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原生家庭会影响孩子的人格?

如题所述

    成长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于1967年提出“习得性无助”概念,其含义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简单来讲就是从小到大被迫营业,最后不得不接受某些扭曲的思想逻辑和行为逻辑。每一个原生家庭都会不同程度的给人留下“习得性无助”。比如一个打击式教育下的孩子长大后会本能的回避对权威的挑战;一个从小没有受到父母关爱的孩子在关系中比普通人更难表达自己的爱;一个被安排妥善一路顺风顺水的孩子更容易丧失人生的意义感。不同的生长环境会导致个体人格特征的良莠不齐。就像九型人格里描述的那样;有的追求完美,有的过分讨好,有的追求实干,有的追求享乐,不同的人格各自有着不同的优缺点。但外界信息对个人的包裹是全方位的,那些信息将会无差别涌向个体;随着个人信息接触面的扩大,个体一定会遇到那些自己害怕触碰到的问题。比如直来直往的人会遇上人情世故;兢兢业业做事的人会遇上投机取巧;真诚的人会遇上欺骗;恋爱至上的人会遇上情侣之间所谓的“距离”或者“私人空间”。每种人格都难免在社会这个染缸里染上自己不喜欢的颜色,这也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存在精神内耗的潜在因素。这个因素,就是原生家庭培养出来的三观。

2、思维因素

三观的排异性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从根源上讲,三观都具有排异性;我们不太能够容纳那些与自己看法相左的人和事。同时,人会本能的追求安全感和确定性,面对新信息的时候一定会忍不住去思考,脑补,解释。但这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在“习得性无助”的长期熏陶下形成的三观,会在个体的潜意识里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比如长期被指责的孩子内心会有极强的反驳欲,在面对权威的时候会习惯性反驳;从小被管控的孩子会缺乏自我决策能力,面对选择的时候会犹豫不决;一个宠溺过度的孩子会过分抬高自我价值,他们在人际关系里更加追求权威。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用固定的思维逻辑解释不同的事件,同时又排斥那些三观以外的观点,这个就是个体精神内耗的主要原因。单向思维随着时间的沉淀,这种思维模式会被潜意识默认,在不知不觉间形成一种“预设”心理,这种心理状态可以描述为: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都是用我以为的逻辑运转的。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不管别人发表什么观点他都会反驳“不一定”或者“你不懂”;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是把责任全归咎于对方;多问几个问题他就会不耐烦的呵斥对方是不是听不懂人话。他们不是在针对谁,而是在反驳自己逻辑以外的信息,或者说反驳就是他们处理信息冲突的方式,很明显这是一种单向思维。这种单向思维的特点是:所有的怀疑,脑补,解释,甚至是情绪都是基于自己的三观得出的结论,他们越是维护自己的逻辑,结论的针对性就会越强。在阿尔伯特·埃利斯的心理研究成果里,这样的“单向思维”被明确为了: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和绝对化要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