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里是临时工,而我现在是事业编制,现在人社局不认。该怎么办?

如题所述

录用事业编是有手续的。这个手续是编委办开具的,我们这里叫五联单,就是这个手续一式五份,我想大体上是编委办一份,人社局一份,财政局一份,单位一份,个人档案里一份。这么多份,一份也找不到吗?编办起码有底吧。开五联单之前还得有前置手续吧,比如考试录用的应该有录取文件吧;领导私下批的,也应该有领导批文吧。五联单后续,还有一个编制卡,你所在单位所有事业编制人员的卡都会装订在一个卡片夹里,每年都会进行年检。人社局见不到五联单,不会给你工资定级的;财政局见不到五联单,是不会给你们单位拨付你的人员经费的,所以你会得不到工资;单位见不到五联单也不会接收你。你既然说你是事业编,你的工资是事业编制的工资构成吗?事业编可是有五险一金的,工资也会比临时工资高很多。所以,即使找不到录用事业编的手续,不论是你的工资构成,还是人社局给你定级和财政局给你拨付人员经费的事实都足以证明你是事业编。如果你真是事业编,你的手续也不会丢的,上述几个单位都会对手续存档永久保存的。但现在得疑问是,你档案里是临时工,你凭哪个依据得出自己是事业编的结论?

档案里面是临时合同工,现在使用正式的事业编制,人社局不以使用编制将自己转为正式职工,还认为是临时工身份。临时工可以使用编制吗,使用编制后可以转为正式职工吗?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档案里面是临时工,身份就是临时工。人社局认定是临时工,身份就是临时工。人员的招聘使用,是由人社部门执行的,人社部门是一般人员和工人、聘用人员的管理部门,其认定结论是最终结论。

人们往往对组织部、人社局和编办的职责分不清。即使是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也常常搞不清这三个单位的职责分工,自己的身份、编制、岗位、职称待遇、社保关系等出现问题时,分不清哪个是主管部门,应该找哪个部门。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待遇由谁说了算,分不清自己只是调整了个工作岗位,怎么身份待遇就不一样了,怎么就没有编制了?

实际上,组织部门是管理副科级(管理八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参公人员的。如果个人身份是副科级以上或者是管理八级以上领导干部,其职务的变动,必须是组织部门发文认可,才是算数的。同样的,如果个人是事业人员,通过公选、晋升、调任等方式,进入党政机关、参公事业单位工作,能否转变为公务员、参公人员,也是由组织部门内设的公务员管理机关决定的。已经获得公务员、参公人员身份,是否会因为岗位调整、纪律责任等原因,改变公务员、参公人员身份,也是组织部门决定的。各党政机关的公务员考试,同样也是由组织部门审批负责的。

人社部门目前负责的职责范围已经大大缩小,目前只管理一般事业人员(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聘用人员。这些人员的聘用、管理、档案、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全部由人社部门负责。人社部门下设就业、社保、劳动仲裁等机构,因而这三方面的服务也是由人社部门管理的。上述人员的岗位调整、身份界定,同样是由人社部门作主。

编办的主要工作,是设立机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设立,是由编办负责的。哪个部门单设,哪些部门进行整合,哪些部门撤销,以及哪些部门是党政机关、哪些部门是事业单位,机构性质是什么,财政供养属性是什么,这些都是由编办负责的。机构设立后,承担哪些职能,划分多少编制,编制类型是什么,有多少领导职数,有多少管理岗位,有多少专业技术岗位,有多少工勤人岗位,等等,这些基本的事情也是由编办负责的。

搞清楚了这三个部门的主要职责,出了问题才能找到相应的主管单位:如果是领导干部有变动,肯定是要找组织部的,或者以组织部门的文件为依据。同样的,公务员、参公人员的一应事宜,也是由组织部门说了算。如果是一般事业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聘用人员等有什么问题,是由人社部门决定的,包括个人身份是正式职工还是聘用人员,工资待遇、职称级别、社保类别等,同样是以人社部门的文件为依据。这三个单位中,编办对个人的影响最小。机构性质、岗位设置都是针对单位的,编制类别、编制数量也是针对单位的。个人是否占编,同样是由单位在核定的编制范围内,确定占编人员。编办只负责监管责任,并不直接针对职工个人。

回归到上面的问题上,即使个人使用了编制,并不能证明个人就是正式职工。即使个人没有使用编制,也不能证明就是聘用人员。正式职工因编制调整、岗位调整,可能出现短时期内“暂时性非在编”。聘用人员因单位不了解实际情况,也可能被分配使用编制,或者使用地方政府核定的“自由自支”编制、自定编制、自筹编制,这些都不是正式的编制类型,只代表财政供养方式,因而更不能确定个人身份了。

“呵呵”,你的档案里是临时工,怎么可能现在又是事业编制呢?你肯定没喝醉酒吗?
如果题主档案里是临时工,则表明题主初次入职时的身份是没有事业编制。若是题主在事业单位里转成了正式编制人员,那么就应该在你的档案里有转正式的编制的相关文件,至少单位档案室里是应该可以查到的。而且你的这张事业编身份,应该在人社、编办、财政都是存在档案记录的,不可能你的个人档案里什么都没有。因为事业单位每年都要进行人事核编,也会有相关的核编表册。

况且临时工根本就没有机会直接转为事业正式编制的,这是必须要参加招聘考试被招录之后,才能有正式的事业编制,否则你就根本不可能有事业单位的正式编制。

题主很有可能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临时工,由于单位效益较好,工作比较认真努力,也得到单位领导的认可,工资待遇也比较高,甚至与正式编制人员差不了多少,工作时间一长,可能题主便把自己错误的认为了事业单位正式人员了。若是这种情况,题主工作再长时间都不可能是正式的事业编制人员。
如果题主真是事业单位编制人员,那么题主就应该去编办、人社、财政部门的档案室查询自已的相关档案,如果能够查到相关档案,那么也就可以证明自已的事业编身份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可以基本确定,你不是正式登记注册的事业在编人员。

第一,事业编的招录基本程序是由用人单位根据岗位出缺情况填写事业单位编制使用审批表,向人社和编制部门提出申请,经同意后,由人社部门主导招录,录用后填写落编信息表,并据此办理人事关系和工资关系,所有的材料汇总后将全部入档,作为今后查询的依据。换言之,只要按程序走下来的正式在编人员,人社部门不可能不认。人社不承认那么唯一的可能是你不是经过正轨程序招录的正式在编人员,而是单位自定、自筹性质的所谓在编人员,享受了工资待遇(单位从自有经费中出资),实际上并没有进行过编制的注册登记。

第二,假设你是正式在编人员,即便人社局不认,编制部门总有编制使用情况相关资料吧,只要找到相关证明,铁板钉钉,人社部门不承认也得承认。再退一步,哪怕编制部门找不到证明,财政部门总有存底吧,不然他怎么帮你发工资,怎么拨付人员经费,有类似的证明材料,也可以完善手续。可现在你一句人社部门不认,就把路走死了,说明你根本没有走过程序,你所说的编制只是单位承诺或者你自己臆想的,而非组织认定。

第三,人事档案是认定个人身份的最有力的依据,特别是涉及个人身份、职务、职级等方面的大变动,只要走了程序,必然在人事档案中有所体现。你现在在档案中的身份还是临时工,说明此前根本没有转过编制,你的编制从何而来,无从说起。

不知道题主如何判断自己是事业编制的,依据条件,如果仅凭自己在事业单位上班就说自己是事业编织的,那远远不够的。
一、事业单位人员构成
一般来说,事业单位的人员构成有三部分:

第一类,那就是正儿八经的有编制事业单位人员,但是一个事业单位有编制的人员毕竟有限,需要扩充;

第二类,该单位除了有事业人员的编制外,还有的人员按企业用工对待,不占事业编制,他们属问于工勤人员(也有事业编制的工勤人员);

第三类,除了事业编制外,另办有企业性质的单位,隶属于这个事业单位,该企业性质单位的人员当然身份是企业员工。

二、判断是否是事业编制
1.直接查询 。 如果是事业单位在编人员,那么人事局或财政局、所在单位等会有专门的批文,这些档案资料也能在当地的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下属的事业机构编制科查询。如果有编制,就可以在所在的事业单位查找的自己名字。相反,假如没有名字,那就是编外人员。

2.工资构成。 工作人员列入事业编制的单位,其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活动经费的开支渠道除一般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外,还有部分事业单位的经费,采取自收自支,差额补贴等办法。

3.签订合同。 如果不是编制的,只能以合同工的形式签订劳动合同,福利待遇相对于编制内的员工是有所差别的,可是也会享受一些该有的福利,但不能以为自己在事业单位上班,就确认是事业单位编制的。

4.编制条件。 要想成为有编制的事业单位人员,那就是需要通过事业编制考试(笔试和回面试),这项工作由各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委托省、级和地级市的人事厅局所属人事考试中心答考试中心命题和组织报名、考试并交用人单位成绩名单,部分单位自行命题组织实施,即可成为事业单位在编人员。
三、如果人社局不认,怎么办
如果以上几种方式确认,如果确实不是事业单位编制,那只能说明是事业招来的编外人员,也就是合同工。那么如果想成为本单位的事业单位有编制的事业单位人员,可以近水楼台,关注本单位人员招考休息。一单有机会,也可以通过事业单位编制考试,成为真正的编制人员。

总之,在事业单位上班,就不一定是事业编制的,毕竟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较多,有编制的人员是有限的,除了编制人员之外,还有不少合同工,但如果想成为有编制的 一员,可以通过参加事业单位相关考试,一旦面试和笔试通过后,可以成为编制人员。

朋也观点: 我个人做过临时工,也做过真正的事业编,对这件事也算有点发言权,题主的这种情况,按道理来说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所以我认为,要么是有些手续没有后交接好,要么是你根本不是事业编制。
事业编制也是有实习期的。
实习期具体有多久,还要看你地方的具体政策,不过在实习期间,你是没有编制的,等到实习考核过后,才会给你编制,就算你通过了,还要至少一个月的时间才能走完全部的录取流程。

一般情况下是在十个工作日,完成入职前的各项审批,这还不算公示期,所以差不多要二十天,你才能接到通知,进入单位还要按照相关要求,提交各种材料和劳动手续,这前前后后都是很耗时间的。

如果你手里有合同的话,可以看看甲方的公司名字,还有各项薪资构成,最关键是你有没有编制卡,这是你成为编制的证明。
编制不会错,既然档案里是临时工,那么你就是临时工。
编制可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岗位,绝对不可能出错,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你是编制的以员,档案里绝对不会是临时工,这里面有很深利益分配问题。

所以我不理解题主从哪里的出来答案,说自己是事业编制,单位,人社局,编委办都能查得到自己的入职信息,如果题主是事业编制,绝对会有底子存在,要是没有,就不可能是事业编制。

这种题目本身就有问题,档案是临时工,又是事业编制——怎么可能?!怎么知道自己是事业单位编制?从工资定级以及福利就可以看出来,不是说在事业单位上班就是事业编!事业单位本身就有好几种身份。

不管你自己怎样认为,身份的认定有几个标准,只要你拿得出证据来证明。

第一:当然就是人事档案,既然人事档案里面认定你为临聘,那你的身份就是临聘,可能你自己进入单位时没有看清楚招聘的主体是谁。

第二:在编职工,进入单位有组织部门开具的“报到证”;在组织部门都有“编制卡”,一般来说上面会有组织部、编办、财政、人社这几个单位的签章,能够证明你的编制性质(是否为干部身份或工勤身份)、工资来源(是否财政保障核发)。你自己是否拿出的证据证明你有“编制卡”或者复印件。

第三:如果是事业编在编职工,一般每年会填写《年度考核登记表》,你是否有填写过,连续三年的考核结果是什么,你要拿出证据。

第四:问一下单位财务,你的工资以及其他职工福利的经费来源是怎样来的。在编职工是本级财政部门,按照核定在编人数保障核发的。临聘基本是单位账户或第三方劳务派遣发放。

第五:可以从其他渠道查询到自己身份,比如公积金管理中心、医保局等等,公积金、职业年金、医保报销比例,在编和临聘是有差别的。

很多人在考单位的时候,没有弄清楚到底自己参加的是单位组织的考试还是本级人社和组织部门组织的公招,有的以为只要参加了考试,过了就一定有了编制,其实自己一直是临聘却不自知……

编制人员有编制卡,能查到,要不就是自己理解错了,只是享受事编待遇的人员。比如很多退伍士官,就是这种情况,享受事编待遇但是没有编制

你这种情况根本不属于事业编制,顶多算是事业单位临时工。

如何能证明自己是事业编制人员,要看两个方面:

一、是不是在编办已经进行了编制登记。

二、是不是由组织人社部门分配下去的,并且与所在事业单位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如今事业单位逢进必考,新进入人员还要填报《事业单位聘用人员登记表》。如此这些都具备,你才能说自己是一名事业单位人员。

再给大家简单说一下通过考录后,进入事业单位的基本程序:1、由组织人社部门按照招聘岗位出具介绍信,分配到各事业单位;2、组织人社部门负责向编办报编,编办按照当初审批的编制计划审核无误后上编;3、新聘用人员填写《事业单位聘用人员登记表》后报人社局存档;4、新聘用与单位签订3-5年的《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合同一式三份,一份存档、一份单位保存、一份个人保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