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历史农民的翻身推翻故事

如题所述

1917年12月,李学思出生在山东省平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三。他12岁那年春天(1929年),家乡遭灾,父亲带着全家踏上闯关东之路。父亲扁担的一头,挑着一家人的铺盖卷,另一头挑着李学思6岁的弟弟。一家人从黄河边乘船到济南。由于没钱买火车票,一路讨饭走到山海关。途中,李学思连病带饿气息奄奄,差点被父母遗弃在荒郊野外。全家人在山海关搭上开往哈尔滨的火车,苦熬了三天三夜,在哈尔滨附近的王岗站下了火车。一家人先在车站西北方向的杜家屯落户,两年后搬到哈尔滨南郊的靠山屯。
靠山屯是一个大屯子,有上百户人家,还住着周、许、魏三家大地主。三家地主有钱有势,每家都有上千垧土地,附近小南沟、哈达屯、瓦盆窑等数十个自然屯的农民,几乎都是他们的佃户。地主魏家不仅有枪,还“养大排”(地主武装)。李学思先给周姓地主家当“半拉子”,成年后又给他家扛活,当牛做马拼死拼活地干了18年,可到头来仍然是个“穷光蛋”。
李学思身性格倔强,好打抱不平。他表姐在靠山屯卖杂货,地主许家少爷屡屡赊账不还,又来佘账时表姐不允,便恼羞成怒一脚踢翻表姐的杂货摊。李学思见状怒不可遏,上前扯住许家少爷说理时,两人在大街上撕打起来。许家少爷吃亏回家找来家丁,将李学思按倒在街头,抡起“牛肚带”(套牛用的宽皮带),劈头盖脸地抽打起来。“牛肚带”一头栓着一个大铜环,身穿一件单布小褂的李学思被打得皮开肉绽,几度昏死过去。李学思被抬到家里的咽不下这口气,几次从炕上爬起来,操起菜刀要去找许家少爷拼命,但都被父亲拦住。父亲含着眼泪说:“三呀,咱是穷人,忍了吧!”说罢爷俩抱头痛哭。由此,李学思对地主阶级的刻骨仇恨,如熊熊烈火却燃烧在心头。
1947年的春天,在东北土地改革的“暴风骤雨”中,哈尔滨顾乡区土改工作小分队十余人来到靠山屯。队长叫郭蕻生是河南人,山东解放区过来的干部,队员多数是东北行政管理学院的毕业生(第一期),其中有后来为李学思代笔给毛主席写信的柏杰同志。

蕻生带领土改工作队员访贫问苦,苦大仇深的李学思积极参加土改斗争,成为靠山屯土改斗争的带头人。在诉苦大会上,李学思第一个站出来,亮出伤疤控诉靠山屯地主欺压农民的罪行。1947年6月,李学思当选靠山屯农会会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他的带领下,靠山屯和附近村屯的“土改运动”和“砍挖运动”(砍大树,挖浮财)搞得轰轰烈烈,翻身农民分得了土地、牲口、房屋和“胜利果实”。

所谓“胜利果实”,就是没收地主家的金银财宝和生活用品,也称“浮财”。据靠山村薛继库老人介绍,当时仅绸缎、布匹、衣物就有6马车,都集中在地主魏家大院里。“浮财”中最值钱的要数许家的一件貂皮大氅。据说是许家老地主用1万块大洋,从一个在他家养伤的土匪头子手里买来的。因大氅的紫貂都是活剥皮,所有的貂皮上的神经不死,传说穿活剥皮紫貂大氅,不论白天夜晚,只要有生人靠近,每一根貂毛都会立起来,把人扎得受不了。老地主平时舍不得穿,作为镇宅之宝压箱底。这么贵重的东西分给谁呢?经土改工作队和农会干部商量,一致同意分给靠山屯土改的功臣李学思。
分“胜利果实”的那天,几百号人聚在魏家大院内外,一派欢天喜地的。李学思家除分得被褥、衣服外,还分得一顶水獭帽子、一双靴子、一双毛袜和那件貂皮大氅。谁料,李学思抱起这些东西,一步登上会场中间的桌子,面对近数百名农民大声说道:“穷哥妹们,咱们分地、分房、分‘浮财’,这些都是谁给的呀?是共产党,毛主席!咱们喝水不能忘挖井人!”说到此,李学思热泪盈眶,他把怀里的貂皮大氅等举过头顶,又大声说:“眼看天就冷了,咱应把这些东西送给恩人毛主席,给毛主席写封信,让他老人家穿得暖暖的,早日打垮蒋介石,解放全中国!”院内外先是一阵肃静,随即爆发出“同意!”的呼喊声、热烈的掌声,还人带头高喊“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第二天晚上,李学思把郭蕻生、柏杰和农会干部请到家里,李学思不识字,请工作队的人代笔给毛主席写信。煤油灯下,李学思说一句,口述,工作队队员柏杰写一句。尽管语句并不流畅,但这是李学思的肺腑之言,表达了哈尔滨翻身农民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的心声!写信的时间是民国三十六年九月十日,即1947年9月10日。写完信后,李学思又让妻子找来一块干净的包袱皮,把4件礼品包好,用多股儿线、密密匝匝地缝成一个小包袱,然后交给土改工作队队长郭蕻生,请他转交给毛主席。后经各级组织层层传递,交给了在西柏坡指挥解放战争的毛主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