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孝道的句子

如题所述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4.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5.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6.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7.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1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

  1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12.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先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8
曾子曰:“慎终①,追远②,民德归厚矣。”(《学而篇第一·第九章》)

孔门强调厚丧葬,重祭祀,并赋予丧祭之礼以道德的意义,视作孝道的继续和表现,寓教于礼, 以达到民“不犯上作乱”的目的。表明儒家礼教虽不具备宗教的形式,却起着宗教同样的作用。

①慎终:终指丧礼,意即对亲长的丧事要谨慎行事,对父母之丧要尽其哀。②追远:远指祭祀, 意即对祖先要追思不忘,对祭祀祖先的丧祭之礼要尽其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①三年无改于父之道②,可谓孝矣。”

(《学而篇第一·第十一章》)

这一章乃专对当时贵族而言,说的是观察人子孝与不孝的方法。长期无改于父之道,就是大善;

否则,虽善亦不得为孝。它反映了孔子倡导守旧、反对革新的思想,曾被后代不少政治家利用过。

①其:指人子,而且不是指平民百姓,而是指有权继承君位(包括诸侯和卿大夫)的人。志:志趣;志向。行:行动;行为。②三年:泛指长时间,甚至是终身。道:此处乃指父亲生前的作为, 包括其思想和行事。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篇第四·第二十章》)

这一章与《学而篇第一·第十一章》重复。有两种说法:一谓孔子弟子各记所闻详略不同;一谓此章当是一、十一章的脱简。

孟懿子问孝①。子曰:“无违”②。

樊迟御③,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④,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篇第二·第五章》)

在孔门儒家,孝悌为仁之本。古人也常以“仁孝”并称。孔子很重视的这个孝,是以礼为其主要内容的。孝子对父母生前的起居和死后的葬祭,都必须合乎礼,才算得上孝;没有礼,也就没有孝了,没有仁了。

①孟懿子: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鲁国大夫,和季孙、叔孙并称鲁国著名的三大家。② 无违:有的本子“无”作“毋”。古书里多用“无”字为“毋”字,意即不要。王充《论衡·问孔》篇:“毋违者,(毋违)礼也。”黄式三《论语后案》:“古人凡背礼者谓之违。”朱熹《论语集注》:“无违,谓不背于理。”这是宋代理学家把礼解作理。故无违,即无违于礼。③樊迟:名须,字子迟。孔子学生。一说比孔子小四十六岁,一说小三十六岁。御:驾驶马车。④孟孙:指孟懿子。

孟武伯问孝①。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②。”(《为政篇第二·第六章》)

这一章是孔子言孝的另一内容。“父母唯其疾之忧”一句的“其”字,古来有不同的说法,或曰指父母,或曰指儿子;今人多以为指儿子而言。其实,俗话说“长病见孝心”,或说“久病无孝子”, 指的都是子女对父母的疾病的态度,这种态度是区别孝与不孝的重要原则。所以,孔子这句话的原意应是,为子女者惟当以父母之疾病为忧。

①孟武伯:姓仲孙名彘,孟懿子之子,武是谥号。②其:代词,有几种解释。王充《论衡·问孔》:“武伯善忧父母,故曰:‘唯其疾之忧。’”

《淮南子·说林训》:“忧父之疾者子,治之者医。”以上,“其”指父母。马融却说:“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这里,“其”指儿子。今从前说。

子游问孝①。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②。至于犬马,皆能有养③;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篇第二·第七章》)

这一章是孔子言孝与礼的关系,着重论述了“敬”与“不敬”是人与犬马之别。李光地《论语

札记》说:“盖言禽兽亦能相养,但无礼耳,人养亲而不敬何以自别于禽兽乎?”这前半句谓禽兽亦能相养,自是不足取;但后半句指出“不敬”就是“无礼”,却颇为中肯。“敬”是近于“礼”的。孔子已经明确指出,人类之孝的总则是“无违”于“礼”,生前“事之以礼”(二·五章);到了孟子、荀子、王船山、张謇等,更声称有没有“礼”就是人与禽兽之别了。

①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孔子学生。少孔子四十五岁。②养:旧读 y4ng 漾,奉养的意思,即以饮食供养父母。③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有几种不同讲法:或曰人养活犬马,或曰犬马养活人,或曰犬马亦能养活它自己的爹娘。当指犬马都能够得到人的饲养。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②;有酒食,先生馔③, 曾是以为孝乎④?”(《为政篇第二·第八章》)

这一章是孔子言孝的又一内容,色难乃心难。所强调的仍是子女对父母从表面到内心的“敬”, 即“礼”。

①色难。色指脸色。色难有两解:一说难在顺承父母之脸色,一说难在侍奉父母时能做到和颜悦色。前说指父母的脸色,后说指子女的脸色。问孝,当从子女的方面讲,自以后说为妥。②弟子、先生:刘台拱《论语骈枝》:“《论语》言‘弟子’者七,其二皆年幼者,其五谓门人。言先生者二, 皆谓年长者。”此章言孝,必指家庭内部关系而言,弟子当指年幼者,先生自指年长者。

③馔(zhu4n 撰):饮食,食用。④曾(c6ng 层):副词,竟,难道。

子曰:“事父母几谏①,见志不从②,又敬不违③,劳而不怨④。”(《里仁篇第四·第十八章》)

①几(j9 基):轻微;婉转。谏:规劝。②志:志向;意志。见志不从,意谓自己的意见、心意不被听从。③违:触忤;冒犯;违反。④劳: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劳,忧也”;劳而不怨, “亦谓忧而不怨也”。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①,游必有方②。”(《里仁篇第四·第十九章》)

①游:指游学游宦,亦即去远方从师或谋职。②方:指去向,场所。有方,即有一定的去处, 而不他往,俾父母有事,召之即回。

子曰:“父母之年①,不可不知也②。一则以喜,一则以惧③。”(《里仁篇第四·第二十一章》)

①年:指年龄。②知:识。此处谓常记在心的意思。③喜、惧:郑玄《论语注》:“见其寿考则喜,见其衰老则惧。”

子曰:“出则事公卿①,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②,不为酒困③, 何有于我哉④!”(《子罕篇第九·第十六章》)

①事:奉事,服事。②勉:尽心尽力。③困:旧注,乱也。不为酒困,即不被酒所困扰。④何

有于我哉:意谓对我来说何难之有。袁枚云:何有于我,言我只有此而他无所有也。
第2个回答  2020-11-08
1、父母,唯其疾之忧。

  2、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4、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

  5、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6、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7、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8、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9、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