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初一的 下学期

西游记 和 玄奘取经(真实) 那些是虚构 有哪些地方相同

西游记》里的唐僧取经是小说家吴承恩笔下虚构的故事。历史上,却有一段唐僧取经的真人真事。虽然是真人真事,却也一样的惊险出奇,动人心魄!

历史上的唐僧姓陈,名祎,生于公元604年,唐朝人,十三岁出家当了和尚,法名叫玄奘。玄奘从小好学,为了钻研佛经,他周游了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等地,追访有名的佛学大师。可是佛教宗派很多,佛经的译文错误也很多,解释的经义往往互有矛盾。越钻得深,发现的问题越多。他决心亲自到佛教发源地天竺(今印度半岛)去,弄它个水落石出。

唐朝贞观年间,政府禁止私人随便出国。凡出入国境都要得到国家批准。627年的八月,玄奘向政府申请出境,遭到拒绝。决心西游的玄奘,便夹在商人中间混出了玉门关,单人匹马的踏上了西行的征途。那一年,玄奘二十八岁。

过了玉门关,进入了一望无际的莫贺延。莫贺延碛是现在安西到哈密之间的大沙漠,有八百多里长,又称八百里流沙。白天“热风如火”,晚上却又“寒风如刀”,气候变化无常。茫茫黄沙之中,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地上连小草也不长。玄奘孤身一人,只有一堆堆白骨和驼马粪当路标,引导前进。玄奘走着走着,不小心把一皮袋清水泼翻了。怎么办?回去取水吗?不能。玄奘发誓: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而生,不到天竺,誓不回头。在滴水不进的困难情况下,他又走了四夜五天,口干唇焦,终于晕倒在沙漠之中了。幸好,那里离水草地不远,到了夜半,凉风习习,把昏迷中的玄类吹醒过来。玄奘的那匹识途的老马驮着他找到了水源,脱离了险境。

玄奘西行到了高昌(今吐鲁番东约二十公里),得到了信仰佛教的高昌王的热情支持。高昌王赠给他许多金银衣物,配备了五十多名向导和随从,写了二十四封给沿途各国君主的信,请他们多多关照玄奘。但是,路途仍旧多艰。玄奘一行来到了终年积雪的凌山(今天山山脉的穆素尔岭),山高七千公尺,山上有千年不化的冰河,狂风暴雪袭来,飞沙走石,往往把人埋没、砸死,或者冻死。玄奘一行人在冰雪封盖的大山中挣扎了七天,随行人员冻死了十分之三四。

经过一年的跋山涉水,第二年夏天,玄奘进入了天竺境内。那时候,印度半岛上有七十多个国家。玄奘从628年到631年,游历了北印度的二十多个国家,访问了许多佛教圣地,学习了梵文。到631年年底,玄奘来到了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有一万多僧徒,其中有许多具有医药、天文等各种知识的高僧。主持戒贤法师是天竺的佛学权威,一代大师。玄奘来到寺院的那一天,寺院听说东方支那国(即中国)的高僧来了,组织了一千多人的欢迎队伍,人人手捧点燃的香、鲜花,夹道迎接。玄奘向大家合十答礼,又恭敬地参见了戒贤,拜他为师。据说戒贤法师已经一百多岁了,早已不再讲学。但是为了表示对中国法师的友好情谊,破例为玄奘讲学十五个月。寺院对玄奘的生活也是以最高规格来款待的。每天供应瞻步罗果一百二十枚,槟榔子二十颗,豆蔲二十颗,龙脑香一两,“供大人米”一升。“供大人米”的米粒比乌豆还大,做出来的饭香甜可口,是当地特产,只供国王和大法师吃的,所以称为“供大人米”。此外,按月还供给油三斗。酥乳等每天可以随便取用,出门备有象舆。那烂陀僧徒一万多人,享受这样待遇的,连玄奘在内,一共只有十个人。玄奘在这里学习了五年,认真听讲以外,又贪婪地读完了寺里所藏的各种经书,取得优异成绩,成为天竺闻名的第一流佛教学者了。

玄奘并没有因此自满。后来,他又漫游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各处,巡礼圣迹,访求名师。两年多以后重返那烂陀寺。戒贤法师请他在寺内讲经。

那时候,戒日王朝盛极一时,戒日王是天竺威望最高的一个国王。戒日王在都城曲女城(现在印度北方邦卡瑞季)举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学术辩论会。642年十二月,辩论大会开始。到会的有天竺十八个国王、三千个深通教义的高僧,还有那烂陀寺僧徒一千人,婆罗门教和其他各界人士二千多,再加上随从人员,总共不下一万人。赴会时,有的乘象,有的坐车,有的步行,浩浩荡荡,数十里不绝,真是盛况空前。玄奘是主讲人,叫做论主。玄奘在会上宣读了他用梵文写的论文。大家都被玄奘精辟的论述惊服了。十八天的会期,没有一个人驳倒他的论点。大会结束的那天,戒日王送给他金钱一万,银钱三万,僧衣一百领。按照当地风俗,戒日主请玄奘坐上一头装饰华丽的大象,绕场一周,两旁贵臣护卫,群众欢呼雀跃,学有所成的玄奘享尽了印度人民对他的赞颂和尊敬!曲女城大会使玄奘在印度享有极高的声誉。

玄奘离国已久,怀念祖国的心情越来越迫切。戒日主和各国国王、广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留他。鸠摩罗国王甚至表示只要他肯留下来,要为他建立一百所专院。无奈玄奘归国心切,留学求经的目的既然已经达到,说什么也要回国了。643年春天,西游十七年的玄奘辞别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们,满载着印度人民的友谊、荣誉和六百五十七卷佛经,启程回国了。

“玄奘回来了!”“玄奘回来了!”两年以后,当玄奘回到长安的时候,人们听说,这位不远万里、不辞艰辛到佛国去探索佛教真谛的大师,取回了真经,都兴奋地传递着这个消息。整个长安城都轰动了。玄奘把带回来的佛经佛像陈列在长安的朱雀街南端,请大家参观。争观的百姓人山人海,从朱雀大街到玄奘所住的弘福寺,排成了几十里长的队伍,焚香散花,鼓乐喧天。好不热闹。玄奘西游归来,成为长安城内轰动一时的盛事。

唐太宗听说玄奘从天竺载誉归来,也非常高兴。在洛阳亲自召见了他。玄奘叙述了一路上的见闻。唐太宗听得津津有味,要求他把旅途见闻写下来。《大唐西域记》一书就是由玄奘口述、由弟子辩机笔录的一部名著。书里记述了他亲自游历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和听到的二十八个国家的山川、城邑、物产、凤俗。后来被各国翻译,广泛流传,成为今天研究印度次大陆以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的主要资料。

玄奘从洛阳回到长安以后,马上组织各地高僧一百多人,着手翻译佛经。长安大慈恩寺内的翻经院是专供他们翻译佛经的场所。经卷收藏在玄奘亲自设计修建的大雁塔里。大雁塔至今还屹立在西安城南,成为古都长安最显著的标志。

为翻译佛经,玄奘经常“三更暂眠,五更又起”。他这样夜以继日地工作了十九年,译出佛经七十四部、共一千三百多卷。664年二月,玄奘病逝于长安玉华宫内。后来,玄奘所译佛经的原本在天竺散失了。玄奘的译本就成为研究印度古代文化的珍贵史料。

玄奘是唐朝的和尚。和尚在当时叫“僧”。所以后人称玄奘为“唐僧”唐僧玄奘到西方取经的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越说越“神”,变成了神话。到了明朝,小说家吴承恩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写成小说《西游记》。《西游记》里唐僧到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跟玄奘到天竺取经的这段真事,虽然都被人们简称为“唐僧取经”,但这两个唐僧取经的内容,相去却有十万八千里了

西游记〉中的人物
〈西游记〉中贯穿作品始终的四大典型人物就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对他们四人的性格形容呢,就是皮猴·憨猪·严师·忠僧。这,也是我们经常评论的话题。
(一) 顽皮机智的孙悟空
花果山是孙悟空的诞生之地。美丽的山水、飘香的花果养育了聪明机智富有灵性的悟空,也造就了他不惧任何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的英雄气概。在他被压在五行山下之前,确是一个天真浪漫、调皮任性的“野猴”。且看他的屡屡“战功”:夺走老龙王的镇海之宝———定海神针;游乐地府撕碎阎王爷的“生死簿”;大闹天宫,高喊玉帝为“玉帝老儿”;回归花果山,高挂的旗号是“齐天大圣”……这个时期的孙悟空正如林语堂老先生所说的那样:“他代表了人类精神中最顽皮的部分”。但是从五行山下出来以后的悟空,虽说是顽猴的“劣性”不改,但那让他头晕目眩的紧箍咒使得他归顺、听话了。孙悟空的超级本领在这时才有了用途,一路保驾师父到西天取回三十五部真经。其实这也是悟空聪明机智的一面,如果不听话,就要上“紧箍”,甚至被赶回花果山,完成不了保驾师父西天取经的任务。林语堂说这代表“不甘约束的人类精神与神圣的规范之间的冲突”。孙悟空———美猴王,聪明勇敢的化身,我们心中崇高的形象。
(二) 功利憨厚的猪八戒
提起《西游记》中猪八戒,人们总是将他与“好吃懒做、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等不好听的词汇联系在一起。的确,猪八戒也干过“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事情。在“猪八戒吃西瓜”这一情节中他的这一特点表现得最为突出。你看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口渴),总是在一次次地原谅自己的贪婪(先后吃了悟空、沙僧、唐僧的西瓜),最后掉进自己设置的陷阱里。(在一个个西瓜皮上摔跟斗)但在为师父西去取经的曲折道路上,虽然没有悟空神通广大的超常本领,却也立下了不少战功。你看他在智取芭蕉扇、四探无底洞、大战盘丝洞中,真是悟空斗魔降妖的好帮手。猪八戒,是吴老先生笔下的一个戏剧性人物,虽然有着许多的缺点,而我们一点儿也不觉得他的丑陋和厌恶。相反地,在他的这些缺点背后,透露出来的憨厚老实富有人情味的一面,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他是一个“充满人欲的艺术形象”。猪八戒,让我们觉得可亲又可爱。
(三) 严格执着的唐僧
唐僧取经原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唐太宗贞观年间,僧人玄奘不顾禁令,前去天竺国取经,费时十七年,经历百余国,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取回真经,影响深远,为我国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在《西游记》小说中,作者把唐僧这一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的性格进行了进一步地刻画,成为多少人为之学习的楷模。作为师父,他对徒弟要求很严,经常教导徒儿“要以慈悲为怀”。
大徒弟尽管机智不凡,本领高强,但在连伤“良家三人性命”后,师父也不能顾及情面,而将他逐回老家;作为僧侣,他行善好施,为民除害,为人们播撒着善良的种子;作为求学者,令人们赞叹不已的是他那坚强的意志和执着追求的精神。他不仅对徒弟要求严格,而且也从不懈怠自己。不为财色迷惑,不为死亡征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信念,使他终成正果。唐僧,给我们的启示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四)忠心耿耿的沙和尚
沙和尚是唐僧取经途中的一个忠诚卫士,也是让师父操心最少的一个徒儿。肩挑千里重担,没有半句怨言。师兄闹矛盾时,他从中调停和解;师父遇难时,他挺身而出,以死相救。尽管平时少言寡语,但在保护师父的战斗中冲锋陷阵,英勇无比。沙和尚,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的态度,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西游记〉唐僧师徒去过的地方
《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人在迢遥的西方途上与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孙悟空——一个天不怕,地不怕,富有叛逆性的英雄。他本是破石而生的猴子,一出世就使天上的玉帝也为之震惊。他发现了花果山水帘洞,为群猴找到了“洞天福地”,并尊为美猴王,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还去“云游海角,远涉千里”去访师学道,学一个长生不老之法。由于他聪明勤奋,终练就一身好本事,会七十二般变化,能一筋头翻十万八千里。后来,他冥冥中还知道有阎王爷管着,就大闹地府,勾销了群猴的名字。为取武器,他下龙宫,搅龙王献出重一万三千五百斤,能随意变大变小的“如意金箍棒”;唐僧——一个虔诚的佛门弟子,被人视为有德行、有禅心的高僧,长得相貌堂堂,丰姿英俊,身穿佛门锦斓异宝袈裟,手执九环锡杖,好似“活罗法下降,活菩萨临凡”;猪八戒——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获罪被贬,错投猪胎成妖,以相貌为姓,官名叫猪刚鬣,后随唐僧西天取经,法名悟能,又叫八戒,是使人感到可笑、可恼人物。师徒四人从唐都长安出发,遭遇了千难万险,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故事以时间为经,以具体磨难为纬,由近而远,环环相扣。他们历时十几年,行程几万里,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师徒四人最终到达了印度,取回真经。西天取经可以说是一次传奇的万里长征。
那么,唐僧师徒四人究竟去了哪些地方呢?书中告诉我们,他们走过了双叉岭、蛇盘山、鹰愁涧、观音院、黑风山、高老庄、云栈洞、浮屠山、黄风岭、流沙河、万寿山、五庄观、黑松林、平顶山、莲花洞、黑水河、三清观、车迟国、通天河、沉水宅、金兜洞、女儿国、落伽山、火焰山、祭赛国、木仙庵、小雷音寺、驼罗庄、朱紫国、麒麟山、盘丝洞、濯垢泉、黄花观、狮驼岭、比丘国、无底洞、灭法国、镇海寺、玉华寺、豹头山、玄英洞、青龙山、布金禅寺(天竺国)、雷音寺、御花园。
吴承恩叙述的这三十多个地名中,有的是真实的,但大多数是虚构的,在这些真实的地名中,五指山尤其引人注目。
五指山——
如来佛的手掌——五指山十分有名,当年孙悟空一个筋斗来到了天涯海角却怎么也没想到仍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真的有五指山吗?通过调查,我得知:五指山所处的五指山市位于海南省中南部腹地,平均海拔316米,总人口10.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万人,市区人口5万人,总面积1168平方公里,下辖冲山、毛阳、南圣、番阳4个镇和畅好、毛道、水满、保国和红山5个乡及国营畅好农场。境内象征海南岛的五指山,被国际旅游组织列为A级旅游点,市区有太平山旅游区,黎苗风情观光区、黎锦生产基地和民族博物馆。五指山市还是黎族苗族歌舞表演和工艺品制作的主要发源地,是每年三月三庆典的最主要场所,旅游业已成为最具生机、最富活力的优势产业。五指山市境内森林覆盖率75%,森林中木本植物1400多种,高级珍贵木材150多种,还有名贵的五指山野生水满茶,五指山兰花100多种,野生动物524种,占全国动物总数的2%,许多生物物种属五指山区所独有,是天然的动植物园。
评论
孙悟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我认为,孙悟空是一个个性十足的人物。一部《西游记》的情节发展史就是孙悟空形象性格的形成史、发展史。作品是围绕着孙悟空如何战胜各种妖魔鬼怪险阻艰难来结构全文的。在众多人中,孙悟空也是最惹人喜爱的。被压在五行山下之前的孙悟空,访师求道,学得了超常本领,而后闯龙宫取得如意金箍棒,入地府撕生死簿,闹天宫推翻了金銮宝殿,这个天真烂漫的孙悟空的身上有着独特的个性。
现在我们把孙悟空的个性分为四个板块,然后进行点评、分析。
一、闯龙宫取金箍棒——无拘无束。以下是有关摘记:
猴王到龙王那想要臆见得心应手的兵器。他看见了那定海神针,然后又对天光看处,上
有“如意金箍棒”一行字,且那金箍棒可大可小,并道:“你都站开,等我再叫他变一变看。”
在这段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他独来独往,充满自由,我行我素的性格
二、入地府撕生死簿——无拘无束,调皮。摘记:
孙悟空打了阎罗王差来的勾死鬼,挥动金箍棒,一路打了森罗殿,并强行勾销了生死簿
上同类的名字,然后摔下它道:“了帐,了帐,今番不归你管了!”
他调皮是猴子的天性,且凡是他想做的,谁也无法阻挡。
三、闹龙宫——无所畏惧。摘记:
孙悟空守蟠桃园监守自盗,将“千年一熟,人吃霞举飞升,长生不老”与“九千年一熟,
人吃了能与天同寿”的熟桃掠食一空。还将蟠桃宴上的玉液琼浆,百味八珍,佳肴异品,偷食了个饱。又推倒太上老君的八卦炉。
大闹天宫这个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机智的,坚强的孙悟空形象。可以看出他叛逆,不愿受拘束,不墨守成规的个性。
四、取经路上——精明顽皮,爱作弄。摘记:
(1)他故意叫猪八戒去巡山探路,自己则变成小虫,暗中监视爱偷懒的猪八戒。
(2)孙悟空为救乌鸡国国王向太上老君要金丹,老君开始硬是不给,讨价还价。可最后还是拿出一颗。悟空假装要尝尝,试试真假,一口吞下。
孙悟空天资聪明,思想跟行动都敏捷如风,他虽奉命保唐僧上西天取经,但仍有猴性。
作为全书的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栩栩如生,性格鲜明。充沛的生命力及勇敢、智慧和毅力于身。在他的身上,闪耀的是英雄的风采,凝聚的是自由勇敢的灵魂,凡是他想做的,谁也无法阻挡。他生来就不服天地管。这也常常造成了师傅误解,因而屡次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这更突出了他的个性,使他同古代小说中描写的其他英雄人物有了明显的区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19
我知道!我们的历史老师讲过
答:相同点:都是为了求取真经,目的地都是天竺
虚构:玄奘的三徒弟,路上的妖魔鬼怪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3-28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相同点是为了求取真经,弘扬佛法,而终点站都是在天竺。玄奘回来之后以亲身见闻写的游记《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和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而《西游记》是在清朝时小说家吴承恩根据《大唐西域记》中玄奘的亲身见闻运用夸张与想象的修辞手法后写出来的虚构故事。
第3个回答  2009-03-29
相同点:都是为了求取真经,目的地都是天竺
虚构:玄奘的三徒弟,路上的妖魔鬼怪
第4个回答  2009-03-20
首先,《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根据唐朝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事实加以夸大写出来的小说。
玄奘法师在唐朝太宗时期西行取经是历史上确有其事的。但是,《西游记》里面的故事确是虚构的不少,所以,要学习历史,千万不要把电视剧当成历史,很多电视剧都并不是真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