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五色,五音,五味的意思是什么

如题所述

道德经中五色的意思是:青、黄、赤、白、黑;五音的意思是:宫、商、角、徵(zhǐ)、羽;五味的意思是:甜、酸、苦、辣、咸。

出自《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是用这些来代表好看的、好听的、好吃的,给人以感官刺激享受的事物,告诫你贪恋这些就会使你目盲、耳聋、口爽,这里的“口爽”不是指嘴巴舒服,这个“爽”是贬义词,就像“爽约”之类的语意,指使口败坏。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成群结队的策马奔驰,狂喊啸叫着围捕猎物,想想这种场面,都会使人肾上腺激素飙升;稀有难得的物品,往往诱使人生出不轨的行为。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就像第二章说的“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要使民无知无欲,圣人就要以身作则,自己就要做到为腹不为目,吃就求吃饱好了,不要再求食物山珍海味,秀色满目了。所以要去彼取此,彼为目,是表象的东西,此为腹,是本质,或者说就是“道”,吃饱才是吃的本质。

此章老子就是要教导我们要追求事物最本质最朴实的“道”,而不要被事物呈现的眼花缭乱、光怪陆离的表象所迷惑。就像“五行”学说,这种东西可能连表象都不是,只是假象罢了,是“可道之道”,绝不是真正的道。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9-28
楼上的只是片面解答

不错
青、黄、赤、白、黑
宫、商、角、徵(zhǐ)、羽
甜、酸、苦、辣、咸
是具体的五色,五音,五味的解释,但是道德经中更强调的并不是这些“五”的具体意义,而是强调“被认为划分后的自然属性”,老子认为自然中本来存在的色,音,味是浑然纯净的,而是这种“五色五音五味”的划分,让人对它们产生了错觉,所以道德经中的“五色五音五味”不仅指
青、黄、赤、白、黑
宫、商、角、徵(zhǐ)、羽
甜、酸、苦、辣、咸
这些具体的色音味,而是强调“被认为划分”这种行为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8-17
颜色的本质就是五种,声音的本质也是五种,味道本质五种,五种本质混合会形成其他的色音味。
第3个回答  2013-03-26
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五色和五音里面,全段的重点是说不要被外界的事物状态所迷惑要回归到内定的状态,与道合真,全段里的声色和犬马之类都是概括的说法。
第4个回答  2009-05-09
红黄蓝白黑,五色
宫商角徵羽,五音
酸甜苦辣咸,五味
——五 色 令 人 目 盲 , 五 音 令 人 耳 聋 , 五 味 令 人 口 爽 ……第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