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幼儿在游戏中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如题所述

儿童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曾有人说 : 国际人才竞争的前沿领域,不在大学,也不在中小学,而是在幼儿园的摇篮中。可见幼儿时期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纲要》中强调,幼儿园必须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而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关注更多的是:幼儿是否吃饱,是否会唱儿歌,是否听话,是否乘巧。“身心健康”像是一道远处的风景,看着它,想着它,但却很少有人真正走进它。然而,幼儿时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黄金时期,其思维、个性、道德观念的形成,感觉、知觉、注意、想象、记忆、情感意志的发展,都需要正确的教导,因此从小培养健康的心理是教师和家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要如何关注和培养幼儿的良好心理品质,是我们幼儿教师和家长值得思考的问题。然而,形成幼儿不良心理品质的因素有许多,据全国 22 个城市的调查资料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 12.97% ,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 3000 名 4 — 6 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有 8.8% 的幼儿有不良行为, 11% 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 8.5% 的幼儿忧虑、紧张。这些都是不健康的心理。形成幼儿不健康心理的原因有许多,而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首先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家长的教育思想落后,观念淡薄。有的家长认为,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就行了,家长对幼儿的衣食住行及身体保健舍得 , 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据当地对幼儿家长的调查表明 :80% 的家长重视知识的获取 , 在家长接小孩时,关心的是孩子今天学到了多少知识,吃了哪些有营养价值的食品,却不注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甚至有的家长直接向学校、老师要求让孩子学些高难度的知识,认为孩子会背古诗、会数数字就是聪明的,根本就不从幼儿教育的规律出发。如今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都有种“拔苗助长”的错误思想,父母一昧追求获取知识多少的程度,却忽略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其次,形成幼儿不良心理因素的另外方面是单亲家庭所致,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都希望自己有一个温暖的家,都需要母爱和父爱,这是缺一不可的。有的父母不顾及孩子的存在,也不顾及孩子的感受,经常在孩子面前争吵;有的家长自己心情不好就拿孩子出气,这样就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就会变得古怪、抑郁。

二、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幼儿园规程》中强调,幼儿教育是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事实上。大多数幼儿园往往只重视幼儿生理卫生保健,而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卫生保健。另外,教师的言行、教育方式和方法不当,从而导致幼儿心理不健康。夸美纽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的榜样是教育学生的,它最终影响着学生的一生。”这足以说明教师的人格、言行、教师对幼儿的态度都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更何况幼儿园是对 3 — 6 岁以上的孩子实施保育和教育,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依赖思想严重、自制能力差、模仿力强,因此,教师在其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教师脾气暴躁、情绪无常,偏心、没有同情心和爱心,都会给幼儿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幼儿教师的不良教育方式方法如:当幼儿犯错误时,便对幼儿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或对幼儿严厉地训斥等,都会使幼儿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以至造成幼儿厌学,不愿意上幼儿园。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有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各种游戏厅**场所、各种电视、书刊媒体、等等无不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还有幼儿最直接接触的人和事,对幼儿心理是否健康有直接的联系。据我亲眼所见,游戏厅或里经常有 7 — 12 岁的小学生出入,甚至有时候还带着更小的孩子;有的家长为了图方便,便让自己的孩子玩游戏机以吸引住他们,认为不要闹事就行了,还有的家庭里已经过早地让幼儿接触网络,殊不知,这些行为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已经埋下了隐患。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问题越来越凸显。

面对越来越丰富、而又充满诱惑的生活环境,应如何保护幼儿的心理健康?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导向。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在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人,孩子的性格养成是从小培养出来的,家长的教育方式、性格特征等都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幼小的心灵。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作为家长首先应该转变观念,不要一昧只追求孩子是否吃饱、穿好,而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因此家长要事事从我做起,在孩子面前树立榜样,要注意维护家长的形象,注意改正缺点和毛病,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尽可能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对社会也要从善意的角度来看,有一颗宽容的心态,对自己的孩子评价应是积极向上的。其次,还要改变一些传统的教育方式,不要总是以指责和训斥的方式教育孩子,而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关于捕捉孩子的优点,要给孩子的进步留有一定的空间,要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看到孩子有所进步,就要给孩子赞扬和鼓励,要让孩子感受到进步的快乐。对于家长给孩子提出的要求应该是孩子经过努力能做到的,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要求不宜过高,否则只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其次要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拥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在孩子面前多用一些礼貌用语,让孩子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的熏陶。尽可能让孩子参与做家务,使孩子溶入家庭生活中,让他们在家中享有民主平等的地位。

(二)树立学校正确的教育导向。

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在教育过程中不但应重视幼儿的身理健康更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作为学校要走出传统的误区,学校不仅负着向幼儿传授知识的责任,而且还要担负起幼儿心理健康的责任。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幼教工作者除了要热爱幼教事业,还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防止情绪上的偏激,教师的言行举止、谈吐都正面影响着幼儿,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尊重幼儿,平等相待。马斯洛有一句著名诊断: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尊重之上。因此,教师与幼儿之间要建立平等的关系,要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多给孩子一些赞扬和认可,激发幼儿的积极情绪,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如教师发现幼儿的不良行为要耐心教导,不得有讽刺、挖苦、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环境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成长的外部因素,无论是蒙台棱利的教育思想,还是株罗 . 朗格朗的教育环境观,还有我们今天所提出“环境育人”原则,无不说明环境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言:“儿童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互动作用中积极主动构成的。”《幼儿园管理规程》也把“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列为重要的教育原则,努力营造幼儿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要形成幼儿健康成长的环境,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爱家、爱家乡、爱祖国等教育;从小就培养幼儿要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知道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等等良好行为习惯,可让幼儿适当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让幼儿得以体验一些世间美好的品德。

人类已经进入了新世纪,社会竞争也更加激烈,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所培养的学生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幼儿抓起,毕竟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嘛。让我们倾心竭力,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