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进行有效拓展

如题所述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展阅读的研究和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展开的,其基本做法是结合文本适度地拓展相关内容,如主题相同的短文、片段,或链接与文本关系密切的课外知识,将文本置于更广阔、更开放的知识体系之中,能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并通过这一开放的过程,使学生直接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开展阅读实践,以期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
于是,无论是公开课还是示范课,也无论是研讨课还是竞赛课,授课教师都会选择在课堂教学中放入拓展内容,如果没有拓展教学,总感觉似乎缺少了点什么。拓展教学似乎成了阅读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但“拓展”往往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拓展一般是作为最后的一个教学环节,在课文即将结束时,出示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或开阔学生的视野。有些教师误以为只有进行了拓展才能够体现课程新理念。我觉得我们在追赶流行追赶时尚的同时,更有必要把热情沉淀为理性,静下心来对当前阅读课堂的拓展热作一番审视。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要重视拓展的实效性。
【误区】
鲁迅先生的《故乡》这篇文章,有位老师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我”和闰土虽然才相处了一个月,却情同手足、难舍难分。他们相约一定要再见面,可这一别就是30年,30年后的闰土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师:30年后的“我”回到故乡,终于和老朋友重逢了,那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读读这段文章。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师:他们此次见面的情景有哪些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生:30年过去了,闰土40多岁了,变化一点是正常的,但是没有想到他变得那么老,那么穷,身体一定不太好。
生:闰土对“我”的态度变了。恭恭敬敬地喊“我”老爷。
生:以前他们在一起时有说不完的话,而现在却说不出话来。
师:是啊,这次见面的情景与“我”的想像相差太远了!读了这个片断,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闰土会变成这样?
生:闰土为什么这么恭敬地喊“我”老爷?
师:那是因为在当时那个黑暗的社会里,劳动人民生活是的不到保障的……
接下去教师又向学生解释了一大段关于当时社会的黑暗的内容及三十年前的少年闰土,使得学生们都似懂非懂地陷入了沉默当中。让我们仔细地审视这段关于闰土三十年后情况的拓展到底有没有必要呢?在这篇文章中,描写“我”三十年后再回故乡与闰土见面的那一段文字引进课堂,我们要挖掘和感悟的是闰土少年时代的可爱形象中,虽然人物命运的巨大反差,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问,但对三十年后闰土的命运与造成闰土悲惨命运的社会背景生硬地灌输给学生显然是没有必要的。这样的拓展有“画蛇添足”之嫌。
【理性思考】
语文教学是需要拓展的。怎样的拓展才真正具有有实效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思考拓展的角度,寻求得当的拓展方式。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更多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考虑,那种形式上的拓展少一些.拓展运用得合理,运用得适时、适量,它对语文的教学,对孩子的学习是有特别大的作用的,也是教师创造性用教材的表现。
笔者思考从以下几种角度展开尝试:
1.运用补充式拓展材料,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背影》让我们感受到一位无私、伟大、让人震撼的父亲形象。补充:
父 亲
母亲整周都在外出差,由父亲照顾我。
其实我都已经高二了,老大一个人了,还照顾啥,我想。然而我是一个庸懒的人,平时在家从不干活,做起事来总是笨手笨脚的。父亲这段时间也为了一个会议忙得不得了。
一日极早放学,买饭尙不是时候,只好先回家,挨到吃饭时间,又懒得下楼,父亲也不曾到家,便call曰:“帮我买一盒饭。”不多时,饭已到,但父亲转身又出门,只留下一句“我那头还有事,你自己先吃吧”
……
早晨上学匆匆忙忙,吃过泡面将锅往水池一丢,便忙着上学。父亲一整天都没能回家,我亦终日“勤奋学习”,留得一口锅在水池里“泡水”。次日醒来,但见锅已洗净,依稀记得昨日11点睡觉时父亲仍未回家……
母亲不在家的日子。
于是想起父亲的许多好处,依然记得小时调皮的我被父亲狠狠“教训”了一顿后发誓要“记仇”;依然记得幼儿时父亲教我做一大堆算术题;依然记得小学时父亲总是耐心解答我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依然记得初中时自己成绩不佳父亲仍一次又一次地鼓励我,指出我的每一次哪怕是微小的进步;尽管父亲给了已上高中的我更多的自由,但父亲仍不忘给我提供不少建议,不忘常敲我的警钟,帮助我修正前进的方向……
有时我和父亲一起回家,上楼时,邻居看了常开玩笑说:“儿子长得比老子高喽!”父亲总是高兴地笑笑。
儿子长大了,长得比父亲还高了;父亲亦不再有当年的好身体了,只是高兴地看着,看着自己用心血培养的儿子长大、长高,长得比自己还高……
显然,这段拓展材料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给学生提供了理解课文的支撑点,丰满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在阅读了拓展材料以后,学生更深刻地感悟了人物形象,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理。当学生感受到这份浓重的母爱后再朗读课文,自然声情并茂了。
2.运用导读式拓展材料,激起课外阅读兴趣。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
学习了鲁迅的《故乡》这篇文章,可以请学生读一读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所写的《有的人》。让学生课外继续搜集鲁迅先生的名言、故事或作品,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人。学习了《刷子李》从文中感受到人物刷墙技术的出神入化后,也可以再让学生欣赏《泥人张》、《快手刘》的有关片段,感悟“熟能生巧”,“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
情的感染是需要强化的。在已经形成体验的情况下,再用重锤定音,学生一时的情绪才能稳定为情感。这样的拓展,起到了扩展学生视野,延伸课堂学习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语文课堂真正的效益是把学生从小课堂引向大课堂,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健康地去求知。课外资料课内化,能将拓展演绎得更加美丽。
3.运用列举式拓展材料,促进学生多元理解。
拓展要在学生学习,理解,需要的时候出现。比较在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时候,可以在学习结束的时候及时拓展: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
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狄德罗         
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
——杨振宁
这种渗透在教学中的拓展,自然的让人找不到痕迹.却是最有效的。适度的拓展能帮助学生感受,理解课文。
4.用点拨式拓展材料,帮助学生消化难点。
每一节课都有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处往往也是教材蕴含深刻含义的地方,更是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地方,每个教学环节都应该围绕难点而设计,因此,在教学的难点处进行拓展,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的作者总是先在生活中有所见,有所想,有所思,然后引起创作冲动,最后下笔成文。而读者的阅读正好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往往需要循着作者行文的思路,以词句作为切入口才能感受人物的形象,领悟人物的情感,准确把握作品的重点。教学时,对文本中的疑难或关键的词句进行拓展教学,有利于学生准确全面的掌握知识理解文本内容。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的时候,主要工作就是紧紧围绕“智取”来品析词句,在此基础上,学生基本上都感悟到了本文情节安排的巧妙和人物形象塑造的传神,但是,我总感觉学生对吴用等人的“智”的认识,还不够到位,于是,我对文本进行了拓展:先是请同学们讲讲本文另一个主要人物杨志的故事,使学生意识到,杨志也是一条好汉,他有勇有谋。接着,我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哪些地方,也表现了他的“智”?学生纷纷发言——杨志在山路上辰牌起身,申时便歇,有远谋;正午热不可当,杨志催促军汉在黄泥冈快行,有预见;松林见人窥探,立马查看,有机敏;不许众军汉买酒解渴,怕有蒙汗药,有戒心;见众人吃了无事,方才动嘴,有心机……最后,我问学生:为什么要写杨志的“智”呢?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杨志处处小心,时时提防,却还是着了吴用等人的计,这是用杨志之“智”来衬托吴用等人之“智”,而且,钱财劫了,还把杨志逼上了梁山,吴用更是“智”高一筹啊。这个文本拓展的设计是基于文本的,很明显的,也是文本解读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发现这段文字的补充,丰满了学生对课文人物内心的感悟。当学生感受到这份困难重重,这份决心后再评价人物,再朗读课文,更能走进人物内心了。
因此,拓展应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拓展式课堂也绝不能变成语文教学中的“花拳绣腿”,而应该是实效性和创新性并重. 拓展并非弃文本而不顾,而是教师围绕主题对教学资源的优化重组,教师对文本资源的开发和拓展,要以“本”为本,确定可行的拓展角度,又要以“生”为本,联系学生的实际需求,把文本教学资源的拓展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文本教学资源拓展的度,进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大语文观。我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结合教学实例,总结出“拓展性材料”在阅读教学更多独特的教学功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