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的过年习俗

要景德镇

1、家家户户贴春联,大年三十庆团圆,爆竹声声辞旧岁,高高兴兴去拜年。这就是春节的“四重唱”,东南西北中不外乎这一模式。历史上的景德镇古称“十八省码头”。虽籍贯语言不同,但由于长时间的相互磨合,生活习性的相互渗透,加上语言及感情交流,春节习俗基本大同小异。

2、贴春联的习俗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春联又称门对、春帖、对联、桃符等。镇上百姓家贴的春联像各地一样,无非是以简洁、优美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和祝福。

但镇上也有与其它地方不同之处,那就是窑屋和坯房用松柏树枝在大门口搭起的牌坊春联。牌坊门楣上方的“欢度新春”四字和上下联,用针匙(瓷器汤瓢)或小瓷碟组成。这应是瓷都一大特色。

3、年夜饭和守岁:老百姓有句口头禅“有钱无钱,回家过年”。中国人十分注重亲情,为了一家团团圆圆,在外游子都得千里迢迢回家团聚,吃上年夜饭。

4、镇上的年夜饭,不论其贫富,“鲇鱼炊豆冲”这道菜决不能少,“鲇”与“年”谐音,意喻年年有余。在景的都昌籍人还有吃两顿年夜饭的习俗,即腊月二十九晚,三十晚。为何如此,老辈人说,这是纪念缅怀老祖先。

5、守岁中,老辈人在给小辈发压岁钱时,还再三叮嘱小孩莫在新正年头里口出“污言”(不吉利的话),不少老人在除夕之夜就用草纸在小孩嘴唇上揩一下,其目的是万一小孩乱说一通,权当“屁股嘴”放屁。有的家庭还在除夕夜,把大蒜放在家具和碗橱上面,以示明年大算(蒜)钞票之意。

6、拜年礼:男人相互拜年,双手抱拳作揖:“身体健康,恭禧发财。”女人见面,双手掌相交,放在右下腹,略屈膝,稍弓身三下,双方同一步骤,就当拜年,只在邻居之间进行,因为她们在初一至初七不容许出门,可能是要留守在家招呼客人吧。

直到初八后,才能走亲访友,俗称“出坊”。拜年礼物几乎全是一包趸糖再加甘蔗两根,趸糖甘蔗都要贴上长条红纸。拜年是少儿最为高兴的事,“拜年,拜年,红包上前”一直唱了数百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18
在景德镇陶瓷习俗中,既有行会,行帮,就有行规。(11)农历十月廿六日坯房工人和老板结算一年生产账,清点架上的坯(结架)称为“人工节”,十一、十二月以后生产的坯,年终歇手结账,叫“找账”。(41)农历十一月坯房老板除要给每人的“冬至酒钱”外,并停工一天,不停工则加四两猪肉钱,叫“买冬至”。

在景德镇陶瓷习俗中,既有行会,行帮,就有行规。行规分三种,一是文字约定;二是口头约定;三是约定俗成。

(1)中秋节前,小孩开始组合上柴船讨柴,到河边拾渣饼叠成一座座渣饼窑,叫“太平窑”,中秋晚上升火并燃爆竹一片欢呼,达到高潮沿江河岸太平窑一座接一座人流不息,十分热闹。

(2)五月三十日据说是关羽的生日,供奉关帝的行帮这天集众做会,除焚香拜神外,主要是聚餐谈心,互通情况,联系感情,工人为了集结势力,组织兄弟会结义,每年轮流在各“兄弟”家做会。

(3)蒋知四是传说中清朝的坯房工人,率领工人争取改善生活待遇打派头(罢工)而被杀害,以后每当工人吃肉时,先在晒架上点烛供肉以资纪念,故称之为“知四肉”。

(4)装小器的工人规定二十年一届开禁收徒,非五府所属各县的人不得参加,开禁时组织一支吹打乐队挑一组涂上红色的装坯竹篮叫“挑红篮子”,又称“开红禁”。

(5)许真君名许逊,家住南昌新建,做过旌阳县令后弃官学道,据说全家四十二拨宅飞升,宋代封为“神功妙济真君”,南昌新建一带地区的人每年七月三十日晚上开始迎神,八月做会。

(6)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由窑户请“摸利酒”,客人是摸利店,刀子店,坯房做头师傅,烧窑把桩师傅,装小器做头师傅各一人,窑户上手管事先生相陪,刀子店老板坐首席,这叫三十六行,铁匠坐上。

(7)瓷业工人违犯了帮规,街师傅通知有关工人在饭馆聚会,介绍该工人犯规情况,宣布“割草鞋”(意即驱逐,不许在景德镇做工)聚会上馆的费用由犯规工人付。

(8)窑户开业前要向制瓷工人的上街师傅登记,把做几乘辘轳车,利坯车写上账簿,以后雇用的装坯工人就永远是这个帮的工人。

(9)传说元代每十户派一头人统治,老百姓受尽欺压、侮辱,相约中秋这天起事,中秋晚上老百姓一齐行动,将头人拖下河边杀死,从此形成一种游戏叫“拖尸下河”,又叫“拖缸”。

(10)腊月歇工后工人没事做了,为了维持生活,挑担串街走巷叫卖蔬菜,土产品及泥鳝,小鱼,田螺,因为挑的担子前后各有四股索子。故称“八股索”。

(11)农历十月廿六日坯房工人和老板结算一年生产账,清点架上的坯(结架)称为“人工节”,十一、十二月以后生产的坯,年终歇手结账,叫“找账”。

(12)圆器业规定腊月初八工人不再做坯叫“歇手”,生意好或窑里有坯得工人同意,可延长几天,但最多不超过五天,叫“扯尾巴”,每天每个工人另补贴四两猪肉钱和“耳朵”(佐料)。

(13)七月变工节有各工种工人辞退,由做头师傅请工人上茶馆吃茶叫“定事茶”,六脚工人(六个工种)中有一脚工人被辞退另请别人叫“换板板”,由老板请各脚师傅吃“蒸肉饭”。

(14)坯房工人要罢工由街师傅派人分别手持头上涂有绿色或红色的竹牌送到各坯房,工人接到绿头牌子可做完当天定额停工,接到红头牌子可以做半天工。

(15)由街师傅派人将一白纸上插有三根鸡毛的信号送到坯房,该坯房工人又立即转送到另一坯房,这叫“鸡毛大书”,就是立即停工的信符。

(16)发生了火灾,该图保(地区)要请道士打太平火,据说是景德镇是火龙地,越烧越发,火灾后酬神的场面十分热闹,结束的一天由道士领队到各家“清宅”驱邪,费用由图保店铺分派负担。

(17)窑户辞退把桩师傅说带到“马吃砖”,所谓马就是高脚三角用来堆栈装了坯的匣钵,用砖即窑向下叠砖的地方,意思是脚手架移到叠砖的地方,不需堆匣钵了,也就是说不用你了。

(18)妇女不能进入窑屋内,就是家属也只能在窑门外叫唤工人出来,否则就是压了窑神瓷器烧不好甚至会倒窑,犯了禁规要放爆竹上香酬神,并要请工人上饭馆。

(19)烧窑工人要向窑户交钱“买位置”,才能有工做。为了弥补工人又向做坯户要“包子钱”、“酒钱”、“吹灰肉钱”等,做坯户又将这费用算入成本转嫁给瓷商,最终落在消费者身上。

(20)刀子店是生产坯刀的行业,摸利店是用黄泥做碗模型的行业,窑户和店是世代相传的宾主关系,一般三代之内不能更换,做瓷模和利刀的收费是以“利坯”工人多少计算。

(21)木龙会是各行帮民间救火组织,从农历二月初二日龙抬头开始,各行帮陆续做会至端阳节前后止,做会时演习救火,过后聚餐或发放莲碗面和包子票给出龙人员(救火员)。

(22)农历腊月至翌年三月,烧窑户联合一致,硬性规定减少烧窑次数或提前歇手停手叫“禁窑”。

(23)各坯房的瓷坯送窑里集中,待配满一窑后才能烧炼,待到烧时坯上渣子灰尘必须吹掉,否则烧好后有疤迹这种吹灰工作由装坯工负责,老板要付钱,称谓“吹灰肉”。

(24)景德镇女工及居民大都信奉观音菩萨,互相结合组成“姊妹会”,每年二月十九日观音生日,六月十九日得道日,九月十九日升天做会,一般九月十九日做会的最多。

(25)元宵晚上各家除将厅堂、住房点上灯烛外,并应在房厦所有险暗角落里的地上插上一支小腊烛,点上一枝香,叫“照虫蚁”,大人骗小孩说这是老鼠半夜嫁女,不要睡着,守住总能看见。

(26)家社开业规模热闹隆重,窑户,窑工均参加做会时,恭迎广利窑神火轿田地,一次开业,迎神约需五、六万银圆,相当于当时一万两千担米。

(27)厂前就是御窑厂督陶宫的衙门前,在头门外有一片开阔地,春节元宵这里有各种耍和生意摊子,五花八门布满场地,大人、小孩及乡下人熙熙壤壤十分热闹。

(28)俗称“补窑店”是修建窑工人组织的所在地,窑户老板请家挡窑店不能随意选择,要看老根子在何处,即所谓“窑脚”,新做的窑则可选择,订定后永远不能变动。

(29)坯房在中秋节休息一天,老板按八至十人壹桌供应猪肉四斤和瓜子鲜蛋,黄花,木耳,粉,粉丝,咸鱼,竽头,青菜十样菜肴,另加四十个铜钱作酒钱,每人一只生糖酥,一只扁麻酥。

(30)农历十月廿六人工节,窑户老板定好了明年各工种后,工人向老板借定钱叫“扯八升”,即腊月给八圆,到第二年六月按给拾圆钱在工钱中扣除,工人为了办事和有钱返乡过年,只有接受。

(31)腊月十三日以后花朝前坯房老板要继续做或提早开工的叫“春窑”全部应在二月十五日结帐作一结束。另应付给每个工人双份起手钱,叫”小酒钱“。饭食由老板派人送至坯房。

(32)九皇是人皇的别称并九人,景德镇工人,市民派轮叩有九皇宫两座。农历八月三十日信奉九皇的行帮及居民讨餐,九月初九开斋,九天之内吃素,日夜香火不断。

(33)端阳节这天,坯房老板供给工人每人两只粽子,两只咸蛋,八至十二人一桌的十碗头“黄瓜酒”席也称“雄黄酒”,工人从初四到初六这天做四板坯。

(34)童庆社是烧炼工人会帮组织名称,二十年收一次徒弟,叫“开禁”。这时上了名册的徒弟可从小夫手升到把桩师傅,称为“长做”。

(35)做好瓷坯,放在料板上,工人左右肩各扛一板送往窑里,路上行人不小心撞翻了,则要请工人上菜馆或饭馆给予赔偿。

(36)农历二月十五日坯房开工叫“花朝起手”,老板要办“起手酒”付给每个工人三十二个铜圆,又叫“起手钱”,这天做坯师傅按例规做四扳坯。

(37)七月“变工节”老板另换做头师傅,则要请师傅上馆“吃大茶”即炒盘子喝酒,停工柒天,调整生产

(38)从事瓷业的工人死后,限于条件,不能扶棺返乡,由行帮料理,各行帮均买有坟山,山上立有大石碑,上书“某某泣义祭总墓”字样,清明前后柒天各自帮会举行扫墓,扫墓后返堂、会馆吃酒。

(39)腊月廿四日一过有的坯胎未烧完,生意不好,烧窑户就到各做窑户组织剩余的坯凑成一窑烧炼叫“撞火窑”,成本消耗一窑一清,工人要增加补贴,叫“包子钱”。

(40)坯房地面上,坯车上的脏瓷土堆积厚了。工人要清理出。卖给做粗瓷器的小老板,叫“卖捡渣”。这笔收入是工人的外快。

(41)农历十一月坯房老板除要给每人的“冬至酒钱”外,并停工一天,不停工则加四两猪肉钱,叫“买冬至”。

(42)烧窑老板在腊月必须确定把桩师傅,把桩的定了事,则由他去请窑里各脚工人。装坯工人也在此时由老板定好“做头”的。再由做头的请定其它工人。

(43)搬运行业由把头操纵,从事这个行业的工人须交两块银圆给把头,才允许参加叫“买扁担”。除此还有搭扁担的规矩,即每个人抽出搬运力资的三分之一旧把头。

(44)农历腊月廿四一过,每天都有迎年的,各地的风俗在景德镇形成了一个大观,如南昌在腊月廿五日过小年,都昌一部份余姓和邵姓在廿八日过豆腐年,还有的在野外砌大灶,蹲着吃大锅菜过年。

(45)开窑的瓷器有些破损的,集中起来卖给收破瓷器的小商店,修补再卖叫“收烂产”,卖烂产的钱由工人平分,但老板娘须得一份,叫花粉钱。

此外,在景德镇陶瓷习俗中,还有行业神崇拜现象。瓷业工人除根据各自的信仰供奉观音、许真君、关公和天后娘娘之外,在景德镇瓷业里,还有自已的行业神,如高岭土神、窑神等。这些行业神,都是瓷业工人供奉和祭拜的对象。

景德镇行业神主要有:高岭土神、窑神和师

(1)高岭土神:这是陶瓷原料之神,高岭土的神奇妙用,产生美妙的传说,也导致了对高岭土的神化,便有了高岭土神之说,也因此才有了高岭土神的崇拜。

(2)窑神:陶瓷是火的艺术,陶瓷器的成败、好坏,莫不取决于火,陶瓷器是一切都要"出火而后定"的。因此,窑神,或者说火神,是瓷业工人顶礼膜拜,需要虔诚地去信奉和祭祀的。景德镇瓷业工人信奉和祭祀的窑神或火神是指童宾。

(3)瓷业师祖:传说东晋是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即完成了由陶至瓷的转化与发展的历史使命,而完成此任务的,便是赵概,人称"制瓷师祖",受到的供奉和祭祀。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9-09
饺子的历史发展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着吃。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3-19
一般吃晚饭,小孩就放鞭炮
大人们都去打麻将了

剩下的就是去看春节联欢晚会的
第4个回答  2020-12-19
如果是17小九班的人看见了,不要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