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阜阳市历史悠久,人文蔚盛。历史上以颍州(今阜阳市区)为中心的南部开发较早。西周以后,在今阜阳境内即建立了妫姓的胡子国,临泉境内的沈子国,颍上境内的慎等。
春秋战国时,又出现了太和原墙的原阳,倪邱的新,临泉的寝等县邑。由此地域概念逐渐形成。秦代始置汝阴县,汉属汝南郡。三国魏置汝阴郡。北魏孝昌四年(公元528年)置颍州 ,隋设汝阴郡,唐设颍州,宋设顺昌府,元属汝宁府,明属凤阳府。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颍、亳二州首次并为统一版图。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亳县复升为州,分出。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颍州为直隶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颍州为颍州府,并以颍州本辖新置附郭县,乾隆皇帝依奏赐名阜阳县 。颍州府不仅包括今阜阳市、亳州市全境,而且含今六安市霍丘县的大部分地界。
民国38年(1949年)2月,撤亳州市,并入亳县。同年3月,撤阜阳市,并入阜阳县。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阜阳地区有界首市、亳县、太和县、阜阳县、涡阳县、蒙城县、颍上县、阜南县、临泉县和凤台县。县、市以下划分区(镇)。区以下划分乡(镇)。乡(镇)以下为行政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阜阳地区专员公署,下辖八县一个行政办事处。
1998年2月,亳州市从阜阳市划出,由省直辖。
2000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亳州市、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划归亳州市管辖。目前,阜阳市辖界首市和太和、临泉、颍上、阜南四县及颍州、颍泉、颍东三区。
1953年9月,界首市撤销,建界首县。阜阳地区其它县区划未变。
1958年11月,界首县与太和县合并为首太县。阜阳地区其它各县区划不变,但县以下区(镇)、乡(镇)统统撤销,建立人民公社,公社以下划分生产大队,大队以下划分生产队。

1959年5月,首太县撤销,复分为界首县、太和县。
1961年至1962年,阜阳地区各县划小公社,公社之上建区,公社以下仍划分生产大队,大队以下划分生产队。
1964年10月,建立利辛县。其辖地包括由阜阳县划出的4个区,由蒙城县划出的1个区,由涡阳县划出的3个区和由凤台县划出的2个区。
1965年,阜阳县城关镇改建为阜城镇,县级,直属阜阳专署,其辖区为原阜阳县城的4个人民公社。
1969年,各县撤区并社。
1975年12月,建立阜阳市。其辖区除原阜城镇所属的4个人民公社外,又将阜阳县的水上公社和阜阳县新华区的3个大队划入。
1977年1月,凤台县从阜阳地区划出,归属淮南市。
1979年,各县、市再次划小公社,社上建区。
1983年,全地区各县市撤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建置,人民公社改建为乡(镇)政府,生产大队改建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
1985年,阜阳地区辖有阜阳市、亳县、阜阳县、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太和县、颍上县、阜南县、临泉县、界首县,共1市10县。全地区共有125个区、11个区级镇、658个乡、33个乡级镇、15个办事处、6647个村民委员会、139个城镇居民委员会、40941个村民小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