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的结构

如题所述

颐和园形成行政、生活、游览三大功能区块的结构。


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块,为皇帝听政、接见外宾之所。颐和园在乾隆皇帝建清漪园(颐和园前身)的时候,并没有行政和居住区块,因为皇帝都是当日来回,并不居住。不过,到了光绪年间,以慈禧太后退居休养的名义,在这里建立起了离宫,事实上,这里就成为了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听政、接待外外宾的主要场所。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心。


以乐寿堂、玉澜堂为主体的生活区块,为帝、后们生活起居场所。由于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长期在颐和园理政,这里就慢慢形成了庞大的配套生活区块,这个生活配套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帝、后的居所为主体,位于行政区的西侧,万寿山下,南面是一望无际的昆明湖,环境十分宜人。


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的风景区块,为皇家赏景之所。对于颐和园来说,最广阔的面积,还是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构建的风景区块,这也是乾隆皇帝建造清漪园时的主体结构,在颐和园多达4350亩的广阔面积中,昆明湖等水面的面积多达3/4,甚至把园外几十里外的北京西山,以及玉泉山上的妙高塔、玉峰塔等也借景入园,景色模仿西湖,但不逊色于西湖。


颐和园简介: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为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与圆明园毗邻。


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崇庆皇太后把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