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最牛才女,建筑界第一大IP,林徽因

如题所述

文/石墨杨

一、林家有女初长成

在民国才女辈出的时代,林徽因无疑是无数男士心中最温暖和最温柔的印记。她宛若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在古建筑间穿行,在诗文中游走,漫步于红尘之上,淡定,与世无争。

林徽因身上的 IP 标签 熠熠生辉: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妻子。

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林徽因,祖籍福建福州,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徽音”,故改名为“徽因”。才女果然不同,芳名中就有浓浓的文化气息。

虎父无犬女,才女背后必定有位牛气哄哄的老爸。东汉有才女蔡文姬,其父蔡邕就是东汉时期名臣,文学家、书法家。

林家家境殷实,家风渊源,人才辈出。

林家二叔就是著名绝笔书《与妻书》的作者,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林觉民。

林长民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主修法律。1912年,辛亥革命后,他出任临时参议院秘书长,还参与了《临时约法》的草拟工作。

北洋政府时期,林长民出任司法总长。林长民受西方思想影响深远,却又生长在一个典型的旧式家庭。在长辈的操持下,林长民纳富商之女何雪媛为妾,第二年,何雪媛为林长民生下长女。出于对家中子嗣兴旺的期盼,林长民为女儿取名“徽音”。

作为长女,林徽因得到了祖母的疼爱,也受到父亲的重视。1907年,她三岁时,祖母便成了她的启蒙老师,教她 识字和念诗 。

五岁时,林徽因进入私塾读书,学习国学经典。林徽因能有后来的文学成就,与儿时家庭的教育息息相关。后来,经过几年的学校生活,林徽因的英文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她如饥似渴地读书,想早日成为独立女性。

林徽因年长一些的时候,开始参与管家,文学才华也崭露头角。父亲每每向朋友提起她,总是一脸自豪。

二、欧洲游历长见识

世界那么大,你该出去看看,欧洲行,见识爆涨。

1920年春,林徽因16岁时,林长民游历欧洲诸国。在旅欧前夕,林长民写信告诉女儿此行的目的: “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览诸国实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在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琐碎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美丽聪慧的林徽因捧着父亲的信一读再读,此前已在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

林长民把林徽因带的身边当翻译,林徽因得以游遍英法等国。林徽因充当了父亲的管家和秘书,将父亲的生活照顾的井井有条。

在欧洲的那段时光,是她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她时常捧着书,坐在温暖的壁炉前,一读便忘记时间,她与父亲四处游历,多次促膝长谈,父女的感情融洽。

林徽因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父亲希望林徽因扩展眼界,成长为一个胸襟宽广,对社会有益的人。

在英国,诗人徐志摩追求过林徽因,被她婉言拒绝。

对林徽因而言,旅欧期间最珍贵的收获并非徐志摩的爱,而是学习建筑学的梦想。

随父亲旅欧期间,林徽因先后游历了英国、法国、瑞士、德国和比利时等国,在领略各国风土人情的同时,也为那些保存完好的西方古建筑所深着迷。

在伦敦期间,林徽因考入圣玛利学院,她的房东是一位女建筑师,林徽因常常帮其描图,渐渐喜欢上建筑,也得知建筑学在西方不是单纯的“盖房子”,而是一门集美术、工程技术和人文理念于一体的综合学科。

林徽因一生的挚友、 汉学家费慰梅说:“她有学习建筑的梦想,想带一些西方的古典建筑思想回国的欲望。她认为中国需要一种能使建筑数百年不朽的好建筑理论。”

这才是真实的林徽因,她没有忘记旅欧前夕父亲对她的教诲。一个16岁的少女,从那一刻起就萌发了成为女建筑师的愿望。

三、赴美成就建筑梦

年轻人一旦确定了梦想就矢志不移。年轻人还是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翻译家卞之琳曾说:“表面上林徽因不过主要是梁思成的得力协作者,实际却是他灵感的源泉。”

在梁思成与林徽因订婚后,梁启超希望他们在结婚之前一定要先完成学业,并将宋代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一书亲自题词后,寄给两个年轻人。

爱情和学业面前,一定要先完成学业,这是安身立命之本。

这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著作,寄托了梁启超对他们的期望。从此,梁、林二人都将研究中国古建筑作为毕生事业。

1924年,梁思成与林徽因一同前往美国留学,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

当时,宾大的建筑系只收男生。校方要求,宾大的建筑系学生一定要通过人体写生课程,而女生不允许进入人体写生教室,相当于将女生拒之门外。

当初就是林徽因拉着梁思成一起学建筑,如今自己反而学不了,自然不服气。

有时曲线救国,也能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外表娇弱的林徽因内心比其他人更坚强。为了获得建筑学学位,林徽因只好先在美术系注册,并同时选修建筑学课程。

两年后,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在建筑设计上的天分,林徽因终于打破宾大的规定,成功转入建筑系,还被学校聘为设计指导教学。

据当时宾大的年轻讲师,日后的著名建筑师哈贝森评价,林徽因的建筑图作业简直“无懈可击”。

在宾大求学期间,林徽因同时积累美术和建筑领域的学术基础。从宾大顺利毕业后,林徽因又进 耶鲁大学 戏剧专业学习半年舞台美术设计,成为 中国向西方学习舞台美术的第一位留学生 。

在此期间,林徽因深刻意识到保护中国古建筑和建立中国系统建筑理论的重要性,她说: “我将要带回给国人有关东方与西方交汇的一个真信息……不是去取代我们自己的,永远不要。我们必须学习所有艺术的基本原理,只是运用这些原理来设计那些清晰的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从此成为中国建筑学界最让人称羡的一对神仙眷侣。

这一天是宋朝为《营造法式》作者李诫立碑刻的日期。梁思成和林徽因选择这一日结婚,正是为了纪念这位建筑学家,后来他们还为儿子取名为“梁从诫”。

此后的十几年间,梁思成、林徽因,以及营造学社的考察队从华北地区辐射开去,走遍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两千七百多处中国古建筑。

成功无捷径,每个成功的背后绝非偶然,都是不为人知的心酸与坚持。

1937年,在五台山,他们找到苦寻多年的佛光寺。经过营造学社考察鉴定,佛光寺大殿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一举打破了日本人断言中国根本不存在唐代木结构建筑的结论。

中国的古建筑学者们走出书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不敢错过每一处结构、每一片砖瓦,一丝不苟地将这些一度无人问津的古建筑绘制成图,在中国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学科。

1955年4月1日,西方愚人节,可是一点也不开心,这个写过《你是人间四月天》的才女,建筑大师因病去世时,在她的墓碑上镌刻着“建筑师林徽因之墓”。

注意,不是才女,是建筑师,这才是她最大的IP。

民国才女系列故事,敬请期待。

我是思想的搬运者——石墨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