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胤祥的轶事典故

如题所述

胤祥和胤禛兄弟两不仅在政治方向上保持高度一致,在审美情趣上也有很多共同之处。胤祥处事低调、韬光养晦,处处谦卑恭敬,绝不恃宠逞能,这不但让雍正赏识,也使别人无从评议。胤祥虽身处高位,却从没有被荣华富贵冲昏头脑,反而更加谨慎,甚至从不在家接待外臣,以免招忌。
作为雍正最信赖的兄弟,胤祥从皇兄那里获得了诸多的恩宠和荣耀。雍正元年,胤禛传旨按康熙年间分封皇子为亲王之例,赐给钱粮23万两。胤祥百般谦退,经皇帝再三宣谕,只收下13万两。胤禛又援引玄烨对待其兄裕亲王福全成例,准许胤祥分封后可支用官物6年,胤祥仍是辞谢。尽管胤祥对于皇兄的恩赐总是竭力推辞,他还是得到了许多相同地位的人不曾享有的殊荣。根据皇帝旨意,原来只归他兼管的佐领人丁全部划归怡亲王府属下,又于亲王定额之外增加一、二、三等护卫共17员,仪仗中也增加豹尾枪、长杆刀各二,以突出他的与众不同。雍正三年二月,又以胤祥“总理事务谨慎忠诚,从优议叙”,特在亲王之外又加封一个郡王爵位,允许他在儿子中任意指封一人,这在清代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胤祥坚辞不受,胤禛也不好十分勉强,遂命给他增加俸银10000两,以为奖励。就连死去20余年的胤祥生母章佳氏也沾了儿子的光。雍正元年六月,皇帝谕将其原有“敏妃”封号提高两级,追封为敬敏皇贵妃;同年九月,又奉旨袝葬景陵。
胤祥曾奉旨到泰宁为雍正勘陵,雍正帝欲将其中一块属于“中吉”风水之地赐给十三弟,但胤祥感到自己不应享受供帝后们修墓之地,遂怵切固辞,又到涞水县自选了一块地,请求赐为安葬之所,胤禛不得已只好依从他。胤祥病危时,就身后事一一嘱咐:殡殓“只用常服,一切金玉珠宝之属,概不可用”。他亲自画出坟院图,叮嘱王妃及诸子说:“不要违背我的话,超越以往的定制。”雍正也说“又如朕每年加赏亲王俸一万两,吾弟悉封贮未动,遗言嘱其福晋及诸子曰皇上所赏当铺及我之产业已足敷尔等之用,此历年所赏俸银可仍旧缴进,以备皇上赏赉之需。”不过后来这怡亲王陵寝,雍正办得还是大大逾制了。
雍正最是反对臣子结交过深,却曾降旨给臣下,鼓励支持他们多和怡亲王交往。以上这些事例,既体现雍正皇帝对爱弟的格外恩遇,被雍正称为“柱石贤弟”。 这是从康熙朝三阿哥回复康熙十三阿哥的病情折子得来的印象。那么严重的病,直接导致他后来早逝,他却足足忍了一年不吭声,太医去看的时候,也没有任何哀叹忧怨之辞,并不以此来乞求父亲的垂怜。即使后来成为了怡亲王,朝鲜人还说“十三王喜其称颂先皇之语”如果赞扬他的父皇,他就会很高兴。
《八旗通志》上记载“圣祖(康熙)在热河,偶遣使回宫。王(胤祥)迎问起居,堕马脱胫,强自抑按,仍齐集请安,不自知其足之伤也。”这只能是十三不再次次随驾的四十九年后。而按照五十年的大夫诊断书,他的鹤膝风已经发作一年多了。鹤膝风在先,导致坠马的可能性从时间上来看非常大。他的傲气不允许他在康熙派来的使臣面前示弱,更不想让外人觉得他可怜,才会隐忍倔强以至于斯。 雍正是对佛学禅宗都相当深入的人,相比之下,胤祥是一个更为世俗的人。他虽然也通禅语,会和四哥谈经论道,会给儿子弘晓讲解佛学,但并不热衷。怡王对宗教信仰处在一种想起来信信,想不起来拉倒,大部分时候他是想不起来的状态。
传教士宋君荣的书信里说“这位十三世子很尊重欧洲宗教和人士,特别是对巴多明神父特别宠爱。……但他从来不想得到该神父自愿表示为他写的宗教书和鞑靼文著作。”传教士觉得怡亲王对他们很友好,对宗教人士很尊重,但很明显,胤祥对拜读圣经并没有什么兴趣。
“神父利用了这一机会而谈到了犹太人,特别是至今仍能在开封府见到的那些犹太人,这些人从周代就已经到达中国……十三世子在听到我向他们所讲的情况之后,便令我们在一个约定的日子内再来谈。我们于该日前往世子府上,他告诉我们说,他已调查了开封府犹太人的情况,向我们介绍了他们所拥有的希伯来文经书。他想详细了解有关这一民族的情况,接着又询问我们是否懂得这些希伯来文经书。”胤祥的办事效率很高,求知欲和好奇心也很强,不过大家关注的重点完全不一样,传教士们想拿到的是犹太人的希伯来文圣经,胤祥想了解的是一个民族的情况和文物资料。 孚王府位于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137号。是胤祥之子弘晓的府址。
孚王府坐北朝南,府中建筑布局可分为东、中、西三路。中间主要建筑有:正殿(银安殿),殿前左右各有配楼7间,后殿5间,后寝7间,最后是后罩楼7间。后罩楼两侧,各有一座独立的庭院。正院西侧有几个四合院是王府眷属的居住区。东路院原属府库、厨厩及执事侍从的住所。孚王府布局严谨规整,是清代王府的典型建筑,也是北京现存较完整的少数王府之一,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现为国家机关办公场所。 怡贤亲王园寝位于北京西南大约89公里、涞水县以北12.5公里的石亭镇东营房村西云溪水峪。墓主人就是康熙皇帝第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该陵寝也叫十三爷坟。
园寝处于丘陵地带,三面环山,依山傍水,林木丰茂,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园寝背西向东,占地面积约40万平方米,全部建筑物30余座。建筑用料全部采用红砖绿瓦,其规模浩大,布局严谨,工艺精湛,气势宏伟。周围松柏参天,涛声瑟瑟,庄严肃穆,华贵典雅。在清代王陵中独树一帜。整体布局自东向西依次为:三华里神道,沿神道依次为神道碑亭、火焰牌楼、五孔石拱桥、四柱三门石牌坊、平桥、华表、元宝山、偻佝桥、三孔桥、神道碑亭、神厨库、井亭、值班房、月台、宰牲亭、朝房、宫门、南北焚帛炉、隆恩殿、宝顶等。神道两侧松柏参天,园寝四周环以绿瓦红墙。陵寝雍正八年建成后,为守此陵,清政府在此设水东营驻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二员,并设园寝护卫军,东西两个营房。东营房驻马步军兵,西营房驻护陵旗族员。清盛时期,园寝范围皆为禁地,护卫森严,权重势大。辛亥革命以后,园寝护卫军撤走,只剩旗民守护。1925年,镇威军第一次染指怡王陵,砍伐了白桦树;1931年,神道碑亭被拆;1935年,当时河北省长宋哲元和涞水县长王作舟用一个营的军队,押着80多个盗墓贼把墓挖开,墓葬全被挖空,葬品及所有文物被盗走。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时期,为了作战,将怡王陵拆毁,地面建筑全被平毁。现存文物不足三分之一:石牌楼两座:一为七楼四柱牌,高10米,长25米,柱基和坊梁均有雕刻图案,工艺精湛。一为火焰牌楼,高10米,长25米。气势非常壮丽。神道碑一座,高5米,宽1.4米,碑上有满汉文字刻写的“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等字样。华表一对,高13米,柱基和柱体均呈八梭形,刻有大小腾龙48条。极为罕见。五孔桥一座,长38米,宽7米。以上建筑全为汉白玉质料,保存尚好,但由于当地村民的无意识和破坏,部分建筑已经有损坏现象。园寝及现有文物已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收录于“中国名胜大词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