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劫持了刘邦的父亲威胁刘邦,为何却差点把他自己气死?

如题所述

刘邦一句“我翁即若翁,尔烹尔翁,幸分我一杯羹”伤害极大侮辱性极强,项羽本就是易怒性格,听了刘邦这样偷换概念的诡辩,怎能不来气?

首先,项羽的性格就是容易动气。

《史记》记载,楚汉相争时,王陵实控南阳时,既不向项羽称臣,也不归顺刘邦,项羽和刘邦都想拉拢王陵,项羽想到的办法是用亲情帮助王陵。

项羽将王陵的母亲“请”到楚国,刘邦也派人去接王陵的母亲。

王陵母亲见到刘邦派来的人,便说,让他们转告王陵,刘邦是“长者”,希望王陵一心一意地追随刘邦。所谓“长者”,是一个高度褒奖词,指德高望重之人。

王陵母亲交待完毕,拔剑自刎了。

项羽大怒,把王陵母亲的尸身煮了。

毫无疑问,项羽的处理方式是错误的,项羽完全可以厚葬王陵的母亲,并将王陵母亲的自杀责任推到刘邦派去的使者身上,称刘邦逼死了王陵母亲,这样即便争取不到王陵,也能让王陵继续左右摇摆,而非直接倒向刘邦。

说一千道一万,都是因为项羽太容易动怒了,项羽一怒,身边人都怕得要死,没人敢站出来指出项羽的错误,从而使项羽在愤怒的当口选择了最错误的选项。

 

其次,刘邦那句话,杀伤力太大了。

项羽将刘邦老父绑到两军阵前,威胁刘邦,如果不投降,便杀了刘邦。

刘邦也是没什么办法,投降是不可能投降的,什么也不做又会被人批评为不孝,于是,刘邦便玩起了偷换概念。

刘邦说,昔日,他和项羽同在怀王帐下为臣,曾约定,以异姓兄弟身份相处,所以,刘邦的父亲就是项羽的父亲,项羽要煮了项羽的父亲,那就分刘邦一碗汤喝喝吧。

这一段话,先是摆明,刘邦和项羽,从来都是平起平坐的,如今一为汉王一为霸王,当初,都是楚怀王的臣子,这等于否定了项羽的“天下共主”身份,不承认“政由羽出”。

然后,刘邦强调,他曾和项羽并肩作战,亲如兄弟。既然曾经亲如兄弟,为何闹到如今的两军对垒地步?归根结底,错误完全在于项羽,刘邦曾历数项羽的十大罪状,其中对不起刘邦的地方在于,没有信守诸侯之约,将刘邦赶到了巴蜀

再然后,刘邦又开始偷换概念,说,因为他曾和项羽“约为兄弟”,所以“我翁即若翁”,这倒是没什么,哥俩好的戏码,可以接受,之后,正式偷换概念,说,“尔烹尔翁”,直接将项羽烹刘邦老父的行为转换为项羽烹项羽的父亲,将项羽置于不孝的境地。这本来是项羽为刘邦设计的困境,结果被刘邦轻松地转到项羽身上了,而后,刘邦又加码,说出“你吃肉我喝汤”的话来。

刘邦这段话,除了把不孝的锅甩给项羽,同时暗示了项羽不义、不忠,烹杀的行为,本身就是不仁,几句话,就勾勒了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形象,项羽读书少,口才不如刘邦,当然就是无能狂怒了。

 

总之,项羽性格上就易怒,当无法达到自己目的时,项羽便会大怒、便会发脾气,再加上刘邦偷换概念的言辞,确实具有极大的杀伤力,项羽一时无言以对,巨大的屈辱感便会加重项羽的怒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06
主要还是因为刘邦根本不在意这些,他拿到的这个人质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反而还得负责照顾对方。
第2个回答  2021-04-06
因为刘邦根本就不受他的威胁,所以项羽就会特别生气,因为他拿刘邦一点办法也没有,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第3个回答  2021-04-06
这是因为他是一个非常心气高的人,而且他觉得这对他来说是一种耻辱,所以差点把他气死。
第4个回答  2021-04-06
项羽太过天真了,以为自己捕获了刘邦的父亲就可以威胁到他,刘邦本事市井无赖,拿得起放得下,他绝不会因为自己的父亲而放弃天下,再者刘邦看透了项羽是不会真的杀害自己的父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