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30

1. 饭、菜在古文的意思

饭(饭、飰):①吃。《孟子●尽心下》:“舜之~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糗:干粮。茹:吃。)《论衡●量知》:“~黍梁者餍,餐糟糠者饱。”

②给……饭吃。《史记●外戚世家》:“姊去我西时,与我决于传舍中,丐沐沐我,请食~我,乃去。”《汉书●韩信传》:“有一漂母哀之,~信。”

③喂养(牲畜)。见“饭牛”。

④米饭。《礼记●曲礼上》:“毋抟~,毋放~。”

菜:①可作菜食用的草本植物的总称。《国语●楚语下》:“庶人食~,祀以鱼。”《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秦大饥,应侯请曰:‘五苑之草著:蔬~、橡果、枣栗,足以活民,请发之。’”(发:开放。)

②通“采”。卿大夫的土地。《后汉书●冯鲂传》:“其先魏之支别,食~冯城,因以氏焉。”(支别:宗族的分支。)

③(cǎi)通“采”。采摘。《隶释●梁相孔耽神祠碑》:“躬~菱蕅。”

2. 二红饭(文言文)

东 坡 二 红 饭

苏东坡在黄州东坡种田地五十余亩,1082年夏,收大麦二十余担,恰逢这一年麦价贱,卖掉很不合算。正好家里的米吃完,于是连夜督促奴婢舂麦蒸成早饭,嚼之啧啧有声,家人形容如同吃虱子。中午时候,加水熬成粥,觉味甜酸浮滑。有创意的苏东坡,加入小红豆,同蒸之,小红豆味香,大麦甘滑味长,蒸出的饭色泽微红,味香爽口,其妻王闰之笑称其为“新式二红饭”,有“黄土高坡”的风味。

注释:1.东坡:据宋史苏轼传,"轼出台狱,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2.课: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

3.调:调戏,调侃。

4.日中腹饥:古人饮食习惯是一天两餐,没有午餐。日中,中午。

5.浆水:米汤之类。

6.庖入:做饭的人。杂:掺杂。

1.翻译

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

中午时候肚子饿了,加水熬成粥来吃。

老妻大笑日:"此新样二红饭也。"

他的妻子大笑说:“这是新式二红饭啊。”

2.简答

小儿女从咀嚼的"啧啧声"联想到"嚼虱子","虱子"自然是不好"嚼"的,其声当然也并不优美,"小儿女"有这种独特的感受,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了苏东坡一家生活贫寒,但是仍然能够自得其乐,表现了苏东坡一家乐观的生活态度。

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你从作者的为人处世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做人要乐观向上,才能享受生活。

3. 古文中三餐分别叫什么

指一日内的三餐,古代朝食称饔,第二顿饭叫哺(bǔ,)食,又叫飧(Sūn,),请人用餐称飨,晚饭称飧. 现代人都习惯于一日三餐,实际上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即使两顿饭也要视人而待.《墨子·杂守》说,兵士每天吃两顿,食量分为五个等级.第一顿称“朝食”或“饔”,在太阳行至东南方(隅中)时就餐.第二顿称“飧”或“食”,在申时(下午四点左右)进餐.对于进餐时间,古人讲“食不时不食”(《论语》).在不应进餐的时间用餐,被认为是一种越礼的行为或特别的犒赏.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借此犒劳将士,激发士气.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并且,三餐开始有了早、中、晚饭的分称.早饭,汉代称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点心之称.《能改斋漫录》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至今,我国许多地区仍称早饭为早点.午饭,古人曾称之为“中饭”或“过中”. 一日两餐时,人们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始”(《孟子·滕文公上》),用过飨食,便意味着一日时间的流逝.而今天人们常用“一日三餐”之词来表示对时光的不同情感,其中包括惜时者的感慨.。

4. 饭、菜在古文的意思

饭(饭、飰):①吃。《孟子●尽心下》:“舜之~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糗:干粮。茹:吃。)《论衡●量知》:“~黍梁者餍,餐糟糠者饱。”

②给……饭吃。《史记●外戚世家》:“姊去我西时,与我决于传舍中,丐沐沐我,请食~我,乃去。”《汉书●韩信传》:“有一漂母哀之,~信。”

③喂养(牲畜)。见“饭牛”。

④米饭。《礼记●曲礼上》:“毋抟~,毋放~。”

菜:①可作菜食用的草本植物的总称。《国语●楚语下》:“庶人食~,祀以鱼。”《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秦大饥,应侯请曰:‘五苑之草著:蔬~、橡果、枣栗,足以活民,请发之。’”(发:开放。)

②通“采”。卿大夫的土地。《后汉书●冯鲂传》:“其先魏之支别,食~冯城,因以氏焉。”(支别:宗族的分支。)

③(cǎi)通“采”。采摘。《隶释●梁相孔耽神祠碑》:“躬~菱蕅。”

5. 漂母赐饭文言文翻译

翻译

淮阴孤儿韩信靠在淮河边钓鱼为生,经常因为钓不到鱼而要饿肚子,一个漂洗丝絮的老大娘见他可怜,经常把自己的饭分一半给他吃。韩信说以后有发达之日必定感谢她,可是她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自己维持生活,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的,哪里指望回报?”

韩信后来成为楚王,特地找到当年的漂絮大娘,送给她一千金酬谢。

原文:

淮阴侯韩信为布衣时,贫而无行。从人寄食,人多厌之。“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后信为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淮阴侯列传》,本传记载了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

本文细节描写非常精彩。韩信受胯下之辱的细节,不仅画活了屠中少年的个性特征,而且也很好地描写出韩信的心理特征。

扩展资料

相关人物

韩信(汉初三杰之一)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更因此而受到侮辱。

【原因】

韩信胯下之辱是因为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钱维持生活,经常受一位靠漂洗丝棉老妇人的施舍,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

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佩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

史书上称“胯下之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kua4)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翻译】:在淮阴有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着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佩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单影只。

于是,他便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在场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很胆小。史书上称“胯下之辱”。宋·陆游《忆荆州旧游》诗:“君不见将军昔忍胯下辱。”

清·丁耀亢《续金瓶梅》第三回:“如韩淮阴贫时受了胯下之辱,后来以千金谢了漂母,把恶少封了官,真如太虚浮云,有何挂碍!”韩信并不是胆怯,而是看清局面的睿智。

有传说韩信富贵之后,找到那个屠夫,屠夫很是害怕,以为韩信要杀他报仇,没想到韩信却善待对屠夫,并封他为护军卫,他对屠夫说,没有当年的“胯下之辱”就没有今天的韩信。

史书中记载: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裤下匐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关于韩信胯下之辱的原因,在老淮安市还有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韩信年轻时有二种爱好,一是钓鱼,二是剑,当地一个屠夫要他的剑,他不给,屠夫让他从胯下钻过去。

第二种说法是一次经常周济韩信的漂母生病了,韩信为了给漂母弄点肉吃,到屠夫那里赊肉,屠夫让他从胯下钻过去。

还有一种说法是,韩信受生活所迫,偷了屠夫的肉,屠夫说你从我的胯下钻过去我就不要了,在韩信做了大将军后,还去看过这个屠夫,不但没有报复他,还让他作了手下的中尉。对于胯下之辱,韩信后来说,我当时并不是怕他,而是没有道理杀他,如果杀了他,也就不会有我的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