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古代斗栱在不同时期的特点?

如题所述

1. 起源
斗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的崖墓、石室、石阙和明器中已见其身影。现存实物包括四川绵阳县的汉代石阙以及雅安县后汉高颐墓的阙,这些斗拱形式后来影响了日本建筑,如法隆寺大消。
2. 北魏
北魏时期,云岗石窟外廊的斗拱继承了汉代的风格,以一斗三升为主,并加入了人字形补间铺作,交错排列,呈现上弯曲线。云岗第9窟便是其例。
3. 辽代
辽代佛宫寺释迦塔转角铺作中,斗拱继续发展,其人字形补间铺作两边向上弯曲线状,形成类似小屋顶的轮廓。
4. 唐代
唐代斗拱在形状上有所创新,如西安大慈恩寺大雁塔入口处的黑大理石雕佛殿,展示的二跳角科斗拱和人字形补间短柱。唐代的实物例证有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和日本奈良的招提寺。
5. 五代十国
吴越国时期的斗拱实物有杭州保俶塔和灵隐寺石塔,以及丹徒县甘露寺的铁塔,这些都展示了斗拱在这一时期的应用。
6. 辽代
辽代的斗拱实物丰富,如义县大奉国寺大雄宝殿的带尖下昂四跳斗拱,以及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等。
7. 宋代
宋代李诫在《营造法式》中对斗拱进行了标准化,称为铺作,成为大木作的一部分。清代雍正十二年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则称之为斗栱,并设定了严格的规范。
8. 传承与影响
从唐到清,斗栱的排布逐渐由疏变密,与立柱高度的比例也由大到小,其结构作用减弱,装饰性增强。斗栱不仅是礼制的重要体现,也是建筑尺度的标准。此外,斗栱的结构还传播至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