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三无”作文

如题所述

在网上认真学习了“高中教师职务培训”的几个专题后,我感 受最深的是专题四“谈如何突破写作学习和教学的难关”。在我们当 前的高中作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常常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许多学 生的作文,就像专家所说的那样,形式很美,有文采、有学识、有哲 理,称得上“三美作文”,但内容空洞,甚至不知所云,“三美”的背 后是“三无”,即没有自我、没有真情、没有思想。我的学生的“三 无作文”具体表现在:滥套题材严重,无论什么题目,都喜欢套上爱 迪生、张海迪、司马迁、海伦﹒凯特等名人的事例,以“不变应万变”。 再加上模式化的作文结构,缺乏个人的真情实感,让人觉这样的作文 纯粹是为了写作而写作,一点也打动不了人。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 呢?我觉得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加强写作素材的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 素材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作文哪里有话可说?而高中学生学业 繁重,学习压力大,单是上课、做练习、考试已经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来了,他们很少时间去阅读课外读物,看电视,更没有时间去游山玩 水,开拓眼界,所以写作素材少是很自然的事。缺乏素材就直接导致 滥用套用旧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有限的阅读材料 中,从有限的生活实践中,积累尽量丰富的素材,扩大自己的视野。 我指导学生按照以下方法随时随地积累素材: 2 (1) 摘录课本上的典型例子,精彩细节,名言名句; (2) 看练习册上的精选的美文,拓展阅读的文章,甚至试卷里 的文章有没有可以作为素材的例子; (3) 课外读一些名著,有益的报刊; (4) 记录上课时老师讲的故事,或从其他人那里听来的故事; (5) 多看新闻,关注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6) 记下自己的生活体验; (7) 注意观察周围发生的人和事。 可以说,如果能认真做到以上几点,素材应该没有匮乏之忧了。
第二、对积累的素材进行思考、感悟,分类、筛选。只是拥有 素材还不够,还需要思考、感悟,提炼出立意的角度,化为已有。我 经常指导学生对素材进行立意思考,思考这些素材,分别可以证明什 么观点,然后归纳为“意志、毅力类”、“勤奋好学类”、“自强不息类”、 “创新精神类”、“体现亲情类”、“勇敢无畏类”、“追求理想类”等等。 分类归纳后,以后写作时例子就信手拈来,不会抓破头皮了。 还有,对别人用得太多的例子,我告诫学生最好不用,因为这 样会显得你的阅读量少,见识少,评卷老师不会给你高分的。 为了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我经常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写作 素材,并启发他们从哪些方面立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运用 素材的能力大大提高了。
第三、提倡创作有个性、有思想、有真情的作文。剑术的最高 境界是手中无剑。写作的最高境界是真情自然流露,看不出有意雕琢 的痕迹。我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畅所欲言,观察生活中的细节, 思考感悟,然后形之于文。对有个性的作文,大加赞扬,并和平庸的 作文作比较,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告诫学生要使文章深刻,要扣住 事例进行深入分析,展示你的观点、你的感悟。为此,我进行了几个 专题的作文训练,“如何突出作文个性”、“如何使文章深刻”、“如何 用细节打动人”,从审题、立意、选材、语言等方面指导学生。
经过 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作文大有起色。李思莹同学的《电话?电话!》 以其真情洋溢、结构新颖获得了国庆征文比赛一等奖,作品被选登在 《廉江报》上。彭子洋同学的作文《歌唱祖国》以其感情充沛,语言 优美获得国庆征文比赛二等奖。尝到成功的滋味,学生写作的劲头更 大了。
总之,我认为,作文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从素材上, 从方法上来解决学生“三无作文”的毛病,这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 尽的职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