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祖先是谁

有没有可能是陶渊明

  他的祖先已经很难考证了。

  姓陶的人,真是既荣耀,又幸运,因为他们的姓源有二,而一支出自唐尧,一支出自虞舜。这份荣耀与生俱来,实在令人羡慕万分。
  关于陶姓的姓源,《姓纂》上是这样说的:“陶唐氏之后因氏焉。虞阏为周陶正,亦为陶。”陶唐氏就是帝尧,虞阏则为舜的后代。
  帝尧,是大家所熟悉的,可是为什么还要称他为陶唐氏呢?其中是有缘故的。
  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尧是帝喾的次子,也就是黄帝的玄孙。他最初封在“陶”,后来又徙到“唐”,所以才称为陶唐氏。至于“尧”,则是他的号,是他生时臣民用来对他称呼的,而不能算是他的姓氏。因此,尧的子孙后来才会有的以陶为姓,有的以唐为姓。
  尧的最初封地陶丘,据《说文》上的考证,就是现在的山东省定陶县;后来所徙的唐地,则是现在河北省的唐县,所以出自帝尧的这一支陶姓,最初应该就是发源于这两个地方。
  虞舜的后代之所以也姓陶,则是由于他的一个后代虞阏,在周朝的时候做了“陶正”的官。所谓“陶正”,就是专管治陶之事的官,后来虞阏的子孙就以官为姓,统统改姓了陶。
  至于舜的后代之以虞为姓,则是因为他把君位禅让给禹之后,他的儿子商均就被禹封在“虞”,子孙也依照当时的习惯以国为姓,就此姓了虞。当时虞地的位置,就是现在河南省虞城县。因此,出自虞舜的陶姓,最初的发源地,也应该可以追溯到河南的虞城县。
  根据以上的分析,天下的陶姓,不但在血缘上可以追溯到4300多年以前的尧舜,在来源方面,还可以知道自己的祖先最初是来自山东定陶、河北唐县和河南虞城县,一切都是脉络分明,清清楚楚。
  另外,据《姓氏考略》的记载,陶姓繁衍到后来,是丹阳和浔阳两地的望族。丹阳,是在今江苏省,位置在镇江的南方,是自唐代天宝年间以来就有的县治。浔阳,则是现在的江西省九江县。
  在历史上,姓陶的名人相当不少,早在春秋时代,就出了一位被列入《烈女传》,以节义传论千古的陶婴。
  人人知名的陶渊明,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被传诵了千百年而不衰。另一篇《桃花源记》,也被历代列为学子必读之作。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被传为千古美谈,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09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三篇

——读《陶行知名篇精选》有感

前几天又和同事们一起再次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其中有一篇叫《行是知之始》,里面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这使我深有感触,一个人从生下来到长大成人,如果什么都没有经历过,那么他怎么能对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呢?曾看过一篇报道,说中国的学生只能得奥林匹克,而得不到诺贝尔。这是因为中国的教育一贯看重的是学生的知识,却往往忽视动手实践,也就形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陶行知先生及早的认识到了这个严重的问题,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今天,再来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行是知之始》,发现这一教育思想仍然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体验后获取知识,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正是陶行知先生“行是知之始”思想的体现。我们必须通过实践,亲身的体验才能获得真知。

我们的课本知识中,有的比较深奥、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学起来不仅很困难,也不会感兴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创设条件、氛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例如,教学《动手做做看》时,许多学生读文时,虽然从文中已经知道科学家朗志万是在故意哄骗小朋友们,但他们也像文中的孩子们一样也持有怀疑态度。这时,我就引导孩子们有条件的下午从家带来鱼缸和水,让孩子们亲眼观看一个学生做实验。学生从实验中明白了:伊琳娜亲自动手做得对,说得好。这样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学生在亲手实践中获得知识,极大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要多给学生创造亲身经历的机会,让他们在自己动手创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比单纯从老师那里得到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行是知之始”,学生的实践经验毕竟不足,所学知识还少,因此也需要教师的适当指导、讲解。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子,没有任何个性可言,现在提倡的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再次拜读陶行知的教育名篇,感触颇深。在陶先生简洁经典的言语中,渗透出了一个教育家的对教育的热爱以及对学生的期盼,值得我们教师好好去学习,去研究。

曾听一些同行发出过这样的感慨:虽然自己是教育工作者,但对教育工作绝对是崇洋的,外国的教育确实比中国教育好."听后我非常迷茫,想想现在我国到外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年幼化,难道在教育上我们真的要走崇洋媚外的道路 这个"五一"长假我认真地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深受启发.其实现在国外提倡的一些教育理念及现在我国教改中提出的一些教育理念,陶行知教育家早就已提出,如"生活教育","教学合一","教学做合一","创造的教育"等.我深深地惋惜,如果我国早开始就把陶行知的教育理念运用到教育工作中,也许我国的教育早就跨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在教育上崇洋媚外了.
陶行知教育家是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具体了解了西方的教育后,结合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提出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理念,我觉得最有感受的有如下几点:
一,教学合一
陶公提出教学合一必须做到三点:一是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二是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是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
二,行是知之始
我们一直这样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果.但陶公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可先从小孩子说起,他们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闻知说知都是安根在亲知里面的.
三,生活教育
我们的教育要办成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做假的教育,不是培养书呆子的教育,因此我们的教育要结合实际生活进行,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而空洞地教学.生活教育即教学做合一,陶公认为: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先生拿做来教便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这跟我们课改提出的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教育生活化是相吻合的.
四,学做一个人
做一个整个的人,别做一个不完全,命分式的人.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一是要有健康的身体,二是要有独立的思想,三是要有独立的职业.陶公还做了一首白话诗表示人要有独立职业: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
五,引导学生努力求学
现今学生所以不肯努力求学的缘故,实由于学校里缺乏学问上熏染和督促的力量.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染为更重要.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也就是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

从踏上教学工作岗位就受“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熏陶,近日拜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才知道这句烂熟于心的话是陶公师德精神一生的写照。作为后来者,实感有愧,因为了解陶公,仅限于对历史上学过的“晓庄示范”的模糊认识;身为人师,慨叹悔矣,因为投身教育,却不知陶公的教育理念贯彻史今,终身受用。

陶老的“行知”说改编于阳明先生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小孩子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学是冷的,吃过了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了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所以更确切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21世纪的中国教育仍具有现实意义。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六大解放,即头脑解放、手脚解放、身体解放、感官解放、时间解放、语言解放;二是“劳力的基础上劳心” ;三是“学做合一” ;四是“实验即创造” ,创造的本质是活鲜鲜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样的热情,是在于探究的兴趣,创造来源于生活的活力、来源于生命的本身。再次体现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创造的教育”一文中写到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去,白天到海边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没水喝,他想出了用软土制成的瓶子,再用火烧成,可以装水,这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了新价值。当今的学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不很多,教师的教法不新,学生学法不新。因此,现在的教育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适宜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需要因材施教。教育者要像爱迪生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在爱迪生被开除的时候,把地下室给他做实验。我们也要像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拉第,让法拉第在电学上取得辉煌的功绩。

创造儿童的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解放,现今有许多学校还是靠牺牲儿童的时间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成绩”,这就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

创造儿童的教育,还在于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从头脑里解放出来的创造力,才能创造出辉煌的成就。

教育创新并非标新立异,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经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觅食”式的教学就是创新的教学,创新的学习。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的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并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教师是孩子探索世界的陪伴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的角色的角色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不再是储存了无数“标准答案”而无所不知的绝对权威,他们可对学生轻松地说“我不知道”,但应加上一句“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教师陪伴孩子去发现世界,与孩子一起寻找答案,调动一切因素帮助孩子们学生发现世界,理解世界。

例如,当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水在沸腾时温度不变而假设温度计坏了时,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也可以再给学生几只温度计,让他们再去实验。而陶老可以教给我们说:为什么你说温度计是坏的?你能证明吗?教师的引导是非常关键的,但常用的教学语言不应再是:我告诉你……,你们记住……,你要这样做……,不允许你这样做……;而经常是:你用这个能做什么?为什么你要这样做?给我们解释你完成的工作,你认为将会发生什么现象?你做的怎么和他们做的不一样?你再做一遍好吗?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由此我们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的真谛。

罗丹说:“恶是枯干”。我想要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关键要有适宜的气候、一定的土壤、而这些条件要靠全体教育工作者去力行。

综合以上所感所悟,我的收获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使学生学习面对真实事物,即未知事物、新事物与无答案事物,尊重事实,不弄虚作假,不迷信权威。我们要鼓励学生们尊重事实,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责任心,善于与人合作;有进取心,乐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们在学习关于世界的某些真理的同时,也学习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如何在真理去伪存真的要求下生存,把科学作为生活的准则。这也正是陶老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理论。时代呼唤教育家,时代也造就真正的有创新思想的教育家。“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让我们行动起来,不能做有创新思想的教育家,就做有创新思想的教育者!
第2个回答  2019-01-06
……瓜菜M必须的
第3个回答  2009-05-09
...哪有这么夸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