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带理论定性讨论

如题所述

为了深入理解金属键的本质,化学家们构建了MO(分子轨道)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能带理论。让我们以金属锂(Li)为例进行定性探讨。


Li原子的核外电子构型为1s2s,两个Li原子结合成Li2分子。根据MO理论,Li2分子理论上应有四个MO。其中(σ1s)和(σ1s*)轨道能量较低,它们紧邻着Li原子,构成了所谓的价带最低未占用的LUMO。随着参与成键的Li原子数量增加,晶格中不同距离的核对价电子的影响会使能级分裂,能级间距逐渐减小,形成一个密集的能级区域,即能带。对于N个Li原子,1s和2s轨道间的能量差异导致出现两条不重叠的能带,空闲的MO能带赋予Li出色的导电性,这就是导带。在满带和导带之间,没有电子可移动的区域,称为禁带,电子难以穿越。


金属的导电性源于未满的导带,无论是因为原子间形成的未满能带还是空带与满带的交叠。当受到外电场影响时,电子可以定向流动,使金属表现出导电性。然而,温度升高会增加晶格振动,阻碍电子运动,降低导电性。金属的导热性则源于离域电子的热能传递,而金属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则是由于共享电子的“胶合”作用,使得晶体在受力时不易断裂。与离子型晶体的脆弱性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金属中的离域电子能吸收并重新发射广泛的光谱,这使得金属显得不透明,并具有金属特有的光泽。这些特性共同定义了金属独特的物理性质。




扩展资料

能带理论(Energy band theory )是讨论晶体(包括金属、绝缘体和半导体的晶体)中电子的状态及其运动的一种重要的近似理论。它把晶体中每个电子的运动看成是独立的在一个等效势场中的运动,即是单电子近似的理论;对于晶体中的价电子而言,等效势场包括原子实的势场、其他价电子的平均势场和考虑电子波函数反对称而带来的交换作用,是一种晶体周期性的势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