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第一第二名的学生都不是班里最有出息的孩子呢?

如题所述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的成绩在班上一定是第一名。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上学时成绩最好的孩子是长大后最有希望的。但是,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班上最有前途的孩子大多不是第一名和第二名。

为什么在班里是第一名?最不希望的孩子多吗?试着调查“第10个效果”。

90年代左右,一个叫周武的小学老师受毕业生们的邀请,参加了学生会。看到自己教的孩子走上社会,周武也感到很自豪。但是,他发现小学班上第一个和第二个孩子的成绩比在班上取得成绩的孩子低得多。

这个现象让周武抱有好奇心,为了弄清原因花了近十年的时间。追踪151人毕业班的小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也升入了大学。结果,小学时成绩前五名的学生进入中学后,成绩下降的人占40%以上。

相反,上小学时成绩在第7名到15名左右的学生,到了初中和高中以后,出现成绩上升的人占了81.2%。也就说,第7名到15名左右的学生里有一大半的人上初中和高中以后,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而周武的这个发现,被后来的人称为“第十名效应”。

“第十个效果”的具体含义:

去学校的时候成绩偏颇,但不是最高班的学生。将来的发展比成绩第二的学生多。成绩在10个左右的孩子有着更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社交能力等。这是进入社会后比成绩的智商更重要的东西之一。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①第二位知识贫乏

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小学的成绩,除了只看语言数的英语三个专家之外,还加上可有可无的自然科学等学科。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学生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日语的几英三课上,很少读其他的书。上中学和高中的话,学科突然变多,知识小的孩子很难适应,成绩就会下降。

第十位左右的学生,不追求极致的好成绩,在专业学习中,广泛阅读课外的书。这不仅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

②追求成绩而放弃兴趣

有学生要求第一名和第二名,但基本上放弃了自己除了上课以外的生活。无论是上课还是放学后,都会沉迷于书和作业,放弃自己的兴趣,不去玩,不看电视等等。在一定时期内,专注于这样的学习对成绩很好,但是随着中学和高中的学科的增加,精力不足,成绩下降也并非不可思议。

相反,成绩中等以上的孩子有自己的兴趣,喜欢参加课外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等,在活动中锻炼了人际关系的能力。这些孩子们在运动中也在锻炼身体。进入社会后在社交方面没问题。

③长期第一抗压力弱

很多孩子在班里成绩最好。我习惯了被很多人支持着的感觉。我也习惯了一帆风顺的生活。但是,生活总是不能一帆风顺。特别是进入社会后,无论在哪里都会面临挑战和挫折。如果整理不好的话,很多成绩的第一个孩子就不能接受前后的落差,甚至会进一步恶化。偏爱中上等的孩子,在成绩方面没有那么大的心理压力和优越感,心理抵抗力会很强。

成绩的高低和孩子将来的成果没有绝对的关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坦伯格认为,如果孩子在学业上表现出的智力再加上“惰性智力”的话,要想在社会上取得成果,需要孩子的良好“成功智力”。成功的智力有创造力、想象力、分析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等。

所以,一个孩子在学业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们并不是将来在社会上也能出人头地。当然,他们并不是不能出人头地。斯坦伯格认为孩子的教育必须平衡“惯性智能”和“成功智能”。

父母应该如何平衡孩子的“惰性智能”和“成功智能”呢?

①在重视孩子的学业的同时,培养兴趣

父母请不要无视兴趣的作用。对于学习阶段的孩子来说,兴趣不仅是生活的调味料,还可以让孩子放松。一进入社会,孩子的兴趣也会成为支撑生活的技能。有从小就喜欢画画的孩子。即使画了十几年,也能画得很好。

②培养孩子的抵抗力

如何应对挫折很重要。孩子从小就被父母捧着,没有经历过风雨。这些孩子们走上社会经历了挫折,可能会变得自暴自弃。因此,父母重视孩子对挫折的能力,多让孩子受苦,锻炼坚强的心。

③提升孩子的情妇

情商和智能商一样重要,一个高恋人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得更好。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孩子的人际关系都很重要。人际关系很强的孩子在周围很受欢迎。所以父母很重视给孩子培养情妇。例如,孩子独立解决和朋友的矛盾,改变立场思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9
因为这些孩子在上学期间太过于注重自己的学习成绩,思维逻辑已经固定化了,所以很少会成长为最出息的孩子。
第2个回答  2021-03-19
那是因为虽然他们的成绩很好,但是这些孩子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强,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所以不一定是班里最有出息的孩子。
第3个回答  2021-03-19
因为他们只懂得死学习,根本不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理论当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出来。
第4个回答  2021-03-19
这是因为他们只追求自己的成绩,而放弃了很多自己喜爱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