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以善养善谓之大恶!

如题所述

“以善养善,谓之大恶”,是相对于“以商养善,谓之大善”来说的。这两句话合起来意思是说,以经商来做善事,有收益,能挣点钱,大伙都乐意跟着做,于是成了大善;以不计成本的善来做善事,自己亏本,别人也不愿意跟着做,结果导致做善事的人越来越小,最后导致没人来做,所以就成了大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12
“以善养善,谓之大恶”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当以一种不计成本、不顾回报的善良行为来培养或鼓励另一种善良行为时,可能反而会导致前者逐渐失去其价值和意义,甚至最终成为一种“恶”。
首先,这句话的背景可能在于提醒人们对于善良的运用需要有一定的智慧和策略,而不能一味地无条件地付出。如果一种善良行为只是出于一种机械的、表面的、一厢情愿的、不考虑实际的做法,那么这种善良可能只是一种空洞的形式,甚至可能会带来反效果。
其次,这句话也可能是在暗示善良的行为需要有所选择和权衡。在现实社会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善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只是凭借一时的冲动和感情,那么善良的行为可能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
因此,这句话的含义在于提醒人们行善要有智慧、有策略、有选择、有度数,不能盲目和过度。只有在合适的时机、适当的方式下进行善良的行为,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和意义。
第2个回答  2022-12-18
古人云:“大仁不仁,大善不惠。”
真正的善行,不在于假仁假义,不在于小恩小惠。
行善也要讲究方法,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01
小善如大恶
春秋时期,鲁国规定,凡是鲁国人到国外去,看到本国人在外国为奴隶的,可以先垫钱赎回,回国后到政府报账。孔子的学生子贡在国外赎回了一个鲁国人,但却没有到政府去报账。
国人都夸子贡人品高尚,但孔子却不以为然。

孔子批评子贡不该这么做。他批评子贡:你的“高尚”的行为,最终会导致没有人愿意赎回奴隶。因为买了不报账是品德高尚,如果我买了再去报账就会被说人品不好,谁还会再去垫钱赎奴隶。
事实证明孔子是对的,从子贡以后,很少有人去政府报账,但是解救的奴隶也少了。
大善最无情, 孔子还有个学生叫子路,有一天在河边走路,在河里救出一个落水的农民。
农民送了子路一头牛,以示感谢。要知道,在农耕时代,一头牛是很贵重的礼物。子路高高兴兴地牵了牛“招摇过市”。
路人纷纷议论,这人救人不错,但却收了人家的牛,人品真差。孔子知道后当众表扬了子路。因为救人收了别人的礼物,以后会引起更多的人以后去救快被淹死的人。
小善如大恶,大善似无情,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真正的善良,是理性的,是摒弃感性的、情绪的、情感的因素。
不被情感左右,不被情绪困扰。理性的善良,要考虑长远,考虑事情背后的因果链条。成全自己的同时,也要成全别人。
每个人都是南飞的野鹅,必须用你有力的翅膀,渡过人生的冬天。你对别人的小善,会把对方留在舒适的泥沼中,丧失的却是远方的翅膀。
非唯不动于心的大善,才能够成就对方,并赢得真诚的感激。
真正的智慧如太阳划过天空,只为自己的快乐。但万物苍生,却于阳光中获得生命与滋润。大善无迹,当你心中想着行善时,你已经离“作恶”不远了。
打开APP查看高清大图
《道德经》有言:“善行无辙迹。”
为人处世,应当秉持一颗善心。真正的善行,就好像风过无声、雁过无痕。因其为遵循正道,所以不留任何祸患、不露任何踪迹。
善良要有锋芒,否则宽容也会变成纵容。
行善不着痕迹,不留后遗症,才是真正厉害的人物。
盲目行善,也可能是在助长他人作恶。
为了“行善”而留下一大堆后遗症,结果让别人为难,其实离“作恶”不远了。
02
大善似无情
《道德经》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善与不善。
不会去表达什么,也不会去干涉什么;
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
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都是万物自己的造化,与天地无关。
看似无情,其实却是世间最大的善。
老子曾经也说过:“大仁不仁,大善不惠。”
相对于行“小善”的人来说,那些越是有能力的人,越能够洞悉人心,也就越会对于自己的“善行”能否给对方带来成长(或者是否反而会害了对方)做出谨慎判断。
所以最高层的善良,其实都是一种看似无情的表现,是为了自己而活,然后让他人在自己的成就中获益。
简单来说就是能力越弱的人,目光越短浅,从而所做的“善行”并不能顾忌得太多——如喂野鹅的老人——他们只是为了自己“行善”的快感而行动。
可能力越强的就能够看得更加长远,也就更加清楚真正的行善,其实是通过成绩自己来成就他人——要是自己的养不活,行善就是一种“惺惺作态”。
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意思是,天地有其自身规律,没有因为尧是明君就让他长存,也没有因为桀是暴君就让他灭亡。
正因为如此,天地之间才能达到“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12-17
以善养善,意思是用善良来对待、培养善良。之所以说以善养善谓之大恶,是因为用善良培养善良不一定成功,还很有可能会培养出仇人来。举个例子,出于好心收养一个孤儿,用善良来培养他,希望他也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可是如果你对待他和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有所不同,那很有可能会在他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最后变成白眼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