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软骨肉瘤【病理改变】

如题所述

周围性软骨肉瘤的病理改变在肉眼观察和显微镜下具有明显特征。手术切除时,肿瘤通常较大,表面呈现出类似花椰菜的不规则凹凸,常被一层薄的纤维性假包膜所包围。早期,骨软骨瘤的软骨帽会变厚,如果在成人期超过1-2cm,应怀疑有恶变可能。软骨层呈圆凸状生长,分叶状侵入骨质,原有的透明软骨特性丧失,变为质地柔软、多液、灰白色和半透明的肿瘤软骨。


进一步发展时,肿瘤表面呈现膨胀,形如花椰菜或蘑菇状,肿瘤软骨向骨软骨瘤基底和宿主骨扩展。钙化和骨化是其显著特征,深层区域钙化尤为强烈,表现为黄白色颗粒、环状或不规则的点,质地坚硬。骨化表现为松质骨的增生,有时呈现白色象牙状。


在显微镜下,周围性软骨肉瘤的恶性度分为三级。Ⅰ级恶性度最常见,肿瘤广泛钙化骨化,细胞结构变异较少。Ⅱ级恶性度次之,钙化程度和范围较小,细胞核大,染色深,多形性明显。Ⅲ级恶性度最低,钙化罕见,肿瘤由分化良好的软骨构成,细胞核多形化,有时可见巨大或怪异的核。


恶性进展的反分化软骨肉瘤相对罕见,通常从Ⅰ级向Ⅱ级或Ⅱ级向Ⅲ级转化不易察觉。即使反复复发,恶性度通常不会进一步恶化。然而,周围性软骨肉瘤有时会转化为恶性度高的非软骨肉瘤,如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或骨肉瘤,这种反分化过程较为罕见,仅占约4%。这类转化会导致侵袭性强、溶骨性的肉瘤,破坏原有的影像特征,并侵入周围组织。




扩展资料

周围性软骨肉瘤是起源于骨外,种植于骨上的软骨肉瘤。发病率较中心性软骨肉瘤少。好发于男性,男女之比为2∶1。成人期发病,一般见于20岁以后,青春期前无发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