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所有诗词

如题所述

1、《咏白海棠》出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译文:

湘帘半卷门半掩,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你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说,倦倚西风夜已昏。

2、《咏菊》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译文:

无赖诗魔黄昏拂晓入侵,围绕着篱笆倾斜的岩石从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牙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一向怨恨,句谁解告诉秋心。

一个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对到现在。

3、《问菊》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译文:

想问秋情大家都知道,喃喃着手敲东篱。

孤标傲世和谁隐藏,一个样式花开为底迟?

花园露天庭院霜什么寂寞,鸿归蛩病可以相思?

不要说世上没有谈的,解语何妨片语时。

4、《菊梦》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译文:

篱畔秋甜甜一觉得清洁,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不是羡慕庄子蝴蝶,回忆过去回来不久陶令结盟。

睡着了依依随雁断,惊起所以所以烦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说,衰草冷烟无限情。

5、《螃蟹咏》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

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译文:

铁甲长戈死没有忘记,堆盘颜色互相喜欢先尝尝。

蟹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多肉更怜卿八脚,帮助感情谁劝我千杯。

回答这好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楼梦诗词全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4
1葬花吟
《葬花吟》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之中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抒写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葬花吟》与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璧。
2秋窗风雨夕
这首词出现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是初秋雨夜中黛玉因宝钗来看望她,关心备至,而深感往日因自己的多心猜忌而造成了和宝钗及至宝玉情感的疏远而懊悔不已,继而哀伤与宝玉姻缘的前途迷茫,兼窗外雨打竹摇异常凄凉,便悲从心生,作了这首极为凄苦哀怨的《秋窗风雨夕》。
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声淅沥,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 《春江花月夜》系初唐诗人张若虚所作,是一首写离愁别恨的歌行。本诗在格调和句法上都有意模仿它。“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代别离”是乐府题。代,犹“拟”,仿作的意思。用“代”字的乐府题,南朝诗人鲍照的集中特多。一般情况下,乐府诗不另外再加题目,这里因为又仿初唐歌行《春江花月夜》而作,所以又拟一个字面上与唐诗完全对称的、更具体的诗。
3桃花行
该词出自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为黛玉所作,后多有仿写作品。书中写到时逢初春时节,大观园群芳又萌动了诗兴,商量作诗,把宝玉找去商量。宝玉去后,大家正在看黛玉正作这首《桃花行》。海棠诗社建立后,只做了几次诗,大观园中变故迭起,诗社一散就是一年。现 在大家看了黛玉这首诗,提起兴来,重建诗社,改称桃花社。但这已是夕阳晚景了。
《红楼梦》从全篇情节发展来看,可以说是命薄如桃花的黛玉夭亡的象征写照。颦儿用强烈的对比写法描述自己的痛苦,经过多次换韵,抒发的情感也随着文字的变换而逐渐推进、深化。是由一个花人相映过渡到花人交融,达到景为情设、情为景触的艺术效果,最后一气呵成达至以花自喻薄命的立意。
4五美吟
黛玉自谓“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这是林黛玉惜“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寄慨之作,所写的人事其实并非都据史实。后被宝玉翻见,将其题为《五美吟》。
5题帕三绝
眼空蓄泪泪空垂 暗洒闲抛更向谁 尺幅鲛绡劳惠赠 为君那得不伤悲
抛珠滚玉只偷潸 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 任他点点与斑斑
彩线难收面上珠 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 不识香痕渍也无
6菊花诗
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
菊花诗十二题,咏物兼赋事。出题者使用一个实字,一个虚字来命题,即菊字为实,另一字为虚,共做题十二道,即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题目编排序列,凭作诗者挑选。限用七律,不限韵脚。诗作皆署“雅号”,即:“蘅芜君”(宝钗)、“怡红公子”(宝玉)、枕霞旧友”(湘云)、“潇湘妃子”(黛玉)、“蕉下客”(探春)。
菊花诗分咏十二题的形式,好像只是宝钗、湘云偶然想出来的新鲜玩意儿,其实,也完全是当时现实生活已存在着的一种诗风的艺术概括.与作者同时代人爱新觉罗·永恩(清宗室、袭封康亲王)的<诚正堂稿>中就有“和崧山弟”的<菊花八咏>诗.其八咏诗题是“访菊”、“对菊”、“种菊”、“簪菊”、“问菊”、“梦菊”、“供菊”、“残菊”,几乎和小说中一样.崧山,亦即嵩山,是敦诚(他与敦敏弟兄二人都是曹霄芹的朋友)的好友永恚(上大下恚)的号.在他的<神清室诗稿>中也有“访菊”、“对菊”、“梦菊”、“簪菊”、“问菊”等诗.可见,小说中的情节,多有现实生活为依据,并非作者向壁虚构.
7凹晶馆联诗追问

内容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5-26
《红楼梦》——林黛玉:

1、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白话译文:

无法摆脱的诗情从早到晚把我纠缠,或绕着篱笆漫步或停下来倚着石头独自沉思吟诵。笔尖上积聚着灵秀,面对着霜寒把秋菊描写,口齿闯含着菊花的芳香,仰对明月把菊花吟咏。满纸上写的都是平日自我怜惜的哀怨,谁又能透过片言只语了解我的愁思。菊花自从经过陶渊明的品评后,高尚的品格一直被人称道。

2、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白话译文:

黄色的酒旗招引着客人前来酣饮,远远望去但见隐隐约约的山庄。菱叶荇菜间嬉戏着天真的鹅儿,桑林榆树里穿梭着垒巢的飞燕。一畦畦韭菜在春风中长得翠绿,一片片稻田散溢着花粉的清香。开明盛世再也没有饥荒和冻馁,又何必为耕织整日里匆匆忙忙!

3、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霢霢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白话译文:

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已经觉得窗外是无尽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惊破了梦中的绿色。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

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那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整夜连绵的秋雨,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不知风雨何时才能停止,泪已经打湿了窗纱。

4、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白话译文:

想要打问秋天的消息却没有人知晓,我只好背着手轻声地询问东篱:你的品格如此孤高傲世,又有谁能够和你一同隐居,同样都是花而你为什么
第3个回答  2021-05-24
1葬花吟
《葬花吟》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之中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抒写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葬花吟》与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璧。
2秋窗风雨夕
这首词出现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是初秋雨夜中黛玉因宝钗来看望她,关心备至,而深感往日因自己的多心猜忌而造成了和宝钗及至宝玉情感的疏远而懊悔不已,继而哀伤与宝玉姻缘的前途迷茫,兼窗外雨打竹摇异常凄凉,便悲从心生,作了这首极为凄苦哀怨的《秋窗风雨夕》。
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声淅沥,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 《春江花月夜》系初唐诗人张若虚所作,是一首写离愁别恨的歌行。本诗在格调和句法上都有意模仿它。“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代别离”是乐府题。代,犹“拟”,仿作的意思。用“代”字的乐府题,南朝诗人鲍照的集中特多。一般情况下,乐府诗不另外再加题目,这里因为又仿初唐歌行《春江花月夜》而作,所以又拟一个字面上与唐诗完全对称的、更具体的诗。
3桃花行
该词出自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为黛玉所作,后多有仿写作品。书中写到时逢初春时节,大观园群芳又萌动了诗兴,商量作诗,把宝玉找去商量。宝玉去后,大家正在看黛玉正作这首《桃花行》。海棠诗社建立后,只做了几次诗,大观园中变故迭起,诗社一散就是一年。现 在大家看了黛玉这首诗,提起兴来,重建诗社,改称桃花社。但这已是夕阳晚景了。
《红楼梦》从全篇情节发展来看,可以说是命薄如桃花的黛玉夭亡的象征写照。颦儿用强烈的对比写法描述自己的痛苦,经过多次换韵,抒发的情感也随着文字的变换而逐渐推进、深化。是由一个花人相映过渡到花人交融,达到景为情设、情为景触的艺术效果,最后一气呵成达至以花自喻薄命的立意。
4五美吟
黛玉自谓“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这是林黛玉惜“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寄慨之作,所写的人事其实并非都据史实。后被宝玉翻见,将其题为《五美吟》。
5题帕三绝
眼空蓄泪泪空垂 暗洒闲抛更向谁 尺幅鲛绡劳惠赠 为君那得不伤悲
抛珠滚玉只偷潸 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 任他点点与斑斑
彩线难收面上珠 湘江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 不识香痕渍也无
6菊花诗
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
菊花诗十二题,咏物兼赋事。出题者使用一个实字,一个虚字来命题,即菊字为实,另一字为虚,共做题十二道,即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题目编排序列,凭作诗者挑选。限用七律,不限韵脚。诗作皆署“雅号”,即:“蘅芜君”(宝钗)、“怡红公子”(宝玉)、枕霞旧友”(湘云)、“潇湘妃子”(黛玉)、“蕉下客”(探春)。
菊花诗分咏十二题的形式,好像只是宝钗、湘云偶然想出来的新鲜玩意儿,其实,也完全是当时现实生活已存在着的一种诗风的艺术概括.与作者同时代人爱新觉罗·永恩(清宗室、袭封康亲王)的<诚正堂稿>中就有“和崧山弟”的<菊花八咏>诗.其八咏诗题是“访菊”、“对菊”、“种菊”、“簪菊”、“问菊”、“梦菊”、“供菊”、“残菊”,几乎和小说中一样.崧山,亦即嵩山,是敦诚(他与敦敏弟兄二人都是曹霄芹的朋友)的好友永恚(上大下恚)的号.在他的<神清室诗稿>中也有“访菊”、“对菊”、“梦菊”、“簪菊”、“问菊”等诗.可见,小说中的情节,多有现实生活为依据,并非作者向壁虚构.
7凹晶馆联诗
第4个回答  2021-05-25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声淅沥,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一夜北风紧,凤姐开门雪尚飘。入泥怜洁白,李纨匝地惜琼瑶。有意荣枯草,香菱无心饰萎苕。价高村酿熟,探春年稔府粱饶。葭动灰飞管,李绮阳回斗转杓。寒山已失翠,李纹冻浦不闻潮。易挂疏枝柳,岫烟难堆破叶蕉。麝煤融宝鼎,湘云绮袖笼金貂。光夺窗前镜,宝琴香粘壁上椒。斜风仍故故,黛玉清梦转聊聊。何处梅花笛。宝玉谁家碧玉箫。 鳌愁坤轴陷,宝钗龙斗阵云销。野岸回孤棹,湘云吟鞭指灞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