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概括能力

如题所述

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再结合课文内容,准确、简明扼要地回答思考题,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解析历史材料题的能力。如《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这一课中秦始皇设立的地方制度郡县制的插入课后的解析与探究的问题,王绾和李斯关于地方制度的争论?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等三个思考题?学生经过认真阅读、思考,分析得出了秦始皇采用郡县制原因,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解析历史材料题的能力。不仅如此,而且还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把握历史问题本质的能力。在学生阅读中教师因时利导,指道提取和概括历史信息。针对课文中的小字部分需要我们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来归纳回答。如《五四爱国运动》关于袁世凯和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内容,我设计了几个问题,“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原因;袁世凯急于接收二十一条的原因什么;这个二十一条为何是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呢,那中国人做和反映呢?”让学生思考理解所学内容,锻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另外图片表格也是教材中随手可见的最好的资料,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解析表格材料题的能力。鸦片战争这一课时可以插入英国向中国运入鸦片的柱状图分析为何英国人要输入鸦片呢?对中国有何影响?第二次战争爆发前中国和英国的棉布销量的表格柱状图,为何英国人在中国的棉布销量不好呢?那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读懂了表格读懂弄懂表格数字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了老师提出的问题,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解析表格材料题的能力。
第二创设情景,增加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历史课有时候很枯燥无味,学生容易睡觉。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呢?如何把学生从周公的聊天中拉回来?这是一重要的问题。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教学途径之一”学生的兴趣是学好历史的的药引,是我们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他不感兴趣,就像那头倔强的毛驴始终不肯前进。我经常创造一些胡萝卜如采用数字,图片,巧于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故事、脍炙人口的歌诀、言简意赅的歇后语或对联、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能的谜语、幽默动人的漫画等融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不同的感觉、发现、体验,浓厚的兴趣、这样活跃的思维状态,如讲到近代前夜的发展和停滞这一课是引入:单膝跪还是双膝跪。乾隆年间,英国大臣马格尔尼来华的故事,设问乾隆皇帝态度怎么样呢?乾隆皇帝为何会这么牛呢?那马格尔尼是什么态度呢?那这样的态度对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几十年后的一个当时随行的小男孩后来做了什么给中国带震惊?带动学生去思考明清时期中国的综合国力强大但是也暴露了中国统治者的夜郎自大的特点。还比如在讲商鞅变法这一内容时,就是以故事引入的。即:在古代,我国有一个改革家在推行变法法令这前,担心人民不信任,就在城南门竖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说:‘谁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给十金。’老百姓感到奇怪,只是观望着,没有人去搬。这位改革家便下令把赏金增加到五十。有一个人把木头搬到北门去了,他果然获得五十金重赏,表明政令一旦下达,就坚决执行。同学们知道这位改革家是谁吗?学生很快答出是商鞅,且兴趣盎然,我利用这一时机,引导学生思考,商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实行变法?变法的内容和结果怎样?商鞅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为何被施以车裂之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效力就高了,还从故事中培养了他们的思考能力。
第三收集经典题型,加强相关的材料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对历史作业的态度是:只做选择题,看看问答题。遇到老师要检查了,就抄抄问答题。对问答题中出现的史料很少有认真阅读并做出解答再对照答案进行分析的。真正到了考试,学生看到材料往往在材料上花上数十分钟,而不知下笔呢。由于平时接触的史料少,真正训练的时间少,所以,大部分学生形成了一个习惯:畏惧史料。一看到一堆的史料就开始害怕,尤其是古代史中的一些古文史料就更不用说了。而高考的落脚点是学生答题的能力,也就是论述和论证的能力。面对此情况,我在教学中的又一个重点是:从学生面对试题的最弱处下手,广泛搜集新型综合题,运用纵横、归纳、小结等方法,加强课后新题型的训练,每天布置一个综合题或材料题,由教师引导、归纳答案。另外利用好学生手中的已有的复习资料。严格要求学生完成作业,从作业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材料的能力。并将材料的相关答案收起,定期抽出部分题目进行分析解答。去年我带的一位高三的学生,在高考中成绩不错突破了700分,在高三下学期查缺补漏是给他们出了很多思考题,每次都叫他拿来我看检查他的完成情况,效果不错。
多和学生进行交谈心理的指导,让学生不再害怕史料。平常下课或上课前提前到教室里主动找学生聊聊,会有收获不小。现在的小孩子他们思想特立独行,接触的社会很复杂,他们的感兴趣的点也不一样,但他们也渴望老师的关爱,尤其是一些想学习而不知道怎样学习的学生。多聊天后减轻他每们的压力。
第四,改变教学方法,呈现不同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长期单一的教学模式会很枯燥无味的,好动的学生他们忍受不利这么长时间的寂静的,慢慢就进入和周公聊天的状况了。我在教学中也遇到这样的状况,上课时他们有疲劳时,我讲的少,结合本课给他们出几个思考题,如戊戌变法这一课时,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有何异同呢?提示他们从经济,政治,文化,性质比较?西乡隆盛和康有为的命运如何呢?思考把学生的兴趣带动起来,改变了沉闷的气氛,课堂效力也就会高一点。
第四、掌握做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其实这个历史材料解析要求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将材料阅读中提取的新信息和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机结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说白了就是考查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要求学生拿到历史资料题时不要急于看那长长的材料,而是先审题---看材料后的问题。审清题意是走向成功的关键,拿到题后,必须默读三遍,抓住题的格式和关键词语,是分析,还是比较,是叙述,还是概括,是评价引语,还是现实热点。读懂及审清楚这个题中有几个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换言之就是要弄懂题目的关键词,再带着问题去读材料,这样很容易回到教材提示学生这一知识点在哪里?知识点有几个。
在回来仔细阅读材料找有用信息。了解了问题明确方向后,带问题去读材料。历史材料分析反映了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特征,它是答题的前提,做好这一步的关键是首先数句号,看看材料有几句话就有几层意思,为归纳打基础。其次仔细阅读材料,挖掘有用信息:阅读材料正文前,要注意正文前或正文后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标题或出处,看完提示性的文字后,在带着问题读材料。读时要找关键词,及材料的有用信息,可以用铅笔划一下。但是不要全部划起来,那浪费做题的时间。注意关键词还有在句子的符号还有分号(意思分层),括号(解释),破折号(解释意思省略),省略号(意思省略)及关联词(并且,而且,但是),他们是了理解材料的关键。而且每个段落都有中心句,段落的中心句表达了该段的主要意义,其它句子都是围绕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分析表述的。因此,找出段落中心句,就能把握段落核心。段落中心句有的明确出现在材料正文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段首、段中、段尾等位置,找出关键词句,抓住中心句。有的隐藏在字里文间,潜伏在整个段落之中。这种隐性的中心句需要学生在整体把握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比较、进行精确的概括提炼。当然,有的段落有多个中心句,这就要求学生反复训练,通过准确划分段落的层次,来逐个提炼出中心句。在概括段落中心句的基础上,将各段落的中心信息,进行组合加工,概括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帮助你明白材料意思后你回答就小菜一碟了。
其次需要回到课本中去。材料与课文反映的知识一般会有密切联系,你可以从材料中判断出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历史事实。联想该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论述的,据此建立答题的大方向。任何材料都离不开课本知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最后在组织答案,组织答案很重要的一步,也是解题的最关键的一步。11年我们历史高考的学生反映说知道材料信息但是表达不清楚扣了很多的分,有好大一部分是根本不知道材料在讲的信息,这部分考生考试成绩很差。组织答案是要注意一不要照抄材料,而是不要搬材料文不对题及置材料于不顾一味回归教材,三是堆积辞藻、白话连篇,不注意语言的表达。
在你答题的时候要注意序号化、规范化、段落化、精炼化。因此,教师一定要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答案的准确性。首先,要让学生准确审题,按照所给分数多少,判断问题的主次,区别作答。其次,加强知识的迁移训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再次,强化学生高度概括能力的训练,答案力求简约,语言精练、表达准确,关键字词一定要突出。最后,答题语言一定要按照题目的要求表述,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答案做到要点化,序列化。还要驾驭好史实和文字,繁简适当,运用历史术语,答出“历史味”,突出本学科的特点,不答“外行话”,不夸张,不犯花哨病,不罗嗦,字要写的工整而迅速。答完后切忌过早轻松高兴,还需要仔细默读一两遍,反复修改。
以上以上几点是我个人在利用教材培养高一学生解析历史材料题的一些粗浅尝试,今后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善于收集资料做有心人,利用各类材料题,设计一些精彩而又切实的思考题,并丰富我们的历史教学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解析历史材料题的能力。从高一年级开始打基础培养。总之,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方法、科学的思维、有效的训练,史料分析能力的提高还是大有希望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