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在美国刷碗、打工,也不愿回国的北大留学生,后来过得怎样?

如题所述

张益唐

18年前,有这么一位留学美国的北大学生,在美国毕业之后,因为找不到工作,只能被迫去饭店打工。可是即使这样,他也不愿回国,现在他怎么样了呢?

这位留学生就是张益唐,他是恢复高考制度之后的第一批北大学生,当时被学校里的老师甚至校长寄予厚望。在他以公派留学生的身份去美国留学毕业之后,却留在了美国不愿回来。

这样的选择在很多人看来都很是不能理解,凭着他的学校和学历在国内随便找个工作也比在美国刷碗强啊。张益唐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这样的选择又给他带来了什么呢?

刷碗为生的博士生

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并不相同,所以对待同一件事每个人的选择也会大相径庭。正如那句"此之甘饴、彼之砒霜"。很多人的选择在外人看来非常不理解,但是对他们自身来说也许是一个好的选择。

博士毕业之后,张益唐就做了一个其他人无论如何都不能理解的事,那就是留在美国,即使自己在这里并不能凭借博士生身份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即使要靠刷碗来养活自己,也要留下来。

这一年是1992年,刚刚博士毕业的张益唐已经37岁了。其实在那个年代来说,这个年纪也不算大,因为作为北大的第一批本科生,他上大学时就已经23岁了。

况且对于张益唐自己,年龄也并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情,他最期望的就是自己可以一头埋在数学的世界中,其他的任何事自己都不去理睬。

也正是他的这个想法,导致了他做出了关于未来的决定。

博士毕业之后,张益唐并没有拿到导师的推荐信。在美国,没有导师的推荐信,会被认为是因为表现太差,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都不会招收这样的毕业生的。

而张益唐没能拿到推荐信并不是因为他做得不好,反而是因为他做得太好,好得让他的导师都有些震惊,这件事情我们稍后再说。

事实证明,在美国同样面临着毕业找工作的难题。张益唐学习的是纯粹的数学专业,也就是说他所学到的理论在实际的生活中并没有什么用处。

按照本来的预期,张益唐毕业之后可以到美国的一家大学教书,他的同门师兄们就是这样的。可是满腹才华的张益唐并没能如愿以偿,但是他并没有怀才不遇的悲怆,他就是这种不争不求、默默无闻的性格。

毕业之后的张益唐一筹莫展,现在摆在他面前的似乎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回国。他所就读的美国普渡大学,在国内教育界也是相当认可的,也就是说只要他愿意回去,随便找个学校任教绝对不成问题。

可是张益唐就是不愿意回国,他在后来的采访中,透露回国内"世俗压力太大了,你躲不开的,你要不出论文,你就会怎么样怎么样。我自己可以沉住气,我不要这些东西,但你的家人、亲朋好友不答应。"

在张益唐看来,如果留身美国,他就完全不用考虑类似方面的问题。后来的他在美国快餐店打过工,在超市收过钱,但是他觉得在那里从来没有人看不起自己。

或许正是这样的心境,才让他能在之后的十多年间真正潜心于数学研究。

顺利毕业却没得到推荐信

其实早在张益唐在北大求学时,他的这种淡泊心境就已经被当时的北大校长丁石孙看中。刚入学北大时,张益唐学习的是应用数学专业,这个专业更贴近于实际,说白了也更容易找工作。

可是学了两年之后,张益唐觉得自己对应用数学并不感兴趣,他想学习的是纯粹的数学,他认为原始的数学理论有一种独特的美。

张益唐的这种想法是在他十岁之前就已经确定了的,当时的他花了自己好几个月的零花钱,买了《十万个为什么》里面的数学,生物、地理三个分册,在全部看完之后她觉得自己对数学最感兴趣。

张益唐转入了理论数学的学习,在张益唐读研时,有美国的大学教授来北大交流,提出想要接收几个北大数学系的学生。时任校长丁石孙立即推荐了张益唐这个学生,他希望张益唐能在纯粹的环境中更好地做研究。

于是在1985年,张益唐坐上了从北京飞往美国的飞机,那一年他已经30岁。

到了美国普渡大学,张益唐的导师是莫宗坚。莫宗坚在代数几何领域非常有建树。

张益唐期起初和莫宗坚这位老师的关系非常好,他们每天都会见面讨论很久的数学问题。可是在张益唐对老师说自己的论文课题是"雅可比猜想"的时候,他的老师感到了不可思议。

莫宗坚认为这个猜想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太难,劝他换一个题目,可是张益唐不愿意,这也许就是师生二人关系降温的起点。

张益唐继续着自己的课题,随着更加深入的研究,他发现自己导师的一些已经被全世界公认的研究结果竟然是错误的。导师已经凭借以前的研究获得了很大的名声,如果这条消息传出去对他造成的损失将是极大的。

张益唐在此时与导师莫宗坚就已经产生了分歧,最终,张益唐论文里使用的莫宗坚的错误结论被数学界发现了,莫宗坚的名声受到了打击,从此后师生二人关系变得非常冷淡。

甚至在张益唐完成答辩后拿博士学位之后,莫宗坚一直都没和他单独聊过。莫宗坚后来也承认,张益唐的答辩非常出色,但是他确实没有想过给张益唐写推荐信。

十年磨一剑

在美国找不到对口工作,又不愿意回国的张益唐,只能找一些类似于刷盘子、送外卖之类的工作。他在美国有不少朋友,一个朋友在看到张益唐的状况后面,询问他愿不愿意到自己的连锁餐厅里面"帮忙"。

在朋友的餐厅里,他主要做一些帮忙记账之类的工作,有时候也需要帮忙打打杂。不过好在这份工作有比较多的空闲时间,让张益唐有时间去思考一些数学上的问题。

张益唐非常喜欢一个人默默想问题,他常常在散步的时候思考心中的问题。有一段时间他寄居在朋友的家中,除了吃饭,他和朋友几乎从不交流,空闲的时间他不是在翻阅别人的研究成果就是在独自思考。

在美国的打工岁月并没有消磨了张益唐的意志,他一直把心思放在自己热爱的数学上。不过在2010年之前的日子里,他虽然小有成绩,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研究进展。

2010年,他把注意力放在了数学界著名的难题"孪生素数的有限间隔"猜想上,这个猜想已经被提出了百余年时间,可是至今仍然没有人能够证明。

张益唐花了将近四年时间,终于找到了别人未曾想到的方法论,他后来回忆,在灵光乍现的一瞬间,他如有神助,后面的证明过程顺理成章地就被他列出了。

他把自己的证明过程投给了国际数学界的权威杂志,世界上的数学家们看到之后都被震惊了,他们没想到一个以前从没有听过名字的人能够攻克如此艰难的课题。

出名之后,张益唐得到了很多荣誉和奖励,可是他对这些功名利禄不为所动,他最怀念的就是在朋友家里的那段最纯粹的研究时光。他说:"我的心很平静。我不大关心金钱和荣誉,我喜欢静下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对于张益唐曾经的选择,我们很难评论是对是错,或许回到中国,他也能取得相当的成就,而且生活水平会很好。

可是对于他来说,内心的平静或许才是最重要的,他宁愿在一个没人打扰的环境里,在内心的数学王国遨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5
应该过得也还是挺好的,经过一些比较简单的体力劳动,但是后来也凭借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岗位。
第2个回答  2021-03-15
后来他一边打工一边从事自己的专业研究,他每天都在努力进行学习和研究,最终获得美国大学的认可,成为知名的教授。
第3个回答  2021-03-15
过得普普通通,也就是一般人的生活样子,并没有很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