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旷劝学答案

谁有师旷劝学答案,

师旷劝学 (选自《说苑》)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公曰:“善哉!”
翻译:
晋国的平公(皇上)问师旷(人名)道:“我年纪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老了吧!”师旷说:“干吗不点燃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瞎眼的臣子(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王啊!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蜡烛的光亮。’点亮了蜡烛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平公说:“对啊!”
启示:
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信心,有决心,年纪与成功是无关的。
感想:
活到老学到老。但是想到一种偏激的情形:人们没文化的时候,凭本能而活着,生活朴实。可一些人因为学了点知识,就穷究:我为什么活着?以至因思虑而茫然,因茫然而轻生,因轻生而害群。这岂不是不学更好吗!看来,学,也得学那精神向上的文化、知识。极端、颓废、厌世的东西,学来只会是为祸人群的。可这何为向上?何为颓废?......其判断能力也需在学习中获得,唉!人生没有绝对的真理啊!
《说苑》简介
《说苑》,西汉刘向撰。刘向曾领校秘书,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二十卷的标目依次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分类纂辑先秦至汉代史事传说,杂以议论,借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一般以第—则或前数则为一卷的大纲,杂引前人言论陈说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历史上的实例加以证明。向又编有《新序》一书,性质与此类似。
由于书中取材广泛,采获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所以,给人们探讨历史提供了许多便利之处。书中记载的史事,有的可与现存典籍互相印证;有的记事与《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荀子》、《韩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相出入,对考寻历史者足资参考。有些古籍已经散佚,但《说苑》中却保存一二,吉光片羽,尤为可贵。如《君道篇》载师旷言云:“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类有《师旷》六篇,早已散佚,师旷的这段议论,疑即出自《师旷》六篇。此类例子,还可找到不少。
《说苑》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说苑》除卷十六《谈丛》外,各卷的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16
【原文】
晋平公(1)问于(2)师旷(3)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4)矣。”师旷曰:“何(5)不炳烛(6)乎?” 平公曰:“安(7)有为人臣而戏(8)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9)安敢戏其君?臣(10)闻(11)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1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13),炳烛之明,孰与(14)昧行(15)乎?” 平公曰:“善哉(16)!”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2.于:对。
3.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4.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作“晚了”讲。
5.何:为什么
6.炳烛:点燃烛。古无蜡烛,称火炬为烛。炳:点。
7.安:怎么
8.戏:戏弄。
9.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0.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11.闻:听说。
12.光:这里指阳光。
13.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14.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
15.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暗。
16.善哉:说得好啊!
17.日出之阳:初生的太阳.
18.日中之光:正午太阳的阳光.
【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问道:“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燃呢?”
平公说:怎么有做臣子的人来戏弄君主的呢?”
师旷说:“瞎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中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把蜡烛点燃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道理:告诫人们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时间学习。
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只争朝夕,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阅读提示】
文中的晋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学习,恐怕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道理】
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要活到老,学到老。”
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只争朝夕,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年纪性别和成功无关
【问题】
1.师旷是怎样论好学的?这番言论巧妙在何处?
.文中的晋平公年逾七十想要学习,恐怕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
2.师旷论好学的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信心,有决定,年纪、性别、身份都是和成功无关的。
活到老,学到老,为人要好学。只要你想学习,什么时候学都不算晚的。
3.有哪些反问句 ?
“何不炳烛乎?”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盲臣安敢戏其君?孰与昧行乎?”
4.“善哉”句中的“善”的字面意义和蕴含的深层意义分别是什么?
字面意义:赞许。深层意义:平公对师旷的赞许。
“少”、“壮”、“老”分别指什么?
指:少年、壮年、老年。
\作者背景】
刘向(约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楚辞》是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给我吧!谢谢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