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白鲟灭绝之殇,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4
2020年,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正如过往历史,人类从未停步探索一样,有很多很多的希冀愿望需要开拓和实现,也有太多太多的美好景象成为记忆,然而,还有许多许多的遗憾令人扼腕。

最近看到媒体报道,我国长江地域特有的国家Ⅰ级濒危珍稀物种—— 长江白鲟 ,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宣布灭绝(extinct)。其实早在2019年9月17日,就在一个学术会议上被披露,然而大概是出于谨慎吧,经专家组评估,直到2020年1月2日才被正式宣布。

长江白鲟,这个被称为 “中国淡水鱼之王” 的珍稀物种,曾经是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灭绝事件中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躲避过了地壳剧烈运动和火山爆发,躲避过了自然环境的种种恶劣变化,然而,却躲不过人类的滥捕滥杀,以及人为造成环境恶化的严重后果,就此灭绝。

长江白鲟,古诗词中多有咏叹,曾经是江中一景。诸如西汉辞赋家王褒有诗 “鲸鲟兮幽潜,从虾兮游渚。 ” ,魏晋时期文学家张华有诗“ 玄鹤降浮云,鲟鱼跃中河。 ” ,南北朝文学家庾肩吾有 “海鸥时出没,江鲟乍噞喁。 ” ,唐代沈仲昌有 “江南仲秋天,鲟鼻大如船” ,宋王安石有 “白沙眠騄骥,清浪浴鲟鱼。” ,明代徐熥更有 “霜侵远渚鲟千尺,月照寒芦雁一声。 ” 佳句传世,如今,也只能是在诗中去品味。

更可惜的是,不但野生长江白鲟,而且迄今为止没有人工养殖个体存留。从此,长江白鲟,也仅仅只能从动物标本去观察,只能从图片和影像中去了解。虽然人们还抱有一线期待和希冀,希望有漏网之鱼在长江某些水域或许还有幸存,然而,从2003年至今近二十年,再也没有发现长江白鲟的存活痕迹,因而希望渺茫,也许只是一厢情愿的自我安慰罢了。

这已经不是我国第一次珍稀濒危物种灭绝事件,而且已经多次发生。上世纪初,曾经广布南方省份的 中国犀牛 ,在人类大肆捕杀情况下宣告灭绝; 高鼻羚羊 ,上世纪四十年代灭绝; 白头鹳 ,上世纪五十年代灭绝;1972年, 台湾云豹 宣告灭绝;1979年, 新疆虎 宣告灭绝;八十年代,曾是中国分布最北的灵长类动物 直隶猕猴 宣告灭绝; 滇池蝾螈 灭绝;2001年,野生动物 镰翅鸡 在中国境内灭绝;2007年,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 白鱀豚 宣告野生灭绝;2015年, 长江鲥鱼 被宣告“功能性”灭绝;……

而这些,仅仅是众多灭绝事件中的部分,不但动物,植物种类灭绝更是远超过动物种类,而且物种灭绝是全球性事件。据统计,从17世纪工业革命开始,平均每十年就有一个物种灭绝;进入20世纪后,平均每天就有一个物种灭绝;而现在, 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

如此触目惊心的灭绝事件,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大自然受到威胁的最主要原因是人类!不少国家和地区不计成本后果的过分发展经济,城市化的扩张,工业化的严重污染,人为的放任和怠慢,使得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物种灭绝不断加速,从而威胁到人类生存的境地。

也许有一种论调,说这些物种灭绝是物竞天择的结果,这完全是缺乏常识的陈腔滥调。要知道,我们的世界是一个生态循环系统,在进化中会出现自然淘汰和物种进化,然而,这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只有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物种和环境之间,通过自然协调和自我调节达到稳定状态,才能保持整个生态的稳定。如果任何一个节点出现突变,那么就会引起系统失衡,物种灭绝,甚至导致整个生态系统毁灭。

历史上物种灭绝发生过五次,都是因为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导致,然而,我们面临着第六次物种灭绝危机,而这一次,却是我们人类导致。人类毫无节制的索取和肆意妄为的扩张,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威胁,工业化导致的自然环境的污染和恶化,使得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都受到严重威胁,而人为的肆意砍伐、破坏植被森林以及滥捕滥杀,加速了大自然物种的灭绝速度,如果不加以节制,那么不久的将来,也许人类的生存将难以为继。

就拿长江白鱀豚、长江鲥鱼和长江白鲟来说,长江水域的灭绝式捕捞和水域环境改变是其灭绝的主要原因。长江,我国的母亲河之一,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河流之一,也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要屏障。

然而,多年来人们在长江拦河筑坝、阻隔水道、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挖砂采石等活动影响,使得长江水域的环境日趋恶化,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珍稀特有物种资源全面衰退,多种物种灭绝,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如果再不采取措施,那么,珍稀鱼类灭绝只是开始,生态平衡被打破,生态圈更加脆弱,将会导致更多的物种灭绝,进一步影响到生态环境,更进一步影响到周边地区人类的生活,将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值得庆幸的是,如今人们已经意识到人类才是自己生存的最大敌人,如果想保持生态平衡和适应人类发展,那么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有计划地开发和利用,而不是无节制索取和肆意破坏。就拿我国来说,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让长江休养生息,就值得赞扬。

然而,我们还要看到,长江水域物种灭绝和环境恶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仅仅是采取禁渔措施,就认为可以使得长江水域恢复生态,还有必要采取更多的措施。诸如对整体河道一些项目的生态环评重新审核,对周边省份的经济开发计划做出调整,对养殖业的整顿也有必要加强,总体要采取全面措施,才能挽救生态环境不至于加速恶化。

长江白鲟灭绝事件,只是一个局部区域的典型事例,然而,从这一事件得出的教训,可以推及全国,推及到我国整体生态环境的整顿和治理,应该看到,我国还有很多物种面临濒危灭绝,很多地方的生态环境值得担忧,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真正做到“举一反三”,不能让长江白鲟灭绝事件重演。

《战国策·楚策》: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希望相关方面能够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也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居安思危,悲天悯人,把爱护环境和保护野生动植物作为我们应尽的责任去担当。

2020/1/3榆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