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来历传说

如题所述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起源于汉朝,到了唐代开始受到重视,宋代时更加盛行。元宵节的形成,源于民间的开灯祈福习俗。东汉时期,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从而使得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而逐渐在民间普及。南北朝时期,元宵张灯渐成风气,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从而使得元宵张灯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元宵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在汉文帝时期,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十五的时候,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元宵节的来历简短,元宵节的一些传统习俗包括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灯等。汤圆与团圆的谐音相近,象征全家团团圆圆,和睦幸福,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赏花灯是元宵节期间各地都非常热闹的活动,花灯种类繁多,如走马灯、关刀灯、莲花灯、兔子灯等。猜灯谜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在流传过程中深受大家的喜欢。舞龙灯是元宵节庆典的重要民俗之一,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也寄托着人们求吉纳福的美好愿望。
元宵节吃元宵的传说有两个,一是元宵是楚昭王意欲复兴国家的美食,二是东方朔与元宵姑娘的故事。这两个传说都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体现了人们对元宵节的美好寓意和祝福。
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有很多,如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以及逛花灯等。汤圆的馅料丰富多样,如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观灯的习俗源于汉明帝永平年间,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元宵放灯的习俗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舞龙舞狮是元宵节庆典的重要民俗之一,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
元宵节可以吃面条,虽然元宵节的主要食物是汤圆、元宵、饺子以及面灯等,但这些食物具有很好的寓意,象征着生活美满、生财、团圆以及吉祥等。面条也具有长寿健康的寓意,因此元宵节也是可以吃面条的。
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之一,所谓中国的情人节,主要是指中国本土关于爱情的节日,在我国关于情人节主要有三种说法,一个是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二是上巳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三是七夕节,七姐诞,农历七月初七。元宵节、上巳节、七夕节是古代女子最感兴趣的节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才可以出来,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七夕更倾向于是一个女子的专属节日,其内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在古代七夕与爱情关系不大,于近代才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所以元宵节也可以说是中国的情人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