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到底几个步骤

如题所述

两个步骤。

1、使自以为知者知其不知

关于苏格拉底如何使他的对话者从自以为知者到知其不知,苏格拉底的弟子色诺芬(前430——约前354)在《回忆苏格拉底》所载苏格拉底同尤苏戴莫斯关于“正义”的对话中,“助产术”的运用最为典型。

尤苏戴莫斯志在成为政治家,苏格拉底有意找他讨论“正义”问题:苏:能否区别正义与非正义?尤:能够。苏:虚伪属于正义还是非正义?欺骗、做坏事、奴役人属于正义还是非正义?尤:非正义。

苏:奴役非正义的敌人、欺骗敌人、偷窃敌人的东西,也属于非正义么?尤:不是。苏:是不是可以这样归纳:虚伪、欺骗用在敌人身上,属于正义行为,用在朋友身上属于非正义行为。

尤:对。苏:假如在士气低落时,谎称援军来了,儿子生病不肯服药,父亲骗他,把药当饭给他吃,这种行为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尤:是正义的。

苏:你是说,就是对朋友也不是在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坦率行事的吗?尤:的确不是,如果你允许的话,我宁愿收回我已经说过的话。

这个例子说明,苏格拉底提出问题让谈话对象回答,提出与对方的结论相悖的例子,使其自己发现结论的谬误,这是一种“伪证”的办法。

2、使自以为不知者知其所知

苏格拉底从别人可能比自己聪明、比自己知道得多的假设出发,主动找人谈话。当谈话对象从自以为知到知其所不知时,他却没有失去对参与谈话者能够解决问题的信心,一步一步加以引导,从而最终推出答案,使从学生自以为不知到知其所知。

拿他与学生讨论什么是“美德”为例,当学生通过与苏格拉底的讨论得知“美德”并不是他原以为的“美德”而感到非常沮丧时,他继续鼓励学生“如有可能,我将接近这个概念”。

在对方不知道“美德”这个概念时,他把话题转入到比“美德”问题更简单的“图形”,使谈话对象触类旁通;当对方意识到美德是“对高贵事物的想望和获得这种事物的能力”时,他又把话题转入到“善”与“恶”。

他就这样按照问题本身的逻辑,自然地转入“善”与“恶”的话题,达到“美德即知识”的结论。

扩展资料:

优点:

1、被称为最早意义上的“发现法”。

苏格拉底在谈话时常采用讨论的方式,通过问答、交谈、或争论法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知识。

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错了,不直接指出错在哪里和为什么错,而只是提出暗示性的补充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

从这个意义上说,“助产术”是最早的“发现法”。

“发现法”的提出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同时也有利于老师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问题。

2、“助产术”有利于调动老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助产术”既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又要求老师在旁边对学生加以引导、鼓励和协助。

就像在助产的过程中一样,如果只有产婆单方面的引导,或者只有产妇一方使力都不能顺利产下孩子。

同样的道理,在教育过程中,缺少教师或学生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不能产下“真理”,因为苏格拉底认为真理就像母胎里的孩子,藏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获得真理的过程就是真理生产的过程。

3、“产婆术”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家和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要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一个新生思想的“产婆”。

真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中,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身上发现真理。[4]40教师的任务是帮助人们去发现存在于人们内心的真理,帮助人们发现自身的潜在能力。

“产婆”式的教育方法,就是为了唤醒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精神力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精神助产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3
  一共就两步,具体解释,请你参考:
  步骤
  精神助产术
 【 “精神助产术”是苏格拉底在讲学和辩论时常采用的方法】,他希望通过对话或提问来揭露对方在认识上的矛盾,从而引出每个人心目中的真理。助产术主要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讽刺。他经常与各种人谈话,讨论人们所感兴趣的人生问题。他在与别人谈话中,装作什么也不懂,向别人请教,让人家发表意见。他这样做是为了引导人们发现自己认识中的矛盾,意识到自己思想的混乱,怀疑自己以前的知识,迫使自己积极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第二步是产婆术。这一步的作用在于让对方发现自己认识的混乱并否定原有认识,从而引导他走上正确的道路,逐步得到真理性的认识,形成概念就整个过程而言,它是一种“提问—回答—反诘—修正—再提问……”循环反复的过程。丹麦哲学家克尔恺郭尔(1813——1855)把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归纳为两条规则: 1.使自以为知者知其不知:关于苏格拉底如何使他的对话者从自以为知者到知其不知,苏格拉底的弟子色诺芬(前430——约前354)在<回忆苏格拉底>所载苏格拉底同尤苏戴莫斯关于“正义”的对话中,“助产术”的运用最为典型。尤苏戴莫斯志在成为政治家,苏格拉底有意找他讨论“正义”问题:苏:能否区别正义与非正义?尤:能够。苏:虚伪属于正义还是非正义?欺骗、做坏事、奴役人属于正义还是非正义?尤:非正义。苏:奴役非正义的敌人、欺骗敌人、偷窃敌人的东西,也属于非正义么?尤:不是。苏:是不是可以这样归纳:虚伪、欺骗用在敌人身上,属于正义行为,用在朋友身上属于非正义行为。尤:对。苏:假如在士气低落时,谎称援军来了,儿子生病不肯服药,父亲骗他,把药当饭给他吃,这种行为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尤:是正义的。苏:你是说,就是对朋友也不是在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坦率行事的吗?尤:的确不是,如果你允许的话,我宁愿收回我已经说过的话。这个例子说明,苏格拉底提出问题让谈话对象回答,提出与对方的结论相悖的例子,使其自己发现结论的谬误,这是一种“伪证”的办法。
  2.使自以为不知者知其所知:苏格拉底从别人可能比自己聪明、比自己知道得多的假设出发,主动找人谈话。当谈话对象从自以为知到知其所不知时,他却没有失去对参与谈话者能够解决问题的信心,一步一步加以引导,从而最终推出答案,使从学生自以为不知到知其所知。拿他与学生讨论什么是“美德”为例,当学生通过与苏格拉底的讨论得知“美德”并不是他原以为的“美德”而感到非常沮丧时,他继续鼓励学生“如有可能,我将接近这个概念”。在对方不知道“美德”这个概念时,他把话题转入到比“美德”问题更简单的“图形”,使谈话对象触类旁通;当对方意识到美德是“对高贵事物的想望和获得这种事物的能力”时,他又把话题转入到“善”与“恶”。他就这样按照问题本身的逻辑,自然地转入“善”与“恶”的话题,达到“美德即知识”的结论。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4-05
3追问

您太逗比了

追答

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