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会几种语言

如题所述

季羡林先生会12种语言。

研究涉及14个学科,比较文学、原始佛教语言学、印度中世纪语言学、吐火罗语义学、梵语文学等,尤其是吐火罗文,他是世界上仅有的能看懂吐火罗文的人之一。

季羡林是国际上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这就是他一生努力而获得的成就。季羡林曾经在国外留学,精通德国、英国、法国、俄国等十二个国家的语言,并且还精通于很罕见的吐火罗文,而季羡林是少数了解这种文字的人之一。

他用自己丰富的语言文化,在翻译和研究各国文化上都起到了推动作用,这样的季羡林被称为语言学家是名副其实的。

扩展资料:

季羡林是一个教育家,其实也是正确的说法。曾经季羡林担任过北大的主任和副校长,同时还被北大任为终身教授,其实这是一个非常荣誉的称谓了。而且他还成立了自己的基金会,自从成立之后,对国际上的交流和弘扬各国文化都起着积极作用。

同时,在北大的许多学生学子,都曾经获得过季羡林设立的奖学金,这种既能鼓励又能帮助学生的行为,让大家敬佩不已。

除此之外,季羡林在佛学方面也非常有话语权,佛教的历史主要来自于印度,而印度文也是季羡林主要研究,将语言和佛教的发展互相结合,这种研究方式让人们感到新奇的同时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此可见,说季羡林是佛学家也是完全正确的。

季羡林因为精通梵文,对佛学颇有研究。于是季羡林的作品有一部分是关于佛学及其对内涵的深究的作品,像《现代佛学大系》就是季羡林的作品之一。

在这本书中季羡林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将佛学讲述的更容易让人理解,方便读者阅读。除了这些看起来比较高深的内容,季羡林还十分擅长散文的创作,季羡林的作品不仅情感丰富,而且通俗易懂,给人一种美感。

像季羡林的作品《二月兰》,主要内容描写的是兰花,兰花的淡然朴实,一生正气,骨子里的那种高尚品德在季羡林的笔下写的虽然很通俗,但这种气势都在一字一句中展现出来了,可见季羡林的写作能力的高超。

《二月兰》是季羡林散文中一首很有情感的作品。当然在这篇散文中,季羡林在描写兰花的同时还将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出来,借着兰花表达了自己的高尚情操。

当然季羡林的作品除了上面的几项,还有他的翻译作品,因为季羡林精通多国语言,凭借这个能力,像许多外国作品季羡林都翻译成了中文,像《罗摩衍那》原著是一本用梵语创作而成的,季羡林将它翻译成了中文作品。

季羡林的作品《牛棚杂亿》,是季羡林从文革中的惨痛经历中表达自己的感想的一部作品。在这本书中季羡林描述了自己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批斗的艰辛过程,在文中他还感谢自己能幸运的逃出来,写自己的经历的同时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那些处境艰难的人可以看到光明,只要坚持。可见季羡林的作品中还不缺乏一种正能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季羡林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季羡林:12种语言的不完满表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6

12种语言。

分别为:南斯拉夫语、印度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梵语、吐火罗语、斯拉夫语、巴利语、吠陀语。

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研究领域为印度古代语言研究、佛教史研究 、吐火罗语研究、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 、东方文化研究、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散文创作等8个方面。

扩展资料:

各语言的学习经历:

1923年小学毕业后,考取正谊中学。课后参加一个古文学习班,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晚上在尚实英文学社继续学习英文。

1926年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过半年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

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季羡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8-14
季羡林会八种语言,分别是:汉语、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俄文、法文、吐火罗文。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评价:
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第3个回答  2018-09-05
季羡林会八种语言,分别是:汉语、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俄文、法文、吐火罗文。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评价:
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第4个回答  2011-04-24
季羡林先生精通十二国语言,例如:英语,法语,德语,日语,俄语,巴利文,吐火罗语。。。。。。甚至还会梵文!多么可敬的人物啊!
O(∩_∩)O谢谢