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二年级了不愿意学习,不在乎老师批评,该如何引导?

如题所述

孩子上二年级了不愿意学习,不在乎老师批评,该如何引导?

在谈引导之前,我们需要先知道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学习,为什么不在乎老师的批评。孩子上二年级,年龄大概在7周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他的学业长期处在批评、否定的评价中,那么家长要警惕孩子患上了“习得性无助”。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来的概念。1967年,他用狗狗做实验。实验一开始,研究人员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电击狗。刚开始,狗狗会试图逃脱,可是在多次失败后,狗狗就彻底放弃逃脱了。尽管后来笼子的门打开,狗狗也看得到,可在听到蜂音器的声音时,它也只会呻吟和颤抖,然后等待痛苦来临,而不选择逃跑。

塞利格曼把这种现象叫作“习得性无助”。后来心理学家们发现,这种“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在人类身上常有发生。因此,现在谈及“习得性无助”,一般是指人在经历多次失败和挫折后,对自我能力产生质疑,对问题感到无能为力。这种状态下的人会绝望,会自我放弃,会呈现出无所谓的态度。

二年级的孩子,自我认知的来源,基本来自家长和老师。如果他在学业上很少得到肯定,总被家长说“笨”“不是学习的料”,或者总被老师批评“作业写得不好”“反应慢”等,他就对给自己贴上“笨”“不会读书”“差生”等标签。一旦有了这样的认知后,他在学业上就会呈现消极的状态,无论家长或老师再怎么批评他学习上的问题,他都无所谓,因为他告诉自己“我就是这样”。

这种“习得性无助”的状态,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人自我保护机制的一种方式。没有人会真正承认自己“不行”,甚至认为自己“废材”。孩子对学业的“无所谓”,更多时候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家长要改变孩子目前“不愿意学习,不在乎老师批评”的现状,那么一定要看得到孩子这种无声的反抗,意识到他内心渴望以及寻求一种认可和肯定。

那么,家长要怎么来引导孩子,让他脱离这种学业上的“习得性无助”呢?

一、面对老师的批评反馈,我们传达时要转变话术。

我向来是不建议家长直接把老师批评的话直接转达给孩子的。一方面是孩子很容易把老师的客观评价附上主观猜想,他们会认为“老师表扬代表喜欢,批评代表厌恶”,而这种认知会影响他们对老师的态度,进而影响学业态度。另一方面,心理学上的“标签效应”指出,老师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孩子对自我的认知,积极的评价会激发孩子上进;消极的评价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因此,家长在家长会上或者平时与老师沟通时,得到了老师对孩子的批评反馈时,不要直接传达给孩子。比如老师说“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孩子数学学得比较差”等,我们在传达给孩子时,可以把话术改为“老师说你最近上课注意力比以前好了,你要继续加油哦”“老师说你数学还有进步空间,我们一起通过试卷来查漏补缺吧”等。

这样一来,孩子既能意识到问题所在,又因为老师正向的评价,他会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进,从而在后续的学业上,有意识去调整。

总之,把批评转变为积极的话术来表达,是帮助孩子走出“习得性无助”的第一步。我们需要先让他相信:我有能力改变。


二、睡前花15分钟陪孩子谈心,了解孩子对自我和学业的看法。

在引导孩子相信“我有能力改变”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去改变他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学业的消极看法。而要帮助他改变,就需要我们先完成了解这一步。

怎么了解孩子对自我和学业的看法呢?这里建议家长可以在孩子睡前15分钟陪伴孩子,并与孩子谈谈心,引导他说出他对自己的评价和对目前学业上的看法。

如果孩子对自我的评价很低,比如“我不聪明”“我很笨”等,这时家长就要问孩子,为什么这么想?引导孩子获得这些认知的根源,可能是来自爸妈的评价,可能是来自老师的评价,或者其他同学的评价等。

这时,我们要引导孩子客观看待这些评价,比如孩子的这种认知是爸爸妈妈辅导作业时说的,这时,我们要跟孩子道歉:“对不起,爸爸/妈妈那么说,是因为太着急了,所以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你原谅爸爸/妈妈,好吗?你不是笨孩子。下次爸爸/妈妈口不择言,你可以提醒爸爸/妈妈,控制情绪,别乱说话。”

这样一来,孩子就能意识到身边人的评价有时是出于自身主观因素而做出的评价,并不代表全部事实。这对他日后更好地取舍他人的建议与看法,会带来很大帮助,也能帮助他辩证地去了解自己,不容易被他人的言论所伤害。

总之,与孩子谈心,引导他改变对自己、对学业固有的消极认知,这是帮助孩子走出“习得性无助”的第二步。我们需要帮助他重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可能性。

三、学会看到孩子在学业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他鼓励和表扬。

在完成以上两个步骤后,我们还需要及时给予孩子在学业上的鼓励和表扬,强化他对自我的新认知,以及给自己重新贴上新的积极的标签。孩子如果平时学习比较差,常被老师批评,学习上也不自律自觉,那么家长要鼓励和表扬孩子确实有一定的难度。盲目表扬是不行的,而这就要求家长必须学会从细节处去看到孩子学业上的闪光点。

比如孩子在家长辅导下写对了一道题,这时我们就可以及时鼓励和表扬。我们可以说:“你看,你认真、用心去答题,这不就写对了吗?这样说明,学习你是可以的,我们要继续保持哦。”这样的鼓励和表扬,会让孩子对学业有信心,另外他也会知道“认真”“用心”对学习的重要性。

总之,从细节处去鼓励和表扬孩子,让孩子在学业上树立自信,这是帮助孩子脱离“习得性无助”的第三步。我们要让他知道,学习上只要认真和用心,就能行。

四、辅导孩子作业时多点耐心,帮他巩固过往的知识点。

除了以上步骤,家长还要意识到孩子对学业的放弃,有一部分原因是他落下了基础知识点,导致他现在的功课跟不上,听不懂。

我们努力帮助他脱离“习得性无助”的困境后,想要帮助他树立新的自我认知和学业信心,还需要我们花时间和精力耐心地帮助他去补以前落下的功课。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在学业上无助,无非就是语文拼音没学好,生字没掌握;数学算术没学明白,相关单位和应用题不理解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课本教材,然后辅导孩子,帮助他一一补回来。

总之,业上要有自信,对自我有新认知,最终还要回归到学习上的真实收获,这是孩子能真正脱离“习得性无助”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能解开一道难题,能获得一个满意的分数,这是学业底气的直接来源。

最后,在孩子不愿学习、不在乎老师批评这件事上,除了以上提供的方法和建议外,我还想表达一个观点——“没有天生不爱学习的孩子”。孩子天生有强烈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学习可以满足他们这些需求,他们不可能不爱学习。

孩子在成长中会不愿学习、逃避学习,甚至厌恶学习,更多是受到了身边周遭人事物的影响。而这也提醒教育者们,当孩子在学业上陷入“习得性无助”时,当他不愿学习,不在乎任何批评时,我们要反思自己是不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始作俑者。无论如何,教育路上,希望我们都能做到对孩子多点肯定和表扬,少点否定和批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1-03

对于小孩子不喜欢学习而且还不在乎老师批评,只能说这样的孩子脸皮是非常厚的。孩子通常不喜欢学习是没有找到学习中的乐趣,总是会认为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为孩子经常会被受罚,所以两次三番的就已经形成了习惯。作为老师的还是要多给予一些鼓励和沟通,要让孩子在这种情绪上找到学习的优点。

父母唠叨

特别是在学校里老师也经常批评他,回到家里家长也开始唠叨,久而久之孩子总觉得学习是一件非常负能量的事情。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给予多一些的鼓励和赞扬,或许就可以改变孩子的这些想法。没有一个孩子是不喜欢老师表扬的,如果经常批评孩子的话,肯定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已经形成了常事,孩子就会无所谓,家长应该找到老师和老师沟通一下。

学习兴趣

在幼儿时期的时候培养孩子以学习兴趣为主,特别是孩子平时比较喜欢什么,而且对什么东西比较感兴趣的时候,这样就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总是拖拉,只能证明孩子的作业是不会写。学习的时候他能听懂老师说什么,做作业就比较快速,不会写的时候就比较慢,而且还喜欢假装看书,但一个字也看不进去。

像这种类型的孩子需要家长给予陪伴,虽然说现在的生活压力比较紧张,有不少年轻的父母都选择在外面挣钱,通常交给爷爷奶奶看管。所以说这样的孩子在学习上遇见困难,通常也是找不到合理的办法解决。作为父母的还是要给予孩子更好的关爱和陪伴,要及时疏导孩子在学习中的困难,这样就能激发学习的动力。久而久之会从鼓励中成长和进步,自尊心也会得到保护。

第2个回答  2021-11-03
这个时候可以告诉孩子学习的重要性,给孩子讲一些哲理性的故事,孩子可能会因为那些故事学习的。
第3个回答  2021-11-03
要告诉孩子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厉害,才能让其他人更喜欢自己,要鼓励孩子,适当的给孩子提供奖励,这样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第4个回答  2021-11-03
要和孩子交流,要让孩子意识到老师这样的行为,可以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要让孩子学会接纳别人的意见,不要让孩子太自信。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