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影视剧看女性主义的发展道路?

如题所述

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政治纷乱的年代。

文化宗教种族,加之女权运动。

艺术作为真实世界的反映,从中可以一窥百年电影史中女性主义的体现。

20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电影界女性地位极低。

整个电影界女性导演少的可怜。

在男性主导的电影里,很难听到女性的声音。

并且女性演员待遇差,影龄短,角色单一。

电影中女性更多是花瓶,是美貌性感的性客体,在男性世界中被边缘化。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伴随女权运动,这种现象开始改变。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女性开始在电影中发声。

拍摄这类型电影的导演最初多为女性,之后有所改观,很多男性导演开始关注女性主义。


1991年的《末路狂花》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女性主义的电影。

讲述了两个周末偷闲的闺蜜,外出旅行散心,被无名男性侵犯,开枪,然后亡命天涯。

这是女性与男权社会的对垒,电影充满对女性婚姻工作独立的探讨。

两个女人最后殒身悬崖的做法或许不是最好的选择,却是最有尊严的选择。


2000年的《永不妥协》讲述了一个婚姻失败的单身母亲,如何在男权社会,带着三个孩子走向成功


这不只是一部简单的励志电影,男性在这部电影中处于“缺失”状态,解决问题的是女人,作出妥协是男人。


很显然这部电影将女性处境理想化了。

2004年的电影《名利场》改编自十九世纪英国作家萨克雷的同名小说。

女主角是一个工于心计,控制欲强的人物,为了进入奢华与权利的世界不惜一切。

电影视角极富同情心,更具女性主义。

尽管女权主义日益高涨,但北美和欧洲之外的世界,性别歧视仍居主流。

印度和东亚某些国家仍有杀女婴的存在,非洲和部分中东女性割礼随处可见。去除女性的阴蒂,使其无法享有性的愉悦,因为只有男人才可以享有,这种观点和做法无疑是对女性的歧视。

多数女性在伊斯兰社会地位低于男性,根据伊朗回教法则,女人只能和她的家庭亲近。因此,严格的穿衣哲学要求女人在公共场合遮住头发,以及穿着宽松的长袍遮住身体曲线。

所以伊朗导演以对儿童细腻的描述闻名世界。

如《白气球》《小鞋子》《流浪狗》《水缸》。

塔利班控制下的阿富汗,宗教极端分子对女性的残忍简直不可思议。


他们夺走了女人的工作权,受教育权,人生自由,甚至让98000名寡妇上街乞讨。

2003年的《奥萨玛》真实反映了塔利班统治下,女性卑劣的生活窘境。


母亲在丈夫和兄弟都战死之后,将12岁的女儿打扮成男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生路。

电影本身的压抑让人崩溃,女孩身份一旦被发现,将会面临残酷的惩罚。


而这一切来源于极端宗教注意可恐怖政权。

亚洲方面,我以中国日本和韩国举例。


中国导演张艺谋,他的很多作品以女性在过去或现在社会处境为主题。


1990年的《菊豆》,1991年的《大红灯笼高高挂》,1992年的《秋菊打官司》,1994年《活着》,塑造了四位时代不同却处境相同的女性形象。


但是拍摄此类型电影却招来不少小粉红的漫骂,认为是揭民族伤疤,我想他们应该是没读过鲁迅。


他们说:“要多宣传正能量的东西,伊朗拍孩子照样拿大奖。


我想,当中国导演只能拍孩子的时候,就是莫大的悲哀了。

日本导演中沟口健二和成濑已喜男擅长拍妇女电影。

他们对镜头下的日本女人充满同情。

中日韩三国受儒家礼教的影响颇深,尤其是日本韩国。

即使是现在,女性仍在理想与现实,家庭与事业中困窘。

1954年的《晚菊》,讲的就是日本女人认命被男性剥削。

当然在女性主义的作用下,女性觉醒独立,已经是一股清流。

我们目前的社会女权已经不常提及,女性的生存状况并不差于男性。

很多女性有着很强的独立意识和能力。

鲁迅的《娜拉走后怎样》大可不用担心。

2016年爆红的《欢乐颂》吸粉无数,其中女性主义的体现有很大原因。

韩国电视剧《第二次二十岁》中对女性在家庭和自我中的的选择的探究值得深思。

讲述19岁高三时怀孕而不得不放弃学业的女主人公在39岁时与儿子考上同一所大学后发生的故事,崔智友在剧中饰演为了在丈夫和儿子前扬眉吐气而在将近40岁时再次挑战大学的女主人公。

女性主义的道路艰难吗?曾经是艰难的,因为社会家庭的不理解。现今呢?艰难于其自身的选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