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与经验。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珍惜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与空间。
  以学定教,要特别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进程和学习需要,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给什么。教师应“吝教”,懒先生才能教出勤学生,直至最后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亦如庄子所言:“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稀及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1-23
一、课前摸准学生“已有基础”:找准起点,顺学定标
  “以学定教”是“以生为本”理念的具体化,其教学表现为:找准起点并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因此,找准起点是“以学定教”的第一步,它能防止以教师为中心的盲目性所带来的教学的低效性。找准起点包括找准学生“学”的起点和教师“教”的起点,只有找准了“学”的起点,才能有的放矢地确定“教”的起点和目标。找准学生“学”的起点又包括知识的起点和学生的现实基础。知识起点可以通过分析教材来确定。对学生现实基础的了解可以在课前通过对学生的作业分析、与部分学生交谈等方式来进行。为了深入捕捉起点,可以对学生做个课前测试,通过测试摸准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确定“教”的起点奠定基础。
  例如,教学一年级退位减法“十几减9”一课时,教师课前做了个小测试,目的是要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这一新知识,如果已经掌握了,掌握的人数有多少?掌握的程度如何?算法会了,算理是否能搞清楚?会算的同学能用几种方法来算?不会的同学困难在哪里?经过测试后反馈,有百分之六十几的学生已经会口算这一退位减法了,有少数同学会用两种方法来算,但多数同学对算理还不是很清楚。教师了解到这一现状后,找到了新知教学的“着力点”,把重心放在对算理的剖析上。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借助图片摆一摆、说一说,弄清为什么这样算。对很快就能算出来的同学,让他们用语言表述算理,并寻找简便计算的规律:“十几减9”就是“几加1”,进而可以类推到“十几减八”、“十几减七”。总之,通过对学生起点的准确把握,才能使教师教学时“定准目标”、“抓住重点”、“直击要害”、“提高效率”,实现“以学定教”。
  二、课始鼓励学生“自主提问”:优选问题,顺势展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正式稿中提出了“四能”要求,即在原来重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是否能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也是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进行有目的的选择,根据本节课的目标要求,将学生的问题作为本节课要探索的方向。这种学习材料取之于学生并顺着他们的思路来展开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感到很亲切,教学的展开也很自然,学生会产生浓厚的探索欲望。这种顺势展开教学的做法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思想,也是“以生为本”理念在教学伊始环节的具体实践。
  如何在新课环节中让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呢?具体做法有:让学生顺着课题进行联想,并通过对课题的剖析与思考,让学生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点”。当然,最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些零散、琐碎,甚至不着边际,这时教师可以把自己当成学生中平等的一员,进行示范,经过几次训练后,学生提问的数量和质量都会逐步提升,会逐渐掌握提问的技巧。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课前预设,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筛选出本节课所需要的题材,然后顺着这些问题展开本节课的学习。例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教师开门见山揭示课题,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教师对这些问题有选择地进行板书:(1)什么是百分数?(2)百分数有什么用处?(3)百分数怎么读写?(4)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关系?等等。然后教师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