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说“东西三不借、借了家准败”,指哪三样?

如题所述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例如一些禁忌,虽然现在还无法用科学来解释,也受到不少人的质疑。

但在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这些传统禁忌,大多是古人的生活经验慢慢发展成的民间文化。

在人们崇尚科学的时代,仍有一部分沿用至今,说明其也有一定道理。

"人们处于对某种神秘力量的畏惧、基于某些经验、观念和情感而形成的行为指向和行为方式上的自我限制"。这是对禁忌一词的现代解释,这些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而今天主要讲的就是"三不借",古人说,"东西三不借,借了家准败"。那是哪三样东西呢?

01第一:香火

"洁身沐体黎明起,虔意诚心冒雨行。跪拜焚香佛保佑,点灯添盏亮长明。"可见古人对香火重视。

人们烧香礼佛,表达对佛祖的敬畏与感激,同时也洗净内心,脱离世俗的困扰。

佛教宣扬香与圆满的智慧相同,是德性和品格的象征,只有修成正果的贤圣之辈才能散发芳香之气。

不仅如此,佛家常常教导子弟,香能沟通凡圣,是最佳的贡品。因此,上好的香格外芬芳,能使人达到空灵的境地,在潜移默化中洗去邪恶与污浊,帮助人向真与善的方向发展。

如此之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

同时还流传着另一种说法,古时后辈每遇家族重大事宜都要燃香祭祖。

但受封建伦理的约束,女子身份地位卑微,不能进宗祠,只有男丁才可以进,就这样慢慢流传下来,香火就有了宗族延续和子嗣继承的蕴意。

民间大多有续家谱一说,从家谱中能清楚地看到香火的繁盛和衰败。延续香火是传统社会中重男轻女思想下的理想产物,因此,古人非常忌讳香火出借,认为这对家族的兴盛十分不利。

02第二:药罐

中药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其中的讲究也非常多。

中药煎服的药罐应准备砂锅或陶罐,与铁锅和铜锅相比,导热更稳定,利于煎煮的同时可以防止药物蒸发过快。

为了更好地发挥药性,需要将中药在水中浸泡再进行煎煮。煎煮时也要十分注意水量、火候、时长,这些都是影响药效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所以,不要小看一碗汤药,除了精心的熬制以外更包含了家人对病者痊愈的殷切盼望。

但不可忽视的是中药的配伍讲究君、臣、佐、使、相生相克。不同的药物相混合有时可以达到更佳的效果,但有时也会产生毒性。

例如中药中的"十八反"和"十九畏"。但古时的医疗卫生条件不及现在,在清洗药罐时,往往不能完全把残渣洗净,同时药罐本身因为长时间的使用,也会吸收一些药物成分。

倘如把药罐借给他人,用同一个药罐进行熬煮,可能对另一家的患者产生不利,而且归还后,又无法自用,于人于己都是不是一件好事。

另一方面,古人喜爱将自己想法赋予在某些特定的事物。只有家中有重病者,需要长久服药,才会准备药罐。

因此药罐就成了疾病的代名词。虽然借出药罐意味着把疾病借出,是件好事,但对于借入者来说,就象征着把疾病带到家里来,自然受会到家人的反对。

因此,虽然在物质极其匮乏的条件下,邻里街坊互相借东西来用,但对于一些特殊的东西,大家都还十分避讳。

03第三:房子

安居乐业,自古历来就是中国人民心中最理想的生活状态。而安居不仅是乐业的基本,更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生活的最基本条件。

房子具有物质属性的同时也包含着情感因素。在中国,房屋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庇护之地,更是心灵的牵挂与寄托。

对此,历代文人骚客都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怀。例如,《汉书·元帝纪》中记载:安土重迁,黎明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表达了百姓对于房子的依赖,以致故土难离,这是天性。

还有苏轼《喜雨亭记》中记载"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其中描述了苏轼对于栖身之地的美好愿望。

以及刘禹锡的《陋室铭》当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借房子来表达自己高尚的情操。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但都可以看出,房子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老百姓心中所牵挂的大事。

另一方面,房子不仅在当代是个人和家庭的重要财产,在古代也同样如此。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房住不炒"的政策来控制房价,但房价长时间居高不下,更让年轻一代买不起房的状况愈演愈烈。

而在古代,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在繁荣昌盛的唐朝时期,不仅诗圣杜甫买不起房,一生四出游走,连仕途较为安稳的白居易也租了十八年的房子。

到了宋朝时期,房价更贵了,"百官都无居住,虽宰执亦是赁屋"的现象使得平民对房价更是望而却步,难怪苏轼、苏辙也和父亲苏洵一样,也买不起房。

到了快近代时期的清朝,拿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曾国藩来说,被授予翰林院检讨的官职后,每年大约要付15万元的房租,根本买不起房,直到12年以后,才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家业。

由此也可以看出,房子在古代十分宝贵也十分难得,或许这也是大多数人在取得仕途上的成就以后选择衣锦还乡,置办家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作为平民百姓又怎会轻易把房子借给他人?毕竟没有人会喜欢居无定所的日子。

04

生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不同,对周遭事物的观念和看法自然也不同。

但千百年来,人们心中都有对相同事物的警示,这也不得不让我们引起关注,无论是"三不借"的禁忌又或是其他不能触犯的规矩,都是人们期望家和事兴的真实写照。

而当代的我们从前人的智慧中汲取到一些经验教训,又并非一件坏事。为此,你怎么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10

本期主题:老话说:东西三不借,借了家准败,是指哪三样东西?你外借过吗?

第2个回答  2021-02-03
第一个是房子,把房子借给别人相当于把自己的“根”借给别人;第二个是药罐子,药罐子顾名思义,就是用来放药的,借给别人既担心把病毒带给别人,也担心别人把病毒带回来;第三个是刀具,把到借给别人相当于斩断自己与他人间的路
第3个回答  2021-02-03
一般是指这三样:一是祈福的等相关活动的香,二是药罐子,最后一个很重要,就是坚韧的器物,这个是不好的意思所以不能借。
第4个回答  2021-02-03
是指不借刀、不借药罐子、不借房子给别人。刀是一种利器,要是别人借了拿去行凶,自己也要承担责任,所以不能借;药罐子中会残留药性,房子借给别人自己就没地住了,所以也是不能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